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憂而憂:宋代士大夫的境遇與士大夫精神|回顧

先天下之忧而忧: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回顾

宋代士大夫的人格到底偉大在哪裡?為什麼宋代賢士會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豪語和胸懷?9月1日(週六)下午3:00—05:30,由河南省文化廳、河南博物院舉辦的中原國學講壇總第244講,特邀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諸葛憶兵做客河南博物院,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宋代士大夫的境遇與士大夫精神》為題,為大家精彩解讀宋朝士大夫的境遇與精神。以下是講座演講片段,一起來看一下吧!

先天下之忧而忧: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回顾

第244講嘉賓:諸葛憶兵

先天下之忧而忧: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回顾先天下之忧而忧: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回顾

中原國學講壇第244講

演講嘉賓︱諸葛憶兵

本文節選自:中國學講壇第244講《先天下之憂而憂——宋代士大夫的境遇與士大夫精神》,部分片段有刪減

我們知道,范仲淹跟我們河南的關係非常密切。他晚年退休居住在洛陽,他的《岳陽樓記》寫在河南鄧州,而他《岳陽樓記》裡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已經成為宋代士大夫精神的一個標杆。

我這裡提出“宋代士大夫境遇、宋代士大夫精神”,表示在宋代這種思想是新的,跟以前是不一樣的。

那麼以前是怎樣呢?

這句話大家可能也很熟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讀書為了什麼?古今答案各異。但你要是問古代知識分子,他們定會說“學而優則仕”,就是讀書讀好了做官去。

但是古代封建專制社會有昏君在的時候多,朝政黑暗的時候多,你讓知識分子都去做官,他沒機會沒平臺怎麼辦?他遇到了昏君,遇到了朝政黑暗的時候怎麼辦?

儒家給古代的知識分子留出一條後路——“窮則獨善其身”

如果你碰上了昏君,碰到了黑暗的朝代,你就可以退出來,退出這個朝廷,你可以隱居,像陶淵明一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宋代以前,知識分子基本上是照著這樣的路子來做。

但是到了范仲淹這裡不一樣了。范仲淹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那麼,這樣一種思想精神層面的變化為什麼在宋代會實現?

首先,它跟宋代帝王的治國基本方針是一致。宋代帝王治國基本方針即“與士大夫治天下”。

宋真宗:“天下至大,人君何由獨治也?”(《長編》卷八六)這個士大夫是指以宰相為領袖的文官集團。)

也就是說,宋代君臣之間已經形成了共識:

皇帝要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什麼意思?我們首先要回到古代官僚體制中去理解這句話。

大家知道,我們中國古代社會是獨裁專制社會,政體結構是金字塔形,獨裁者皇帝在金字塔塔尖。那麼皇帝一個人怎麼管理國家呢?歷史上皇帝利用的政治力量有哪幾種呢?

宦官、后妃、外戚、宗室、文官集團、軍官集團。

大家回顧一下自己讀過的歷史知識,皇帝與治理國家的政治力量是不是這麼幾股?

先天下之忧而忧: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回顾

影視資料圖

宦官,從先秦到清代,宦官參政參與得都非常厲害。

宦官是皇帝身邊的人,有的甚至從小陪伴皇帝長大,關係非常親切,所以皇帝很相信他們。皇帝如果腦子不太清醒,這個權力就容易過渡到宦官手裡去,這是一種。

第二種,后妃,即我們所謂的“枕邊風”。

先天下之忧而忧: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回顾

網絡資料圖

后妃在一種情況下還會變得格外厲害,就是皇帝登基的時候還是個小孩,還不懂事,這時候由母親垂簾聽政或者由祖母垂簾聽政。

后妃把這個權力拿走以後,她們作為宮廷中的女人無法與外面發生直接聯繫,所以她一定會用到外戚,形成外戚集團。

再一股就是皇帝不信任其他人,還是自己家人最可靠,所以就形成了宗室。

除此以外,就是宰相為領袖的文官集團,還有一個武將的軍官集團。我們想想看,皇帝治理國家是不是大概就這麼幾種政治勢力?在這幾種政治勢力裡邊,宋代以前的這些政治勢力都各有表現。

回到宋代皇帝身上,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是軍旅出身,像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這些故事都與他有關。

先天下之忧而忧: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回顾

趙匡胤(網絡配圖)

我們知道,宋代是個重文輕武的時代,皇帝認為治理國家必須要由文官來治理,而且皇帝以史為鑑的這種意識特別強烈。所以宋代才會出現一部大部頭的著作叫《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最初寫給誰看呢?最早就是寫給皇帝看的,以史為鑑,宋代皇帝最近的一面鏡子是唐朝的歷史。

我們看看唐朝。

唐朝這幾種政治勢力都發揮了非常壞的作用,哪幾種政治勢力?

一個是宦官。

唐朝中期以後基本是宦官專政,當時四個宦官掌握國家大政,兩個宦官管軍隊,兩個宦官管行政,國家大政全在他們掌握之中。甚至唐朝中期以後的皇帝廢立都是宦官掌握,唐朝的滅亡,宦官難辭其咎。所以歷代皇帝其實對宦官的防範是很嚴厲的,一直到清代也有這種防範,但是總是防不住。

后妃,唐朝武則天甚至把國家都變掉了,把國家都改掉了。武則天的時候就有武氏集團,外戚也出來了。

還有宗室,其實在多種政治勢力裡面最可怕的是宗室,漢朝不是不姓劉的不許封王嗎?結果漢朝馬上就帶來了“七王之亂”,西晉的時候又有“八王之亂”。

你給了宗室發展的空間,因為他是同血緣、同姓,他們就具有奪取天下的合法性,所以宗室更可怕。

最後一種力量,軍官。大家知道,唐朝的藩鎮割據,唐朝滅亡,藩鎮割據也是一個主要的罪魁禍首。

剛才把這幾種政治勢力捋了一下發現,只有文官還可以,其他幾種政治勢力都非常可怕。

宋代的皇帝正是以唐朝的歷史為借鑑得出的結論是靠文官。所以宋代的皇帝做出了重大決策,叫與士大夫治天下

你如果展開宋代歷史看你會發現,宋代皇帝對各種勢力打壓得非常嚴厲,把各種勢力都打壓下去以後,剩下就只有文官一枝獨秀。

那麼,與士大夫治天下,士大夫(即宰相為首的文官集團)權力大了以後會不會產生與朝廷的離心現象呢?宋代又怎麼保證文官集團對朝廷的絕對忠誠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回顾

宋徽宗趙佶《聽琴圖》

可以說宋代的文官基本上做到了對朝廷的絕對忠誠,忠誠到什麼程度呢?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宋代《宋史·宰輔表》裡列出宋朝宰相133名,科舉出身的高達123名,佔92%。換句話說,宋代的高幹集團或者說宋代文官集團的主體是科舉出身。

宋代皇帝就是通過科舉考試來改變官員隊伍的結構,建立起官員對朝廷、對皇帝的絕對忠誠。

科舉制度為什麼從唐朝開始又一致延續到了清朝?這個制度為什麼會被保留下來?與這點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先天下之忧而忧: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回顾

古代科舉考試(網絡圖)

科舉制度首先出現在唐朝,從隋唐開始,隋朝歷史很短,唐朝科舉制度發展,宋代是繼唐朝而來。

但是唐宋的科舉制度非常不一樣,唐朝科舉考試的試卷是不密封,考官改卷的時候能夠看到考生的名字,這種形式很多時候是不公平的。

宋代皇帝要改變這一點。

宋代繼承唐朝的科舉考試製度初也是和唐朝的制度一樣,就是不密封。在這個制度沒有改變的時候,皇帝特別做了一件事情,在科舉考試裡邊專門打壓官二代。

公元968年三月,朝廷高幹陶谷的兒子陶邴在科舉考試中考了第6名。

宋太祖趙匡胤馬上命令複試,當然,這個複試不是對他的特別照顧,而是要特別卡他。同時,還下達這個詔書說:“從今以後凡是官二代參加考試,如果錄取了,你們都要打報告特別分析為什麼錄取他,而且這種人一定要去複試。”

太祖還做做樣子,讓他參加複試,其實複試的結果一定是:肯定不錄取。

到了第二代皇帝太宗的時候,做得更過分了。他連樣子都不做了,他把宰相的兒子、副宰相的兒子、中央高幹子弟一批考進來把他們全部刷掉,連複試都不讓他們複試。

宋代皇帝眼光很遠,不允許高幹子弟進來,他想保證這個文官隊伍的純潔性、公平性。

到了第三個皇帝宋真宗,覺得老那麼幹不行。考試的時候都靠臨時手段把高幹子弟拿下,這個不行。

他要改革,怎麼改革呢?考試的考卷密封。

改革之後的宋代科舉保證了文官隊伍的純潔性、公平性,這些文人士大夫大多出身寒微,沒有世家勢力作為社會背景,故也沒有深厚的社會根基和實力,其榮辱盛衰皆掌握在帝王手中。

布衣卿相的仕宦經歷決定了他們對趙宋王朝的耿耿忠心,對皇室的依附性極強。

由於這些朝廷高幹都來自於草根,哪怕你看他在朝廷裡邊權傾朝野,如果皇帝一變臉,他們什麼權力就都沒有了。這樣一來,就會把宋代文官整個團體的政治群體利益跟皇族緊緊地捆綁在一起,於是就形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那麼利益捆綁到一起以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種思想的產生就是非常正常。

注:本文系第244講《先天下之憂而憂——宋代士大夫的境遇與精神》講座片段摘錄,更多精彩關注“文博河南”收聽全部!

中原國學講壇第244講

歡迎收聽!

長按二維碼,可識別收聽

先天下之忧而忧: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回顾

【往期精彩】

- The End -

⊙本文僅代表主講人觀點,不代表文博河南立場。

【文博河南】文博+文學+文史,一起品味傳統文化的魅力!

先天下之忧而忧: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回顾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