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清朝钱法大乱的咸丰元宝雕母鉴赏

咸丰元宝,,中国古代钱币之一。

据资料记载: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发展迅猛,并在江苏南京建都,此时清政府赖以铸钱之用的滇铜(云南省出产的铜料),因道路阻断而无法运进北京。一方面是镇压起义急需大量的军饷开销,一方面是铸钱的原材料告缺,给清政府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困难,最终迫使清政府自咸丰三年开始发行纸币和改铸大钱来弥补财政亏空。

咸丰初期,清朝政府的税入大约为白银4000万两,支出约需白银3600余万两,收入与支出相互抵销尚有盈余。自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以后,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急骤恶化。咸丰二年(1852年)户部奏称:“两载以来,军需河饷糜帑已二千数百万两,以致度支告匮,筹划维艰。”同年六月十六日户部密摺言:“自广西用兵以来,迄今三载,经臣部奏拨军饷及各省截留筹解,已至二千九百六十三万余两,……户部银库,截止本月十二日止,正项待支银仅存二十二万七千余两。” 在这种支出日多、财政窘迫、军饷困难、国库空虚的情况之下,清政府企图借实行通货膨胀的政策,进一步对百姓进行搜刮与掠夺。

咸丰二年(1852年)十月十九日,四川学政何绍基向清廷上摺,要求政府铸造大钱,以应付日益困难的财政需要。咸丰皇帝于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奏摺上亲自朱笔批示:“所奏不为无见,然小钱大钱,制虽异,用实同,现铸小钱,铜尚不足,何况大钱乎!汝知一未知二也。至器用多铜,原干例禁,本年曾经降旨。况古制亦非尽善,举一事必欲复古,试问井田,封建尚可复乎?此摺著户部存记,若有可行时,不妨采择入奏。钦此。”虽然,何绍基铸造大钱的建议未能获得朝廷的批准,但是,出于当时“军饷增多,帑金不足,”的现实情况,在清朝政府的最高统治阶层,已经拉开了铸造大钱的论战。

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五月,户部首先开铸当十大钱,文曰咸丰元宝,重六钱,与制钱相辅而行。七月乃增铸当五十钱一种,重一两八钱。同年十一月谕令各省推行铸造大钱,并添铸当百、当五百、当千钱三种;当千者重二两,当五百者重一两六钱,铜色紫,当百者重一两四钱,铜色黄,皆磨滤精工,光泽如镜,文曰咸丰元宝;而减当五十者为一两二钱,当十者为四钱四分,又减为三钱五分,再改为二钱六分。四年正月,宝源局又铸当五钱一种,重二钱二分。接着又铸当二百、三百、四百大钱。在大约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清朝政府开铸的大钱有当四、五、八、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一百、二百、三百、四百、五百以及当千等计约十六个等级的咸丰各类大钱。

导致清朝钱法大乱的咸丰元宝雕母鉴赏

导致清朝钱法大乱的咸丰元宝雕母鉴赏

导致清朝钱法大乱的咸丰元宝雕母鉴赏

此次,深圳雍道文化有幸征集到一枚清代“咸丰元宝当百”雕母,罕见,美品!钱币包浆老道,字体浑厚有力,币面规整,成色上佳,品相完整,值得钱币爱好者的收藏!背部满文代表制造当局和汉文“当百”。此外,此钱为少见的咸丰元宝雕母钱,祖钱,亦称雕母,是为母钱之母,制钱之祖也。凡铸钱之法,先将精炼净铜或铅锡手工雕凿成祖钱,遂翻砂铸母钱,此后用母钱印铸制钱。钱制攸关,且祖钱乃清代铸钱之根本,故素来为藏家所珍视。

此藏品咸丰元宝当百雕母为典型性的翻砂倒模铸造币,边缘精修错横,属未流通使用过的钱币,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以及市场价值。

咸丰初期,在太平天国的打击下,清政府财政极端困难,遂行大钱,自此钱法大乱。《光绪顺天府志》载:“咸丰三年,军旅数起,饷需支拙,东南道路梗阻,滇铜不至,刑部尚书周祖培,大理寺卿恒春,御史蔡绍洛先后条陈钱法,请改铸大钱,以充度支”。《东华录》则载:“当五百与当千大钱于咸丰四年二月始铸,然大钱一出,盗铸蜂起,虽禁以弃市之律,不能止,不得不逐步停铸,乃于同年七月即停铸收回当五百当千大钱,并不能行用矣”。接着当百当五十大钱亦因民间通行不畅,贬值严重而减少铸额。咸丰大钱版式纷杂而铸额不多,是故其祖钱,母钱及样钱,均为极难得之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