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包氏學之唐代易學的傳承狀況

唐代易學

周易包氏學之唐代易學的傳承狀況

南北朝一百七十年,隋朝一統。隋朝與秦朝比較類似,雖然都是長期動亂的終結者,但存在的時間都不長;同時其後的朝代卻經歷了較長的且相對較安定的社會,秦之後的兩漢存在了四百多年,而隋之後的大唐也存在了將近三百年之久。南北朝時期,對於易學的傳承,基本上是南宗王弼、北宗鄭玄的局面。到了唐朝,國家的用人政策發生巨大的變化,即由漢朝以來的舉薦制轉變為科舉制。唐太宗以文治天下,人才的標準,既要有經書謀略,也要有詩賦才能;可以說大到治國之策,小到修身養性,必須兼備方可。

唐易的特色:一在於《易經》傳承上,官方正本《周易正義》與學士本《周易集解》的出現;一在於易學於天道、地道、人道上的顯著成就。

先說一下《周易正義》。此書為孔穎達受命於唐太宗所撰寫的《五經正義》之一。唐朝以科舉制選擇天下才士,《五經正義》可以說是必修的課程。《周易正義》採用王弼與韓康伯的合注,卷首則由孔氏概論《周易》。孔氏的概論分為八個主題:一論易之三名,二論重卦之人,三論三代易名,四論卦爻辭誰作,五論分上下篇,六論夫子十翼,七論傳易之人,八論誰加經字。八論內容,總結了漢代以來學者對《易經》的系統認識。如果說“十翼”輔助了卦爻辭,《易緯》輔助了《易經》,那麼《正義》則是《周易》的第三個輔助系統。

唐中期寶應元年,士子李鼎祚(zuo)著《周易集解》。易的傳承,我們知道,自從王弼掃象以來,許多易學的資料不容易為習易人所掌握,孔穎達更是將王弼與韓康伯的註解作為官方正統。尊王、韓,就跳不出王、韓的框框。如果別人想要成就一家之學,必須廣覽博識、厚積薄發。李鼎祚的《周易集解》,雖然沒有形成一家之言,不過卻給研究易學的人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後人通過他提供的資料,就可以摸索易學傳承的軌跡,從這個意義上,《周易集解》的作用是很大的,這也是至今我們仍然經常見到的原因。

《周易集解》自序雲“集虞翻、荀爽三十餘家,刊輔嗣之野文,補康成之逸象。”李鼎祚可謂是狠人,《集解》遠溯(su)戰國之子夏,中追西漢之孟喜、焦贛、京房,東漢之馬融、鄭玄、荀爽及劉表,下及三國與晉之名流,近融孔穎達、崔憬(jing)之觀點,有重點,有泛論,幾乎成了一個大口袋,只要是關於《易》的著述,皆為寶物,然後納於囊中。李鼎祚的成功,在於他的博學多識;他之所以又一直不得意,也許也在於他的貪多嚼不爛,沒有形成自己的一套認識。

唐易的繼承,以孔穎達和李鼎祚為代表,這也反應了儒士易的窮途末路。唐易真正的發展,是方士大膽的實踐運用的結果。譬如善卜者袁天罡,善醫者孫思邈,善曆法者李淳風、張遂,善風水者楊鈞松,善算命者李虛中等等,他們為大唐創造了豐富的易學文化。方士的成就,又可歸結為天道、地道與人道的發展。

易之天道變化,表現在曆法上。唐朝的歷法,以唐初的《麟德歷》與唐玄宗時張遂的《大衍曆》最著名。

《麟德歷》的創造者為李淳風。李淳風,據《唐書》記載,其為“岐州雍人”,其父李播曾注《老子》。李淳風精通算術與星相,貞觀七年製成渾天黃道儀,貞觀十五年參與撰寫《晉書》與《五代史》——《晉書。天文志》即其作品。《麟德歷》用定朔法排歷譜,以無中氣之月置閏,優於以往之曆法。占星作《乙巳佔》。相傳,占驗後世朝代更替的《推背圖》,即為李淳風與袁天罡合作。

張遂,即為一行和尚。他被認為是第一個認為恆星運動的人,第一個測算子午線長度的人。

地道的發展表現在風水學上。風水學以郭璞為祖,以楊鈞松為宗;楊氏於風水學的地位,就如老子之後的莊子。楊鈞松,名益,字叔茂,號“筠松”,又稱“楊救貧”。唐僖宗時為金紫光祿大夫,掌靈臺地理事。著《撼龍經》、《疑龍經》、《青囊奧語》等書。傳人曾文訕(?shan)、廖瑀(yu)、劉江東等人,影響深遠。

人道的發展表現在醫療與算命上。孫思邈有“藥王”的稱謂,主要著作為《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四柱算命學,在唐初以年柱為主體,以生年之天干為本命,輔以納音法推命。李虛中改以生年為主,取年月日時為四柱算命。五代徐子平改以日干主,查四柱之間五行生剋、制化、刑衝、會合推算人命。四柱算命與唐初的袁天罡秤骨算命,形成命理一排。看相、算命,成為民間易學的最主要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