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之“平冤昭雪,论八股文的功与过”

八股文释义:

八股文之“平冤昭雪,论八股文的功与过”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指得是文章的八个部分,是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其中后四个部分,每一股又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就好像是人的两股(腿)相对一样,合起来共八股,故名八股文。

自五四运动至今,八股文这个明清科举的根本就被人们广泛厌恶,很多人学校时期都读过这么一篇课文"范进中举",范进种种懦弱疯癫行为,让很多人将明清时代的读书人定位在这个外形,八股文也就成为了诲人不倦的旧社会教育的代表,受到猛烈打击,臭名昭著。

那么八股文到底是什么?从何起从何灭?为何遭受如此骂名?

八股文之“平冤昭雪,论八股文的功与过”

诞生

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的"帖括",何为"帖括"?

《旧唐书·列传·卷六十九》:"试日,差诸司有儒学者对问,每经问义十条,问毕对策三道。其策皆问古今理体及当时要 务,取堪行用者。其经义并策全通为上第,望付吏部便与官;其经义通八、策通二 为中第,与出身;下第罢归。其明经比试帖经,殊非古义,皆诵帖括,冀图侥幸。"

欧阳修在《新唐书·志·卷三十四》:"宝应二年,礼部侍郎杨绾上疏言:"进士科起于隋大业中,是时犹试策。高宗 朝,刘思立加进士杂文,明经填帖,故为进士者皆诵当代之文,而不通经史,明经 者但记帖括。又投牒自举,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之道。"

这两段记载的事件所讲述的意思大体相同。旧唐书中诸司乃是唐代一官职,主要行事责任是传递公文,公告周知,到地方上颁布诏谕及赴外国作史臣,大意如此:官员中有学问的人,经常询问应试文人,基本都是一种经文问十条问题,问完又会让应试者给出三道答案,而这三道答案基本都是古今经文还有当时管理上的工作,取能用的人,如果十条问题与三道答案其评上等,并转吏部给予官职,而十条问题对八条的,对策对两条的,给其出身,都不行的返回老家,所以大部分的读书人都开始攻读这些问题与答案,试图侥幸能通过考试,新唐书所云亦如是也。

到宋代,王安石秉政,以"经义"试士,学子任治一经,考试时发挥"经义"为文字,这不同于唐代专重记忆注疏原文,考试概括来书写答案的"帖经",而是发挥对经文意义的理解来写文,因而名为"经义"。《宋史·列传·卷二十二》:"仪上言:"请依晋天福五年制,废明经、童子科。进士省卷,令纳五轴以上,不得有神道碑志之类;帖经对义,有三通为合格;却复尽试。"

至元代,八股雏形形成,《元史·列传·卷五十一》:"恭懿言:"明诏有谓:士不治经学孔孟之道,日为赋诗空文。斯言诚万世治安之本。今欲取士,宜敕有司,举有行检、通经史之士,使无投牒自售,试以经义、论策。夫既从事实学,则士风还淳,民俗趋厚,国家得才矣。"

定位

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应试文仿宋"经义"。成化年间,经多名大臣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固定的八股文格式,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此形成了。顾炎武《日知录》中说道:"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年间,如《乐天下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如《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若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是为两扇立格,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般,其次第之法,亦复如之。故人相传谓之八股。长题则不拘此,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不止于八股者。"

八股文之“平冤昭雪,论八股文的功与过”

形式

八股文的基本形式——或者说是八股文步骤,还并不怎么复杂。首先是破题,其次是承题;再是起讲;最后便是提比、小比、中比、后比、(或者说是提比、中比、后比、束比),也就是四比、八股;文末是收合。

破题——从破字,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有"解开"、"分析"的意思,就是要开篇先把题义点明。也就是说出这次要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性质也就相当于今天所谓文章的"主题"。从实质上说,这种破题方法,和作谜语极为相似。进一步来讲,整篇八股文就是谜面,题目便是谜底。而且破题是作八股文最重要的一关,破题好坏直接影响到整篇。有一篇题为《子曰》的八股文很有名,其破题是--匹夫而为天下法,一言而为天下师。前句破"子"字,后句破"曰"字,真是才华横溢。这也是最标准的破题。

承题——便是进一步作主题的补充,类似"副标题"的作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使命,以三句为标准。起讲——较深入地说明这个问题的用意所在,内容大意,最多不超过十句。四比——四比就是提比、小比、中比、后比、(或者说是提比、中比、后比、束比),四比分为八股,就是逐条分析,正面如何,反面如何等等,可以说就是正文。较难的恐怕就是这四比了,因为每两股必须成为一副对联,共四联。按对子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对。试想,一句诗找出可对之句,毕竟不是很难,若是长篇大论的句子,句句都对上联,就不太容易了。

收合——收场结束语,一般约八句之内。

综合而论,八股文只是明清时代的一种科举制度规定的一种特殊的解题形式,就如同现今考试都会有标准答案,越靠近标准答案打分越高一个考试机制。

八股文是一种文章形式的名称,它本身并无善恶之可言,那么这个解题形式为何会被墙倒众人推呢?顾炎武就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对于八股文,很多人都认为是死板的代表。顾炎武在《日知录·拟题》中就曾愤而指出:"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甚至还有人直接就把明朝的灭亡归结于八股取士的制度。崇祯末年,有人写了一份诉状置于朝堂之上,是为"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妇两口,奉申贽敬。晚生文八股顿首。"

其实八股文是一个天才的发明,它是用一种固定的形式,让人好最省力的表达出严谨的意思。可结果却是所谓的秀才、举人与这种境界相差太远,根本就无法达到这种高度,如此一来,好事就变成了坏事。

八股文之“平冤昭雪,论八股文的功与过”

历史这个东西,需要慢慢读,每个时期的东西都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符合社会发展的终究会存在,不符合社会走向的终究会淘汰,但是淘汰的东西并不是不好,只是他跟不上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