西津渡,鎮江城西的雲台山麓,鎮江人愛,外地人也愛


從三國時期開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長江渡口。鎮江自唐代以來便是漕運重鎮,交通咽喉。西津渡則是當時鎮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自三國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如今的西津渡逐漸淡化和削弱了作為渡口的功能,現在展現給人們的是它基本完整地保存活化石般的風貌。

雲臺閣為仿古建築風格樓閣,建築形式具有宋、元古建特徵,是目前鎮江古建築歷史上體量最大的建築。登頂雲臺閣,眺望四方抒不盡的讚歎,看不完的鎮江美景盡收眼底。

佛教典籍《華嚴經》有一個勸人為善的故事。說是善財童子因為受到文殊菩薩的教化而幡然悟性,於是決定走遍全國尋訪聖賢,以求得進一步的昇華。善財童子一路南下,跋山涉水飢餐露宿,先後求教於53位高知者。最後在觀世音菩薩的點化下大徹大悟,成為觀音的左脅侍。。五十三坡的地名便是從這一故事中得到的啟發。我們每上一級臺階,彷彿就是參拜了一位聖賢,走完了53級臺階,也就意味著完成了對53位高人的求教。


救生會始建於1693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事實上,救生會的創設應追溯到宋代。隋唐以前,鎮江江面寬40多里,到唐代時還有20多里寬。清代後期,鎮江和揚州的紳士發起成立了京口救生會、瓜洲救生會和焦山救生會總局,專門從事義務打撈沉船和救生會事宜。鎮江救生會從宋代開始創設,此後代代相承,鼎盛時間還發展到南京、武漢等地,功不可沒。其規模之大,影響之深遠,可謂舉世無雙。

超岸寺位於西津渡古街的最西端,超岸寺舊為玉山報國寺,始建於元代至大三年(1310)。康熙年間,玉山報恩寺改名為超岸寺。“超岸”二字,取佛家“超渡眾生,共登彼岸”之意。超岸寺興盛時期與焦山定慧寺、金山江天禪寺齊名,曾經是金山江天禪寺的下院,後又曾一度是“玉山佛學院”,當時國內外僧侶紛紛慕名前來學習佛學。

這是一座元代建造的過街石塔。塔基的東西兩面都刻有“昭關”兩個字,故稱“昭關石塔”。在石塔的塔心室裡的兩個銅片上的曼荼羅共有九個觀音和九個黃財神菩薩,那九個黃財神菩薩手中還抓了九隻吐寶鼠。在佛教裡面,老鼠是看守金庫的,抓住了金庫的門衛——老鼠也就是抓到了錢財,抓到了發財的機會。按照佛教的解釋,塔就是佛,所以我們從塔下的券門經過就是禮佛,是對佛的頂禮膜拜。


英國領事館舊址。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根據不平等的《天津條約》,長江沿線被迫對外開闢了五個通商口岸,鎮江就是其中之一。1865年,雲臺山下沿江一帶被劃為英租界。清同治三年(1864)在這裡修建了英國領事館。光緒15年(1889)正月初六,由於英國人無端毆打中國小販,數千被激怒的鎮江民眾憤而焚燒了領事館。現在的主樓是清政府賠款於1890年重建的。1927年北伐軍兵臨鎮江,鎮江人民收回了英租界。

觀音洞始建於宋朝,清咸豐九年(1859)重新作了修葺。觀音洞的洞門外有一個三層的銅鼎,洞口上方有一塊石額,上面刻有“觀音洞”三個字,為宜興陳任暘所書。洞內迎面而立的是一座白石觀音立像。在觀音洞的兩側還有兩處神殿。東側是眼光菩薩的“普陀巖殿”,西側為地藏王菩薩的“地藏殿”。

待渡亭就是古人迎來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擺渡的場所。傳說當年乾隆也曾經在這座待渡亭裡停留。大臣們怕乾隆寂寞無聊,特地備下漁具讓乾隆釣魚消遣。那天乾隆的運氣好得出奇,頻頻有魚兒咬鉤,所以收穫頗豐,乾隆爺自然十分開心。原來手下人暗中在水下佈下一張大網,網裡放了一大群魚,乾隆一而再再而三地得手這就不足為怪了。所以把待渡亭稱之為釣魚臺也是名副其實的。


蒜山,相傳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曹操率百萬精兵強將南下,孫權和劉備的聯軍總共不過五萬人,形勢十分危急。在蒜山頂上的亭子裡,兩位傳奇人物從容地商量著對付曹操的策略。他們各自在自己的手心裡不謀而合地都寫著一個“火”字。這就是人們至今津津樂道的“火燒赤壁”戰役。這兩位傳奇人物就是諸葛亮和周瑜。因此,這座小山就叫“算山”,這座亭子就叫“算亭”。當時山上長滿了澤蒜,所以習慣上稱蒜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