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仕13年後厭倦官場歸隱田園,他的這首古詩流傳了1600年

中國古代士大夫所遵循的一點就是,“學而優則仕

”,讀書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賣與帝王家”,將來有所功業,也好討個“封妻廕子”的待遇。但是這並非每個人都是有如此的待遇的。

出仕13年後厭倦官場歸隱田園,他的這首古詩流傳了1600年

一則那個時候科舉或者更早的察舉、舉孝廉等方式,能夠入選的人極少,一般人是沒有機會的;二則是很多人拿到了機會出仕,卻發現自己混不下去,只能放棄這一切重歸田園,日日飲酒作詩了此一生。

這兩個路上的人,都不少。有的如范進中舉一般,考了幾十年沒有結果;有的則出仕當官,卻無法適應官場的生活節奏,最終要麼被排擠要麼在夾縫中,活得艱難,很多人都只好選擇迴歸田園。

出仕13年後厭倦官場歸隱田園,他的這首古詩流傳了1600年

比如這個出仕13年的詩人,他歷經多年滄桑,最終還是選擇了迴歸田園,而他的這首古詩流傳了1600年,時至今日依然出現在中小學的語文課本當中,堪稱經典之作。且看: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這首詩歌的題目是《歸園田居·其一》,作者乃是大名鼎鼎的陶淵明。陶淵明曾經出仕13年,但是在公元405年的時候,他下定決心“不為五斗米而折腰”轉而回歸田園,過起了怡然自得的農家生活。

出仕13年後厭倦官場歸隱田園,他的這首古詩流傳了1600年

開篇就寫自己的本性,“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寫明自己原本就是喜歡田園生活,不喜歡同流合汙。之前自己這長時間在外做官,浪費了這十幾年的歲月。

他把自己出仕的歲月寓意為“誤落塵網中”,將十三年的官宦生活概括為“一去三十年

”,是自己13年生活的概括,也極言時間之長。只不過在句中押韻存在問題,所以將“十三”變為“三十”。

出仕13年後厭倦官場歸隱田園,他的這首古詩流傳了1600年

而後他想起自己之前無憂無慮的日子,所以“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今天終於回家,終於返回故鄉。所以他下定決心“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遠離世間紛擾,在田園生活的平靜中收穫心理的安寧。

而後是詩人對所居住田園風光的描繪,“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是詩人在田園中的“地產”,也是他賴以生存的根基。在這房屋周邊,多有果樹,“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此身就在這田園當中,自由的氣息真的是美好!

出仕13年後厭倦官場歸隱田園,他的這首古詩流傳了1600年

下面的這幾句勾勒的圖畫更讓人心生嚮往,“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遠處的村落依稀可見,而且家家戶戶飄出炊煙,實在是讓人感到安寧。時而有幾條小狗在巷子裡鳴叫,早晨的時候還有雄雞飛上桑樹鳴叫,這都是最美的日子啊!多麼愜意!

愜意的日子裡有愜意舒適的生活,“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沒有了公務的煩擾,這裡的庭院打掃乾淨,更讓人覺得舒適。最後是詩人的感慨,“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之前初始當官都是在“樊籠裡”,今日返回田園,才是真正的得到天性自然的釋放啊!

出仕13年後厭倦官場歸隱田園,他的這首古詩流傳了1600年

這首古詩至今已經流傳了1600多年,是陶淵明最為知名的詩歌作品之一。陶淵明被譽為古今隱逸之宗,他引導著一代代的士大夫知識分子尋求一條精神解放的道路,並且給出了他自己的答案:一曰田園,二曰桃花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