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变味“人情”换来人间“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国人重视“人情”,可谓源远流长。人与人之间的你来我往,亲亲热热,本是平常的事,也是应该的事。可惜的就是在交往的过程中,往往和各方利益纠结在一起了,人间的“真情”就逐渐演变成变味的“人情”。所以,古人算是把问题看得透彻,才总结出了诸如“有钱有酒多兄弟,劫难何曾见一人”之类的“真言”。因此,特别是官场中诸多所谓的“人情”,不外乎就是利益链条下的产物而已,“真情”的成分极少。

诚然,身处官场,确实有许多身不由己的时候。一个普通的黎民百姓,交往的圈子自然就少,应酬也就不多。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手握一定权力的干部,圈子大,结交广,人情往来也就不可避免。如果就是普通的人际来往,的确无可厚非。最关键的是,“人情”一旦被“私情”所取代,往往就会陷入泥潭难以自拔。

就拿近年来全国各地就狠刹宴席之风的行动来说,有人曾调侃:“自己设宴赚不了多少钱,自己不设宴肯定吃亏。”这个调侃其实也不无道理,就算自己不设宴,那别人的宴席总得去应酬一下吧,倘若邻里乡亲、远朋近友互不往来,那还怎么相处?那么,送出去的礼金多,自己如果不设宴,就全收不回来……可能就是这样的心态,说白了,就是在利益上的患得患失日渐严重,于是就让变味的“人情”占上风了。

这样的心态一旦侵入党员干部的骨髓,那更是把变味的“人情”与手中的“权力”融合起来了。党员干部的“权力”从何而来?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但是,在现实中,那种百姓办事是“求人”、干部可以不给百姓办事的畸形心态在群众中根深蒂固,因此,大凡干部设宴,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其中叶有收过别人礼金需要“还情”的,更有碍于别人的“权力”而五味杂陈的,也就是说,这些客人中,有相当部分是冲“权力”而来,并非多大的真感情。

有的同志说,我设个宴,确实没有邀请老百姓参加,他们都是自愿的。然而,这个“自愿”确实有诸多滋味在心头。因此,积极相应党中央的八项规定,党员干部应当走在自觉抵制宴席之风的前列,实现移风易俗,树立起新时代的宴席观、人情观。“我不设宴就吃亏”的现象,或许在短时间内存在,但是,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促进大家自觉形成了新的社会风尚,那时的“人情”恐怕才会慢慢往“真情”倾斜。

“浮云世态纷纷变,秋草人情日日疏”,关汉卿的感叹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描绘得生动形象。然而,“人间自有真情在”,关键是看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唯有以平等、诚信与相互尊重为基础的感情,才是“真情”。“真情”不需要邀请,更不需要强求,那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就像人民群众对焦裕禄、对廖俊波那样,敬仰、爱戴之情是发自内心的,与一己私利没有关系。

“节物后先南北易,人情冷暖古今同”,不难看出,“真情”都是在尽职尽责的工作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不事雕琢,经得住时间的检验。自古以来,凡是用“权力”砌成的感情之堤,是最容易崩溃的。而那些在革命事业中凝聚起的战斗友谊,将与日月同辉。因此,作为党员干部,要花真功夫、大力气才能换来百姓的“真情”,从而完全彻底地摒弃个人利益的“人情”,成就最有价值的人生!(文/何竹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