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刷屏,中國婦女報:尊重多元審美

中國婦女報

“娘炮”刷屏,中国妇女报:尊重多元审美

世界不應只有一種色彩,尊重多元審美,尊重每個人的自我選擇。

9月6日,新華網發佈署名評論《“娘炮”之風當休矣》,對“娘炮”現象予以嚴厲批評。文中寫道,“油頭粉面A4腰,矯揉造作蘭花指”,當下流行的“娘炮風”,是一種刻意強化並扭曲呈現的“人設”,這種病態文化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

當日,“人民日報評論”刊文《什麼是今天該有的“男性氣質”》表示不認同所謂“娘炮”“不男不女”等帶有貶損性的說法,並稱“現代社會進一步拓寬了審美的場域,提供了更為多元的生活方式,也為對男性的審美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

一些網民對當前越來越多的“娘炮”刷屏的現象表示擔憂,呼籲“好好治治這股‘娘炮’歪風”“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蝕”。但也有部分網民認為將“娘炮”上升到影響國家審美安全的高度過於上綱上線,並以日韓為例,稱“娘炮”代表著審美多元化,是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體現。

有關專家認為,儘管“娘炮”被文化娛樂資本和粉絲經濟所消費,看似有很大影響力,實際上,並不能代表社會真正的主流文化娛樂消費,也遠遠達不到衝擊主流價值的程度。同時,“娘炮”現象的產生,與性別文化、性別關係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評論

尊重多元審美 共塑陽光氣質

從20世紀80年代轟動一時的“奶油小生和硬漢之爭”,到近年來的“拯救男孩”的呼聲,以及最近的“娘氣”批判,關於“男性氣質”話題的討論在學術界和輿論場由來已久,往往引發公眾強烈關注,甚至成為不同審美觀、性別觀激烈碰撞的“交鋒點”。

梳理幾十年來大眾審美趣味的流變脈絡不難發現,男性偶像的形象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如同河水,隨著民風物故等社會現象、文化元素的變遷,奔流向前。

曾經,以“陽剛”“硬朗”著稱的高倉健、成龍型“硬漢”把控了主流審美話語權。

如今,外表斯文、柔美、秀氣的鹿晗、蔡徐坤型“花樣美男”與被賦予了“血性”“鐵骨”特質的吳京、甄子丹型“猛男”平分天下。

在大眾對男性的審美呈現更多元面向的同時,時代幕布上的整個世界都在悄然改變——

在理論界,關於氣質具有多樣性與可塑性的理論及其實踐打破了“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這種二元分類體系。放眼更廣闊的宏觀層面,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方方面面正在完成從單調到複雜、從一元到多元、從匱乏到豐富的巨大跨越。

可以說,多元審美正是社會長期和平穩定繁榮的“伴生品”,因為只有一個物質足夠豐富的社會,才能涵養出高理解度、高尊重度、高包容度的人類文明。

在“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的分野被證偽,審美不再拘於單一範式的現代社會,人們之所以熱衷所謂“男性氣質”話題的探討,與其說是呼喚“男子氣概的迴歸”,不如說是對於健康、昂揚、陽光、向上等兩性所共有的精神氣質的高度認同,對於剛毅、堅卓、果敢、頑強、進取、擔當等人類普世品格的執著追求,以及對於矯揉造作、娛樂至上的浮躁風氣與“顏即正義”的錯位價值觀的反感與摒棄。

這樣的價值取向是積極的,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永遠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巨大動力,但我們應該更審慎地釐清討論思路,本著平等與尊重的原則,尊重每個人的自我選擇,寬容與己不同的個體,避免“娘炮”“不男不女”“娘娘腔”等帶有貶損性的說法。

無論他(她)選擇呈現怎樣的個人風格與氣質,硬朗剛強也好,細膩溫柔也罷,並不妨礙他們努力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可否不分膚色的界限/願這土地裡/不分你我高低/繽紛色彩閃出的美麗/是因它沒有/分開每種色彩”1990年,Beyond樂隊為“南非國父”曼德拉寫下的這首《光輝歲月》曾經感動了無數人,今天聽來依舊能夠給我們以深思與啟迪。

世界不應只有一種色彩,“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是美,“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亦是美,無論是“多數派”還是“少數派”,都應該受到尊重。

當然,作為一言一行廣受關注的公眾人物,明星們對於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塑造具有重要影響,應該將社會責任感當作人生“標配”,以更高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努力鍛造優秀的品格與可貴的精神,為青少年樹立健康陽光、積極進取、勇於擔當的榜樣,而不只是空有顏值、缺乏內涵的“偶像”。因為對於一個社會而言,榜樣遠比偶像更難得,也更值得追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