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棄變味「人情」換來人間「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國人重視“人情”,可謂源遠流長。人與人之間的你來我往,親親熱熱,本是平常的事,也是應該的事。可惜的就是在交往的過程中,往往和各方利益糾結在一起了,人間的“真情”就逐漸演變成變味的“人情”。所以,古人算是把問題看得透徹,才總結出了諸如“有錢有酒多兄弟,劫難何曾見一人”之類的“真言”。因此,特別是官場中諸多所謂的“人情”,不外乎就是利益鏈條下的產物而已,“真情”的成分極少。

誠然,身處官場,確實有許多身不由己的時候。一個普通的黎民百姓,交往的圈子自然就少,應酬也就不多。作為黨員幹部,特別是手握一定權力的幹部,圈子大,結交廣,人情往來也就不可避免。如果就是普通的人際來往,的確無可厚非。最關鍵的是,“人情”一旦被“私情”所取代,往往就會陷入泥潭難以自拔。

就拿近年來全國各地就狠剎宴席之風的行動來說,有人曾調侃:“自己設宴賺不了多少錢,自己不設宴肯定吃虧。”這個調侃其實也不無道理,就算自己不設宴,那別人的宴席總得去應酬一下吧,倘若鄰里鄉親、遠朋近友互不往來,那還怎麼相處?那麼,送出去的禮金多,自己如果不設宴,就全收不回來……可能就是這樣的心態,說白了,就是在利益上的患得患失日漸嚴重,於是就讓變味的“人情”佔上風了。

這樣的心態一旦侵入黨員幹部的骨髓,那更是把變味的“人情”與手中的“權力”融合起來了。黨員幹部的“權力”從何而來?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是用來為人民服務的。但是,在現實中,那種百姓辦事是“求人”、幹部可以不給百姓辦事的畸形心態在群眾中根深蒂固,因此,大凡幹部設宴,對於普通群眾來說,其中葉有收過別人禮金需要“還情”的,更有礙於別人的“權力”而五味雜陳的,也就是說,這些客人中,有相當部分是衝“權力”而來,並非多大的真感情。

有的同志說,我設個宴,確實沒有邀請老百姓參加,他們都是自願的。然而,這個“自願”確實有諸多滋味在心頭。因此,積極相應黨中央的八項規定,黨員幹部應當走在自覺抵制宴席之風的前列,實現移風易俗,樹立起新時代的宴席觀、人情觀。“我不設宴就吃虧”的現象,或許在短時間內存在,但是,在黨員幹部的帶動下,促進大家自覺形成了新的社會風尚,那時的“人情”恐怕才會慢慢往“真情”傾斜。

“浮雲世態紛紛變,秋草人情日日疏”,關漢卿的感嘆將“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描繪得生動形象。然而,“人間自有真情在”,關鍵是看建立在什麼樣的基礎之上。唯有以平等、誠信與相互尊重為基礎的感情,才是“真情”。“真情”不需要邀請,更不需要強求,那是一種自然的流露。就像人民群眾對焦裕祿、對廖俊波那樣,敬仰、愛戴之情是發自內心的,與一己私利沒有關係。

“節物後先南北易,人情冷暖古今同”,不難看出,“真情”都是在盡職盡責的工作實踐中自然形成的,不事雕琢,經得住時間的檢驗。自古以來,凡是用“權力”砌成的感情之堤,是最容易崩潰的。而那些在革命事業中凝聚起的戰鬥友誼,將與日月同輝。因此,作為黨員幹部,要花真功夫、大力氣才能換來百姓的“真情”,從而完全徹底地摒棄個人利益的“人情”,成就最有價值的人生!(文/何竹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