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傑:發展農村電商助力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

文 | 李世傑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電子商務發展。2015年初,國務院扶貧辦將電商扶貧工程列為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之一;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將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設為專門一節單獨列出;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就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作出部署,為電子商務推動農村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促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帶來歷史性機遇。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1.24萬億元,同比增長39.1%,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2436.6億元,同比增長53.3%。截至2017年底,全國農村網店985.6萬家,同比增加20.7%。全國“淘寶村”帶動直接就業機會超過130萬個。國家2014年以來累計支持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達到756個,其中國家級貧困縣499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覆蓋60%的國家級貧困縣。2017年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實現網絡零售額1207.9億元,同比增長52.1%。

民建中央近期通過對河北、貴州、福建、江西等省調研發現,農村電商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對推進鄉村振興、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村商貿流通跨越式發展、帶動農民就業和脫貧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開闢了新路徑。

例如,江西電商扶貧2017年直接促成銷售21.6億元、帶動銷售超60億元,實現17.2萬戶農戶、4.76萬戶貧困戶14多萬名貧困人口就業增收,形成井岡山、寧都、安遠等電商扶貧模式和數百例電商扶貧典型案例。福建省2017年發展電子商務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330人增收752.8萬元,人均增收3230元。福建安溪縣的尚卿鄉灶美村原來1/10是貧困人口,發展成為安溪首個淘寶村後,年人均收入超過2萬元,村中無一貧困人口。山東菏澤市曹縣發展農村電商帶動2萬多貧困人口實現就業脫貧,該縣大集鎮一個鎮快遞單日峰值就達20萬單,吸引了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大學生紛紛回鄉創業。

雖然我國農村電商及電商扶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國農村電商發展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還存在許多問題。

一是產業基礎薄弱,農產品電商品牌效應不明顯。

深度貧困地區農產品生產多處於“小、弱、散、單”狀態,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農產品規模化、品牌化、商品化培育供給不足,質量標準體系不健全,深加工比例不高,產品附加值低。

二是物流成本高、農產品上行難。

深度貧困地區物流基礎設施不足,網點覆蓋不全,農產品存儲保鮮難度大、運輸時效性強,對物流要求高,成本相應提高。據統計,我國西部農村物流成本是東部的4—5倍,快遞成本近6—10倍。農村電商目前更多的是工業品下行,農產品上行與城市商品下行比例懸殊。

三是人才缺乏,特別是缺乏帶頭人和複合型人才。

深度貧困地區普遍面臨電商人才難引、難招、難留的難題,懂得信息技術、電商企業經營管理、品牌推廣運作和市場行業培育的人才很少。貧困群眾網上交易能力弱。農村電商培訓面臨師資不足、政府相關部門各自舉辦培訓、培訓效果離需求有差距等問題。

四是資金保障不足,可持續經營能力差。

地方政府受財力限制,對電商行業尤其是農村電商的補貼性投入不夠。銀行直接融資門檻較高,承貸企業或組織的貸款准入和擔保措施要求較高。多數農村電商類的中小型企業前期投入多,盈利週期長,資金緊張,市場化生存艱難。民間資本對農村電商的發展實際投入較少。

為此,建議如下。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成立農村電商領導小組,統籌推動農村電商發展,解決目前各部門推進農村電商及電商扶貧政策分散、合力不足的問題。突出規劃引領,避免重複建設和低效投入,用好考核指揮棒,將農村電商發展情況納入扶貧考核體系。儘快補齊農村電商基礎設施短板,完善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體系。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重點向國家級貧困縣傾斜,對前期已支持過的國家級貧困縣,在其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創建驗收合格後繼續給予一段時間政策資金上的支持,鞏固示範創建成果。

二是促進深度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推進電商農產品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

1.扶持建設一批深度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農業基地,加強深度貧困地區農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培育,發揮其對貧困群眾的帶動作用。例如,江西瑞金市的廖奶奶通過成立“廖奶奶鹹鴨蛋”專業合作社,帶動92戶貧困戶戶均年度增收一萬元,成為脫貧攻堅的典型。

2.支持深度貧困地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加強品牌培育和推介營銷力度,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例如,贛南臍橙通過電商營銷和打造品牌,品牌價值達到668.11億元,收購價從幾毛錢一斤,漲到3元多一斤,農夫山泉打造17.5°贛南臍橙橙汁,價格賣到十幾元錢一瓶。

3.制定適應電子商務的農產品質量、分等分級、產品包裝、業務規範等標準,政府出資建立質量管理和追溯體系,實行二維碼溯源,支持農產品申報“地標保護”無公害、綠色、有機等資質認證。

4.積極推進產銷結合,構建涵蓋網上批發、網絡零售、網上直銷等方式的農產品銷售體系。例如,京東成立了農產品滯銷幫助中心,幫助貴州省劍河縣南明鎮3萬多隻滯銷土雞、雲南永勝5000餘噸滯銷大蒜、甘肅慶陽大量滯銷蘋果等進行銷售,有效緩解了相關農產品滯銷問題,可以引導有需要的貧困地區與這些電商企業對接。

三是重點解決農村物流難題,破解農產品上行難。

支持深度貧困地區加快物流、冷鏈運輸、倉儲等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提升農村道路,提升農村快遞網點覆蓋率,形成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和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的雙向流通網絡。

支持郵政、快遞物流企業等按照市場化方式進行資源整合,建立縣級分揀中心,集中送遞,通過集約化、規模化經營,降低物流成本,建立集交通、商務、扶貧、農業、供銷、郵政、快遞等“多點合一”的村級服務點。促進農村客運和貨運結合,探索“農村貨運班線”等新型農村物流模式。

搭建信息共享平臺,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研究推廣江西贛州物流企業“滴滴”貨運物流交易模式、福建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等先進經驗。推廣福建省整車運輸鮮活農產品免收高速及普通公路通行費的有效做法。

四是扶志與扶智並舉,多模式培養農村電商人才。

採取線上、線下培訓等多種培訓形式,提高農民等農業經營主體的電商及信息化知識,整合商務、人社、農業等部門的電商培訓項目,減少重複投入,提升培訓實效。充分開發本地人才資源,發揮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大學生村官的積極作用,發掘和培養農村電商帶頭人。

例如,江西贛州市寧都縣對坊鄉殘疾貧困戶廖竹生聯合12名殘疾人註冊“勵志園”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帶動更多殘疾人和貧困戶脫貧致富,成為全國網絡扶貧典型。同時,積極吸引外地人才,鼓勵高校畢業生、農業技術人員、具有一技之長的返鄉農民工等各類人才開展鄉村創業,將現代科技、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引入農村,為農業農村發展和脫貧攻堅注入新思路、新活力。

五是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推動農村電商持續發展。

建立政府引導的“農村電商創業基金”,為農村電商創業者提供貸款擔保、資金注入、貸款貼息等支持。推動金融機構開發保證類小額貸款、農產品收益預期貸款等適合農村電商發展的金融產品,比如江西銀行、江西郵儲銀行推出的“電商貸”“商保貸”“掌櫃貸”等產品。簡化貸款手續,探索信用擔保機制。引導社會資本注入,逐步提高風險投資等市場化扶持方式的比例。大力發展第三方支付、移動便民支付,實施“互聯網+金融+特色農業”等普惠服務和融資項目。採取以獎代補、專項補助等多種方式,鼓勵更多的創業者及中介組織參與農村電商,推動農村電商健康可持續發展。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建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