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不是一句“無惡意”就能輕輕抹去

預防校園欺凌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長、教師以及學生四方之間展開通力合作。學校的監管,教師的匡正,家庭的規範,學生的自律,缺一不可。

聚焦校園霸凌現象的影片《少年的你》正在熱映,再度引發有關這一社會問題討論之際,又有兩起校園欺凌事件陸續曝出——

9月28日,河南一名7歲女童眼中被塞入幾十張小紙片。傷害她的,有3名同學,一人負責塞紙片,另外兩人負責按胳膊。

11月6日晚,廣東茂名高州市某中學一名男生因與兩名同學產生口角,被多人毆打,並拍攝視頻在網絡傳播。

一起是小學,另一起是中學,年齡不等,同樣觸目驚心。

不過,更令人震驚的,則是受害女童所在學校校長受訪時的回應:“七八歲的小孩,他們也沒有惡意,小孩們在一塊兒就是玩。”

在全社會對校園欺凌的惡劣性質日益明晰的當下,身為校園安全的直接責任人、教育工作者,不可能不瞭解其危害,竟然如此輕描淡寫,實在令人咋舌。無論出發點是設法“和稀泥”,還是試圖“大事化小”,都極不應該,被網友質疑有“瀆職”之嫌。

兩起事件的最新進展是:

河南受害女童得到救治,雙方簽訂了賠償協議,對事發地磨街鎮教育總支書記進行約談,責令校長和班主任進行深刻檢查,責成涉事學校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禹州市政府已成立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的聯合調查組,對事件進行全面深入調查,調查結果將及時向社會公佈。

高州市涉案打架人員被依法傳喚,被毆打學生進行了傷情鑑定。

總體而言,處理較為及時,後續措施也較為妥善,輿情暫時得到平息。

但是,關於校園欺凌的思考不應止步,反而應該更加深入。這一現象為何屢禁不絕,前文所述校長的態度恐怕是一個重要原因。

認識不深,重視不夠,管控不嚴,教育不足,懲戒不力,多重因素疊加,讓校園欺凌有了潛滋暗長的土壤。

這正是“校園欺凌防控制度”寫入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的立法初衷,也是日前國務院教育督導辦發佈《關於開展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的出發點。

草案首次定義“學生欺凌”的範疇,釐清了校方、家庭等各方責任,以法律的方式明確對校園欺凌實施者的懲罰;通知則要求各地立即開展一次全面隱患排查,以行政手段的方式掃除管理漏洞,二者互為補充,相信在法律和制度的剛性制約下,校園欺凌現象將會得到有效遏制。

預防校園欺凌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長、教師以及學生四方之間展開通力合作。學校的監管,教師的匡正,家庭的規範,學生的自律,缺一不可。

“長大就像跳水”,我們不能讓孩子們“閉上眼睛什麼都不要想,就往河裡跳”,而是要及時開設一門課,教會他們怎麼長大,如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來源/中國婦女報(ID:fnb198410)

作者/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評論員 莫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