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智能化應用與高品質生活高端論壇之智能農業分論壇舉行

聚焦|智能化应用与高品质生活高端论坛之智能农业分论坛举行

聚焦|智能化应用与高品质生活高端论坛之智能农业分论坛举行

我國是一個有8億農民的農業大國,在數字經濟時代,發展智能農業迫在眉睫。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關注“三農”工作,在今年4月召開的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加快農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戰略部署。

2018年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專題設置了智能農業論壇。8月25日,數位專家圍繞“智能農業助推鄉村振興”主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聚焦|智能化应用与高品质生活高端论坛之智能农业分论坛举行

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夏祖相出席論壇。

發展智能農業是大勢所趨

何謂智能農業?

“按照全產業全要素全過程的理念,運用信息技術對土地、資金、勞動技術等各類生產要素進行配置和優化,對農業種、養、加、產、供、銷全產業鏈進行數字化改造,實現精準感知、在線處理、智能決策、科學管理,最終驅動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轉型升級。”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解釋,智能農業表現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其中數字化是集聚資源、打好基礎,網絡化是構建平臺、提供條件,智能化是展現能力、注重應用,三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他說,人類已經進入信息社會,正在邁向智能時代,而作為最古老、傳統的產業,農業也即將迎來智能時代。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則表示,智能農業可以幫助我國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利用電腦強大的存儲和計算能力來提升耕作、養殖水平;二是用機器代替人耕種,解決農村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三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高農業科技水平。

“總之,智能農業是農業信息化發展的一個高級階段,是農業‘4.0時代’的重要標誌,是大勢所趨。”他表示。

智能手機成為農民的“新農具”

那麼,智能農業這條路怎麼走?

與會專家認為,首先是要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目標。“運用大數據助推鄉村振興。”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說,例如在產業振興方面,可以運用大數據加快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特別是在優化投入要素結構、氣象自然災害防禦、動植物疫病防控、產銷對接等方面發揮獨特作用;在人才振興方面,培養既懂農業農村又懂信息化的複合型人才,讓智能手機成為農民的“新農具”。

其次是要通過科技創新服務三農。當日的論壇上,不少專家帶來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讓人大開眼界。其中,中國農科院信息所農業監測預警團隊首席科學家許世衛,便展示了用智能手段加強農業監測預警的新方法、新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農業看天吃飯的短板;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院長何勇則帶來了植物冠層快速檢測儀、便攜式植物養分無損快速測定儀等10多項最新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和勞動效率;英國紐卡斯爾大學講席教授李振洪則介紹了作物時空連續監測技術,進而實現產量和植株氮素累積量同步監測。

三是要立足解決農業農村發展的現實問題。“我們認為,農業信息化很多時候就是為了解決農業生產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京東集團副總裁曲越川說。正因如此,京東利用多年電子商務積累的海量數據資源,分析消費者的需求、關注點及走勢,為消費者提供專屬化個性化和定製化服務,打造出了跑步雞、游水鴨、飛翔鴿等“網紅”產品,有效地連接起了生產端和消費端。

投資智能農業機遇與挑戰並存

“儘管數字經濟已經來臨,智能農業似乎觸手可及,但機遇與挑戰並存。”IBM創新業務諮詢總監、智慧農業業務中國區資深專家王猛說,部分企業對新技術有一種盲目迷信的心態,這需要糾正。事實上技術只是一種手段,再新再前沿的技術,也必須為生產服務,只有創造了價值才有存在的必要。“農業企業應該認真思考新技術手段對原有生產經營、消費模式的影響,從產業角度出發去考量怎樣更好地使用不同技術組合,進而幫助提高產量、產能、效率、品質。”

趙春江也指出,由於農業投資的週期性長、回報慢,所以許多企業還處於觀望狀態。他舉例說,目前國內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企業所在領域中,智能農業佔比最少,只有0.32%,而投資智能農業的企業更是為零,“要扭轉這些企業的觀念,隨著科技的不斷創新,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智能農業的道路依然是任重而道遠。”

王小兵則表示,發展智能農業必須要摒棄單打獨鬥的狹隘意識,以更兼容、平等、共贏的理念去謀篇佈局、分工落實,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則來統籌辦理,避免重複建設和浪費,讓各方都能從開放合作中獲得利益。

(由重慶日報記者周雨、顏安採寫)

專家面對面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

因地制宜分類推進智慧農業

重慶日報:您剛才在演講中就智慧農業的發展路徑問題,建議政府建立以區域智慧農業平臺為核心的“1+N+N”模式。據我所知,目前重慶在這一領域做得最好的是榮昌國家生豬交易市場,現在已基本實現了“買全國、賣全國”,而它是一個市場化、行業性平臺,這是為什麼?

趙春江:高新技術的應用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既有成本的問題,也有接受能力的問題。榮昌生豬的信息化之所以搞得好,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產業鏈做得好,市場化程度高,生產者、經營者、管理者的素質都很高,當然可以從市場的角度進行推進。對於一些傳統的、一般性的農業產業,因產業化程度比較低、效益比較低,農戶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經濟承載能力都比較有限,就很難進行市場化推進。

所以,智慧農業建設應該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對產業鏈發展比較成熟、效益比較高、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就以市場為主體推進,政府出政策積極引導;對於生產主體比較分散、產業鏈不太成熟、面大量廣的產業,以政府為主體來建集中性的智慧農業平臺,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和切入點,也可以讓有限的資金髮揮更大的作用。

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

通過電商和數據引領農產品品牌化

重慶日報:農村電商現在看上去很熱鬧,但由於快遞及包裝帶來的成本過高,在解決農產品賣難的問題上發揮的作用有限。請問您在這方面有怎樣的建議?

王小兵:兩個方面去看這個事。一方面是農產品特性決定農產品不可能有很高的利潤。農村電商去掉中間環節,本來是為了賺錢,但實際上沒有賺到多少錢,這裡面就有創新創造的空間。以荔枝主產地廣東高州為例,該地為了降低流通成本,就先把荔枝整車冷藏運輸到上海、合肥、北京等地,然後再經過電商平臺銷售,成本一下就降下來了。所以,農村電商不怕存在問題,關鍵是我們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另一方面,農村電商不一定就是單向的農產品進城,還應該把工業產品下鄉、農資銷售、鄉村旅遊營銷統籌起來,哪怕有一方面虧了,另一方面也能補起來。

另外,對農村電商作用的評價不能僅僅停留在賺了多少錢。農村電商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通過電商行為和數據去帶動市場化、倒逼標準化、提升組織化、引領品牌化,是一個綜合性作用。從這個層面上講,互聯網農業和線下實體農業一樣,也有弱質性,也需要政府支持。(來源:重慶日報)

聚焦|智能化应用与高品质生活高端论坛之智能农业分论坛举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