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人头戴的脑袋后面两片布是什么东西?

古今说史


日本人称“帽垂”,我们称“屁帘”。别小看这两片“屁帘”,也是一专多能,主要目的是防晒,兼具防蚊、防虫、保暖、防寒等诸多作用,历史相当悠久。

日本人有一个特点,特别善于学习,中国强盛时向中国学,欧洲强盛时向欧洲学,美国强盛时向美国学,但他们学习不是为了拍你的马屁,而是为了有朝一日超越你,狠狠痛扁你。

“屁帘”最早就可以追溯中国唐朝

日本军事学习精神尤其突出,如日本陆军军服几经变化,学习过强大的唐帝国,学习过号称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学习过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这个“屁帘”最早就可以追溯唐朝。

中国军队在唐朝时便开始装备“吹反兜鍪”,即有护颈作用的头盔铠甲,实际上是一种帽檐,但可以翻下来挡住脖子和脸颊,最主要的目的是用来抵挡敌人的冷箭,防止偷袭。

小日本曾在和唐帝国军队交战中惨败,一看这个铠甲很好用,就原封不动照搬过去。

明治维新时,日本学习法国军制,当时的法国陆军军帽也有类似的设计。

现代的“屁帘”始于占领台湾时期

日军现代意义上的“屁帘”起于1899年。当时日本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侵占台湾,并在台湾驻军。当时的日本军方正式规定驻扎台湾的日军必须使用“屁帘”(日本方面叫做帽垂布)。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台湾属于亚热带,气候十分炎热,日本士兵容易受到烈日灼晒,甚至晒伤皮肤,影响军队战斗力,所以军方才要求统一穿戴有“屁帘”的军帽。

除了遮阳防晒这一基本作用,“屁帘”还逐渐发挥出一些新功能

1、防蚊叮虫咬。

亚热带、热带地区的蚊虫叮咬是件很烦人的事情,搞不好还会传播疾病,造成瘟疫蔓延,导致非战斗性减员,这个“屁帘”就可以起到保护脖颈,防止蚊虫叮咬的作用。

2、保暖防寒。

到了中国东北等寒冷地区,这个“屁帘”仍然可以保护脖子和面颊,防止面部和颈部冻伤,大家都知道,北方的冬季十分寒冷,稍不注意很容易把手脚和脖子、耳朵、面颊冻伤。

3、防碎片伤害。

即便是头戴钢盔的士兵,也保护不了颈部,而“屁帘”泽可以一定程度防止四处乱飞的弹片、碎石等潜在伤害。

4、防雨水渗入。

下雨的时候被雨水灌进脖子,全身湿透的感觉可不好受,“屁帘”一定程度就可以起到防渗作用,雨水可以顺着这层布流向两侧而不会进入衣服内部。

5、防止大刀砍脖子。

长城抗战时,鬼子被中国大刀砍怕了,时刻担心大刀往自己头上砍去,这层“屁帘”虽然不是钢盔,但韧性很足,可以对付大刀锋刃,一定程度减轻伤害。

6、防毒防烟防沙尘暴。

“屁帘”可以用来捂住鼻子或眼睛,防止有毒气体侵入呼吸系统,也可以屏蔽燃烧造成的烟尘,甚至是前来捣乱的沙尘暴。

7、测试风向风力。

除了日本的膏药旗可以测试风向风力,“屁帘”也可以拿下来挂在刺刀上,用来测试风向风力,简便易行又实用。

当初日本发明“屁帘”时,恐怕也未料如此众多的用途。亲爱的朋友们,关于日本军帽“屁帘”的用途,你们还有哪些脑洞?欢迎留言补充。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只要是看过抗战片的人,都会发现日本作战士兵头盔上有两块布,可能普通看电视剧的人,仅仅觉得这是日本人的习俗,也没有什么,其实这两块布有大用处。

这两块布叫做屁帘,最大的用处就是防晒。

早些年的时候日本有这样一种兵种叫做足轻,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打仗。但是在打仗之余,他们也会充当简单的搬运工,经常会帮着搬运一些东西,而搬的时候大多都得顶着太阳。要知道日本的夏季是很热的,为了防护住脖子和后脑,这些人就创造了屁帘。这个屁帘其实挺不错的,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看着难看。

我们都知道日本有一次改革,叫明治维新。这次改革之后,日本改变了以前的军服,创造了新的军服,原本新军服为了好看舍弃了屁帘,却不料没过多长时间就又把屁帘装上了。

其实最初屁帘并不是日本人发明的,而是法国陆军的必备,是他们首先创造的屁帘,作用也是一样的就是防晒。当初法国在非洲有殖民地,自然就有士兵在那里驻扎,要知道非洲的气温是非常高的,因此法国陆军想了个办法,就是类似于屁帘的设计,当然这一装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驱蚊作用。

之后在1899年的时候,日本政府提出要求,驻扎在台湾的士兵要使用屁帘。因为台湾纬度低,天气热,所以得使用屁帘。1938年的时候,日本重新了创造军服,这下又把屁帘装上了。有时候日本物资缺乏,那就使用毛巾等代替屁帘。1942年之前,很多日本士兵都待在中国进行战斗,并且很大一部分兵力都待在中国的南方,诸如湖南,湖北,广州等地,这里的气温非常高,一旦防护不好就会受暑,这时日本的屁帘就又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多时候日军在烈日下就要行军,屁帘很好的遮住了太阳。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知道日军为什么帽子后面会有布,其作用是很大的。但是因为这两块布使得日军看起来军容差,也看起来有点傻。屁帘也不是完美无缺,主要问题就是导致军容较差。但是军队作战自然是实用放在第一位,形象那些要往后放。


奇点历史


之前有个朋友问萨沙,抗战鬼子的帽子上有一种屁帘,像个帘子一样拖在后脑上面。这是什么玩意?干什么用的?看起来怎么这么难看?呵呵,这玩意还真有点用处,也是日军制式装备。听萨沙说一说吧。

萨沙写了几本抗战的书,很多朋友把我当专家。其实抗战的知识渊博如海,我懂得真就是九牛一毛而已。不过,这个所谓的屁帘,萨沙还真知道是什么东西。听我来吹一吹。

早在三四百年日本战国时期,就有类似的屁帘设计。当时的日本足轻(足轻是日本古代最低等的步兵,他们平常从事劳役,战时成为步卒),一般装备很烂。他们没有武士的头盔,带着一种斗笠(日本叫做阵笠)。阵笠就是一种简易头盔,是竹子、木头上涂上一层生漆制成的,基本没有防御能力。

这玩意的作用,就是防晒,防雨,也可以接水喝。阵笠的后面就有一种屁帘,和抗战时候的屁帘大同小异。

屁帘的作用只有一个,就是防晒。

当年足轻的衣甲很烂,日本夏季阳光往往挺炽热。足轻不但要打仗,还要从事重体力的搬运等劳力,经常顶着大太阳工作。他们的帽子遮不住脖子和后脑,防止晒伤就只能用屁帘。

客观来说,这个设计还是挺有用的。屁帘并不妨碍士兵的行动,就是难看了一些。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采用新军服,废除了旧式所有军服的设计,也包括屁帘。

不过,没有多久日本就恢复了这种屁帘。

当时日本陆军是学习欧洲最强大的法国陆军(法国被德国击败以后才改学德国),很多装备都是原封不动的山寨或者购买。

而法国的殖民地军队制服帽子,就有类似的屁帘设计。法国佬设计目的和日本古代一样,也是防晒。法国人在非洲有不少殖民地,军服的防晒是必须的。同时,在非洲很多热带丛林中,这种屁帘还有防止蚊虫的能力。

在1899年,日本军方正式规定驻扎台湾的军人必须使用屁帘(日本叫做帽垂布)。为什么从台湾开始?还不是因为台湾殖民地是日本军队最靠近南方的地方,最为炎热。

到了1938年,日本陆军重新规定了军服的制式,强调军服必须使用屁帘。

从此时开始,所有屁帘由日本军工厂正式生产,采用最好的布料。后期因为日本国内资源困难,开始使用各种下脚料,包括毛巾。

在1942年之前,日本陆军主力全部在中国作战,尤其在中国南方作战。日本的气候和中国有一定区别,其一就是日本人受不了中国的炎热。

对于日本人来说,夏季气温30度就是难以想象的高温了。但在武汉会战的湖北、长沙会战的湖南、广东战役的广州、广西会战的南宁,夏季平均气温都要比日本高出至少5度以上,很多时候还有40度的高温。日本人对于这种温度是极其不适应的,经常出现中暑死亡或者大面积疫病情况。

在这种天气,日军的屁帘就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有这个帘子遮挡,在暴晒下行军就要好很多。

就是实用,这个屁帘在侵华日军广泛的装备。

于是,我们看到的所有抗战电影(除了冬季的战争),日军的帽子基本都有这种设计。

屁帘也不是完美无缺,主要问题就是导致军容较差。

在中国,一般老百姓是不会用这种东西的,只有在城市打工的苦力才会用毛巾搞出类似的玩意。

日本兵的屁帘往往成为中国老百姓嘲笑的东西,就军人的形象来说也是很不好看的。

不过,日军总体来说还是不顾什么形象,先顾实用的部队。直到日军投降,屁帘始终是日军的制式装备。

因为这个屁帘看起来很滑稽,所有横店抗日神剧中也必备。


萨沙


实战中军人戴的帽子是战斗帽,不同于军帽。战斗帽讲究实用,军帽讲究美观。如我国的迷彩帽,色彩上效仿于用柳枝编的伪装帽,看上去没有硬檐军帽挺括威武。我们平时在影像中看到的日本兵戴着猪耳朵似的两片布的帽子,就属于战斗帽。



日本的战斗帽也叫略帽,后面两片布叫帽垂,和我国早期的电焊工戴的帽子相似,又和水泥厂、工地以及火车货物装卸场等扬尘多的地方的防护巾相像,有时还让人想起防毒面具。


日本人做事有周到贴心的长处,在战斗帽的设计上会首先考虑用途的广泛性,以适应长途远征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意外情况和不便。



一、防弹片、防碎石、防尘土


与防电焊飞花相似,两片布能把炸碎的弹片、石头、尘土挡在脖颈之外,多了一层过渡防护,且干净卫生。


二、防炮声


炮兵容易被敌我双方炮弹爆炸声震伤耳膜。


一个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军人如果失去听力,也就算废了。


日本帽垂对剧烈的震动能起到一定的缓冲、化解作用,可相应减少耳朵受损几率, 从而增强战斗力。


三、应对特殊地理环境


日本人侵略成性,世界的各个角落他都想去占有,也就有可能遇到各种地理环境和天气。


如遇到荒沙漠野,帽垂可防晒、防风、透气;


如遇热带丛林,帽垂可防蚊虫叮咬。


1930年以前,日本的战斗帽是没有帽垂的。但 日本头盔的内衬很薄,冬季常和脑袋冻在一起,摘不下来,用热水浇过再拔,会连头皮一起揭下。


有了柔软透气的略帽后,先戴略帽,再套头盔,就没有头皮受伤的情况发生了。


四、集中注意力


两片布限制了视野宽度,有利于士兵集中于前方目标,专心致志,提高战斗力。


五、防刀砍


日本人崇尚武士道精神,认为剖腹而死是光荣的,而被砍头是屈辱的,加之本身他们不善于近距离剌刀战。


但在一些侵略战争中,偏偏遇上一些专门砍脑袋的武装组织,如二战中我国冯玉祥的大刀队。


有了帽子后的两块布,就挡住了脖子的具体位置,对方下刀时就不容易找到脖颈,从而避免脑袋一下被砍掉。


六、防毒防火


日本人使用生化武器,在边缘带可用帽垂充当过滤布捂住囗鼻,防止中毒。


同样,战场起火时,帽垂也可起到防窒息作用。


七、测风向、风力


帽垂是可拆卸的,需要时拿下来挂枪杆上测风向、风力。


这种说法不靠谱:需要测风时,一般应有专人负责,哪需全员参与?


另外,有作战经验的人,凭沙尘就能很科学地测算风向、风力。


任何国家的战斗帽,除设计上把实用性作首选目的外,都含有那个国家的信仰、传承和文化。


在日本天皇制度的影响下,略帽帽垂就有了护身符的意味,一片代表“八纮一宇”,是明治天皇留下的狂言,意为被我征服的国家畏惧我、顺服我,天下一家,皆为日本所统一。另一片代表“四海一家”,指日本神国使世界一统。


从传承来说,略帽帽垂有明显的大和风,且有古代士兵“足轻”所戴斗笠状的笠阵痕迹。



有书君在这儿咧咧了半天,说了一堆与中国人民有民族仇恨的日本军国帽,并非吃猪尾巴吃多了咸(闲)出了毛病来,而是想说:日本一个小小的帽子就能设计出这么多用途,我们在做任何工作时是不是也应该学其所长,精心一点呢?

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一个国家取得进步和发展的应有思想。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就以小日本的智商,他们也发明不出这么高明的东西 ,虽然看起来奇丑无比。

最早用于法国的北非兵团,因为北非,你懂的。大片的沙漠,炎热的天气,到处是蚊虫,在那样的天气下,呆不了多久,在脸上和脖子上就会被晒成黑红色,然后可能溃烂。如果有蚊虫叮咬,那就更可怕,可能沾染疾病,甚至瘟疫。

To be or not to be,到底怎么办?

作为盛产思想家和艺术家的浪漫之国,法国人最终想出了,在帽子的边缘封一块长布条,除了正前方有帽沿的地方外,全部包裹起来。




日本明治维新后,开始学习欧洲的先进文明,包括服装。

在当时法军号称天下第一陆军,牛逼的不行,就成为日本学习的对象。

只是日本人做了一些改革,把法国人的一块布改成了二块布、三块布,甚至有的时候是四块布。



有人会问,你这么说有根据吗?当然有。

根据《日本服制史》中的记载,明治时期引进法式陆军服制的垂布时,也说明了是借参考和借鉴了法军的北非军团之装备,考虑到烈日酷热下长途行军士兵的实际状况而引进的配有垂布的军帽,但做了一些本土化的改进。



这个东西,在日本军队中,俗称“遮阳布”或“护颈布”,也就是说为了防嗮护颈而设计的。

从目前的资料中来看,日本曾要求驻扎在台湾的军队必须装备这个东西,后来在抗战爆发后,日军基本上都装备了这个东西,尤其在进入中国南方作战开始,更是不可减少的防晒利器。

当日本人进入广东后,被当地人民称为萝卜帽子,因为看上去萝卜叶子一样。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我还没有办法证明,说有布的是日本陆军中的野战部队,日本宪兵的帽子上就没有布。



从更多的资料来看,作用还是比较多的。

当日本人在本土作战或在中国北方作战时,在钢盔的下边装上这个布,可以防止汗水变冷后,导致士兵生冻疮;当受到炮击时,漫天的尘土不会钻进脖子里。

最重要的功能还是防晒,当日军进入中国南方江西湖南广西云南时,不得不顶着40多度的高温前进。在这个温度下,很容易被晒伤。当进入山林时,又要面临蚊蝇的叮咬,有了这块布,就减少了很多麻烦。尽管如此,日军在进入中国南方后,还是出现了大量的非战斗性减员。


日本天皇为了激励士兵的作战勇气,把常规的两块布命名为:八宏一宇,四海一体。也就是在日本的神话体系中,可以保证参战的日本士兵刀枪不入,但全是扯淡,到了战场上还是一点用都没有。当然日本天皇说了,被打死的人都是对天皇心不诚的。


新知传习阁


日本人是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民族,在他们的历史中有过两次非常重要的大转变学习。

第一次大改变就是在白江口被大唐骑兵击败后的全面唐化,从这一次失败后,他们开始没有丝毫保留节制地全面学习起了唐朝文化,虽然说是学习,但更多时候是全面照搬,这种照搬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也留存了很多影子在日本的文化中。
第二次重要的转变是日本近代史中的黑船事件,在黑船事件之后日本打破了死气沉沉的封建社会,开始全面照搬起了欧美先进的科技文化,在他们一开始的填鸭式学习后,他们很快从落后的东方封建国家跻身到了先进的西方阵营中,和西方列强们展开了对中国这个古老富裕国家的侵占掠夺。

大家在看关于日本侵略战争的影视作品时,应该都注意到了他们军帽上看起来非常滑稽的布条了吧?这种布条在日本的军队中被称为“帽帘”,但因为看起来非常滑稽的原因,所以这种布条在中国民间被称为了“屁帘”。


这种帽帘的出现实际上与日本历史中的两次重大改变学习有关。

唐朝军队头盔中的铁帘以及日本人的学习

在唐朝的盔甲中也是有类似于帽帘这种配备的,在唐军头盔中有着用铁片或者木片制成的铁帘子。

这种铁帘子能为士兵们在战场上保护脖子不受对方的斩首,又不影响到脖子转动的灵活度,而且又能防晒,实用感十足,所以在唐朝时期被大量运用在军队中。


在日本学习唐朝文化时,他们不仅学习走了唐刀的样式,还学习了盔甲的样式,所以日本的大名们也开始装备上了模仿唐朝的盔甲,这个时候日本才开始出现了这种悬挂在盔甲上的帘子。

不过日本的物资非常贫瘠,他们的铁料实际上是很少的,所以很多时候能用得起铁盔甲铁帘的一般只有“领主级”的大名才能享用得起,一般的武士们用的则是木甲、木帘。

日本的农夫士兵以及头上的布帘

而在大名和武士之下,日本的军队中还有一个阶级,那就是由农夫们充场的普通士兵。

在日本寻常打仗是武士们的工作,平常一场战斗是十几名、几十名、上百名武士互相用刀砍杀。

然后在他们的身后有着几百号、上千号的农夫穿着藤甲、拿着鱼叉农具在后面为他们助威,这些农夫基本上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如果哪一方的武士赢了,那就意味着这场战斗是哪一方赢了。


因为农夫士兵们的低下性,这个时候出现在他们头上的帘子材质就变成了最廉价的布条,在很多时候这种帘子是起不到防护作用的,更多时候作用还是防晒,后来随着日本历史的变迁,大名、武士们头盔上的帘子消失了,但是农夫士兵们头上的帘子却保留了下来。

一直到近代,因为要学习先进的西方文化、淘汰掉绝大多数传统的东西,所以布帘才开始从日本的军队中消失灭迹。


日本因为学习西方文化,将帽帘经历了淘汰到重新使用

其实在很多时候,这种帘子是败也明治维新,成也明治维新的。

当时日本人的学习能力虽然给他们带来了很多进步,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是有些盲目的,在当时他们的观念中是有这种看法的:

西方有的必然是先进的,而西方没有的就必然是落后的。

(明治维新后西化的日本人)

所以他们在发现西方没有这种帘子的时候,就淘汰了这种帘子。

后来他们又无意间知道欧洲驻扎在非洲地区的士兵也有着这样的帘子,这种帘子在非洲非常的实用,既能防晒又能防蚊,所以日本人就又重新将这种帘子普及到了自己的军队中。

首先出现在的地方就是当时他们的殖民地台湾,因为台湾相较于日本本土阳光比较猛烈以及蚊虫众多,所以这种帘子在台湾的日本军队中开始拥有了用武之地,重新出现在了日本的军队中。


因为侵华战争的原因,帽帘全面普及在日本军队中

在民国时期,张作霖因为想要借助日本人制衡俄国人,所以将一部分的日本军队放入了中国境内。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将整个东北丢给了关东军,然后日本的军队才开始介入东北比较北方的黑龙江地区。


在日本关东军驻扎在黑龙江的时候,他们遭遇到了严寒,他们发现在戴头盔的时候,经常会因为结冰而导致脖部皮肤和头盔粘在一起,一不小心就可能会扯掉一块皮肤,最后没办法的他们又将在台湾的帽帘普及到了严寒的东北,有着帽帘的阻隔,日本军队中才避免在严寒地区头盔十粘住皮肤的尴尬。

在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帽帘开始普及到了所有日本军队中,在他们烧杀抢掠的过程中,中国的太阳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折磨,所以在这个时候帽帘实际上是起到了阻挡太阳的作用。


所以说日本军人头上挂的布条实际上起源于日本人在历史中的两次跟风,日本人开始时所学习的东西虽然大多数是实用的,但很多时候却还是单纯为了跟风而跟风,就比如欧洲人留八字胡的时候,他们就开始留八字胡,但是当德国人因为使用生化武器的原因只留下了一小撮胡子,他们也开始将胡子剃成了一小撮,所以这就是他们的跟风习惯,这个布帘也是同样的道理。


孤客生




在电影《举起手来》当中,潘长江扮演的日本鬼子形象深入人心,特别是帽子上的那两块布,更让他显得非常的滑稽和搞笑。翻看二战时期的老照片就会发现,当时的日本士兵普遍是这个装扮。



这是日本的制式军服装备,一开始发明的不是日本,但是却是通过日本而被人们所熟知。这两块布,看起来非常难看,但是他的作用却比你想象的还要大。




这种两块布的设计被人们叫做屁帘,其实屁帘在日本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不过当时只有步兵才会使用。因为步兵在日本军队中是最低等的,没有人愿意在他们身上多花钱,连头盔都带不起,使用的是斗笠,斗笠后面就有屁帘。




一直到了二战,日本来到亚洲作战,又开始重新使用了这种设计。中国地域广阔,气候也各种各样,东北太过严寒,而台湾那边又太热。日本部队甚至规定他们必须使用这种帽子。




在东北可以护着耳朵不被冻伤,在台湾又可以让自己的脖子不被晒伤,还能防止蚊虫叮咬。不仅如此,在战场上还能够防止乱飞的弹片擦伤脸部,可以说救了数万日本士兵的性命。当时日本甚至用最好的布料来生产它。

记得点点右上角的关注哦!

小饭的私家花园


日本军帽后的两片布,被戏称为“屁帘”,这种设计作用还是很大的,以前古代的士兵,大部分军帽也是这种设计,如果没用,在资源匮乏的日本,不会这么浪费资源,做两片没用的布做装饰的。



第一,防晒保温。

在气候变化大的中国战场,温度高时会达到快40度,为了避免脖子被太阳灼伤,在帽子上加一个帽垂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在日本初期占领的东北地区,冬天又异常寒冷,加一个帽垂可以防止冻伤耳朵,起到保暖的作用。



二,战场挡碎片。

战场上战斗打响,会激起很多飞沙走石,除此之外,还有炸弹碎片,加了一层布帘后,碎片打到布帘上,因为布帘是软的,它会把石片的力道化解,而且不会因为弹片锋利的边缘被划伤,导致脖子的大动脉被划伤而大出血,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是基本救不回来的,所以布帘的作用很大。


军事一点通


日本军人的军帽脑袋后面两片布叫帽垂布,主要是为脑后脖子防晒之用。这个装束起源于3O0年后的日本战国时期,国家命名的武士发有专有头盔,而低级士兵则戴一种由竹条编制的帽子塗上柒,类似于中国民间斗笠,日本称为阵笠。帽后垂两块布主要用于防晒。日本明治维新后,实行军人统一军制服,废除了脑后的两块布,后来发现在台湾与朝鲜殖民期间,中暑导致瘟疫发生,士兵帽后恢复了帽垂布的装束,因为中国南方高温达40度,日本最高也就3O度左右,有了脑后垂布以致脑后与脖子防晒,中国的民众称为屁帘,现在日本正式军制服实行美制式,完全废除了帽垂布的军帽了。


感悟77741162


日本兵头戴帽子两边垂下两块破布,遮住了耳朵,业界称之为“军帽垂布”,也有的简称之为“帽垂”,民间戏称为“屁帘”。这种帽子的设计源自于法国,主要是为了在沙漠地区作战的时候避免被太阳照射烫伤和防止灰尘迷眼,还可以避免蚊虫叮咬。

但是,其实帽子两边加布的做法并不是日本发明的,而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

我国早在秦朝的时候,军队的帽子就有类似的设计了,而且有不少种类:有布的,皮的、还有金属的等等,大家看过古代战争戏的应该有印象。

大家看看,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先是不是很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