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先生是不是認為我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美國先後對越南發動了特種戰爭、局部戰爭乃至全面戰爭,對美越兩國及世界形勢造成重大影響。小編認為美國發動這一戰爭的原因有:
冷戰的因素。這是最基礎因素,因為當時整個世界分裂為截然對立的兩大陣營,而雙方都擔心對方控制範圍的擴張。而當時的越南北部是由越南共產黨控制,且發展態勢良好。在這一形勢下,美國擔心越南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在整個東南亞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因此,美國從開始支持南越到自已赤膊上陣。
填補空白。原來越南是法國的殖民地,但由於法國國內政治的動盪以及國力的下降,法國控制越南的能力與意願都不足。所以,在日內瓦會議後,法國開始撤出越南。面對法國在越南留下的空白,美國希望通過各種方式取代法國的影響力。
美國政府的決策失誤。雖然美國有控制越南的願望,但在肯尼迪時期,美國並沒有升級戰爭的打算。在肯尼迪遇刺後,約翰遜繼任總統,他冒險發動了對越南的全面戰爭,從而使美國深陷其中,難以自拔。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約翰遜被認為是美國犯錯最大的總統之一。
姜運倉
越南和朝鮮半島特別相似,都有一條阻隔南北的線,朝鮮半島是38線,越南是17線。而南北對立,是越南戰爭的真正原因。美國身不由己亂入,並沒能全身而退。不得以自釀苦果,吞下了亞洲現場第二枚失利的苦酒!
二戰結束後,日本人撤出越南,留下了權利真空。作為老牌勢力範圍,法國支持的越南王室建立了南越政權,而北越則被滿世界盛開共產花的蘇聯扶持,胡志明建立了北越政權。一個國家南北分治自然不行。談不攏就打吧!法國被鄰居打的滿地找牙,只剩一口氣活下來自然沒能力保住南越,就將南越的政治利益都教給了美國。美國顯然在朝鮮戰爭中好了傷疤忘了疼。覺得保住那條線不成問題。而南越對美國的亞洲利益更重要,就欣然接受了。為此,接了法國的燙手山芋,派出了軍事部署。
不過美國顯然低估了越南人的決心,北越政府先後於1959、62、64、65年不斷推進他們的統一計劃?而南越雖然得到了美國的軍事支持和訓練,卻根本不是對手。直到1965年北越徹底站上了南越的土地,美國徹底無法坐視,被動的參與了越南戰爭。而這一打,就是十年。
越南戰爭對於美國來說就是噩夢,美國國內隨著傷亡人數的增加,厭戰情緒持續高漲,對戰爭的討厭也催生了一系列政治事件,而水門事件的發生導致尼克松下臺顯然也是人們的一種不信任意願的宣洩!
1973年,尼克松的水門事件轟轟烈烈,處於國內政治和民意的考量,經過談判,美國決定撤出越南戰爭。這一場既沒有裡子,也沒有面子的戰爭使美國社會千瘡百孔,急需要停下來修補自身。美國決定從南越撤軍,拋棄自己的保護了十年的傀儡。越南南北實現了短暫得停戰。隨後,沒了美國人的越南烽煙再起,南越毫無抵抗之力,1975年,越南統一。美國參與的越南戰爭徹底失敗。光腳的戰勝了穿鞋的。
可恨的是,這群光腳的以為打敗了美國就能稱霸世界了。開始覬覦起曾經幫助了他們的中國。但顯然他們吃了豬油蒙了心,人民解放軍豈是好惹的?雖然付出了一定代價,但也給他們這群沒良心的上了一課,你們那點玩意,還是在家自己山頭插旗稱大王吧!
一家之言,多岐為貴。贊同的幫忙點個關注,不贊同也請稍安勿躁,歡迎留言探討!
君箋雅侃紅樓
美國在撤軍越南之後,不少政府官員表示越南戰爭時美國為了面子而打的,當時美國的戰略重心在西歐地區和中東地區,至於亞太地區,其實美國已經控制了馬六甲海峽,加上第一島鏈的存在,美國是不太願意打越南戰爭的,但是最後為什麼還要參戰,簡單來說就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在1955年的時候,美國扶持一個吳庭豔政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南越政權,美國當時的想法就是以17度線為界,如同朝鮮和韓國一樣。但是當時的北越軍隊卻在胡志明的指揮下發起了統一戰爭,這顯然是在挑戰美國,而其實美國是可以不參戰的,畢竟當時美國的智庫也不建議參加越戰。
美國當時不願意參戰主要是忌憚中國,因為朝鮮戰爭中,美國的慘敗陰影還沒有散去。但是美國採取了空軍介入的手段,也就是派出了空軍轟炸北越,並且派出了艦隊對北越進行封鎖,不過這時蘇聯也跑來蹭了個熱度,這時美海軍就開始同蘇聯艦隊博弈了,結果就是蘇聯人乖乖的走了。
蘇聯的妥協讓美國認識到了蘇聯不會參戰,加上中國當時只是要求美軍不能越過17度線,所以出動空軍之後,美國總統杜魯門大手一揮,選擇了增兵南越,只是令美國人沒有想到的是,北越的游擊隊這麼難纏,經歷長達十多年的越南戰爭之後,美國承認了失敗,加上戰略的轉移,使得美國放棄了南越。
小司馬遷論史
1945年二戰結束後,越南共產黨領導人胡志明在越南北部地區建立了一個“越南民主共和國”,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北越”政府。與此同時,越南南部還在法國殖民者的控制下。1954年時,北越在我國和蘇聯的大力支持下,擊潰了佔據越南南部的法國軍隊,迫使法國人退出越南。但法國人撤退後,美國人的勢力又滲透了進來。
(中南半島各國)
日內瓦會議後,越南北部仍然由胡志明統治,南部則落到了親美國和親西方的吳庭豔手中。1955年,吳庭豔在美國的支持下建立了一個“越南共和國”,也就是南越政府。從此,南越和北越的對峙正式形成。從1959年開始,北越政府不斷出兵南下。胡志明用意在於消滅南越政權,用共產主義統一越南,卻不知道此舉觸犯了美國政府的底線。
(北越與南越分治)
當時已處於美蘇冷戰的白熱化階段,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將中南半島看成影響冷戰的關鍵戰場,因此決定大力扶持南越政府,美國出兵越南表面上看是在對抗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實際上是冷戰的加劇的表現。對美國而言,如果信奉共產主義的北越政府統一了越南全國,勢必成為蘇聯政府的馬前卒,同時還會削弱美國在中南半島的影響力。
從1961年開始,美國軍方開始介入越南戰場,幫助南越軍隊與北越軍隊作戰。不過由於南越政府腐敗無能,導致戰場形勢急轉直下。為了扭轉戰場形勢,美軍決定找藉口擴大戰爭。1964年8月4日,美國的一艘驅逐艦馬多克斯號宣稱自己在越南北部海域遭到了北越魚雷艇的攻擊。美國政府旋即以此為藉口,出動大批戰鬥機轟炸北越海軍基地。這就是著名的“北部灣事件”。此後,美國宣佈與北越政府爆發全面戰爭,把大量的海、陸、空軍隊紛紛投入到越南戰場上。
在越南戰爭中,美國雖然憑藉武器的優勢重創了北越軍隊,但終究無法徹底消滅北越,而美國自身卻深深地陷入了戰爭泥潭中。這場緩慢又拖沓的戰爭所帶來的財政赤字以及美軍的大量傷亡使得美國國內的反戰情緒越來越高,群眾紛紛譴責美國政府。
1973年,已經略顯疲態的美國政府終於決定放棄南越政府,開始撤軍。美軍撤離後,虛弱的南越政府根本無力抵抗北越,旋即被北越軍隊攻滅。
1976年,北越政府宣佈統一越南全國,建立了今天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根據美國方面的統計,在整個越南戰爭期間,美軍共損失8612架飛機,包括3720架固定翼飛機,4892架直升機,5萬餘美軍士兵陣亡,30多萬人受傷。相比之下,越南受到的創傷更加慘重。儘管北越政府統一了越南全國,但這場越南戰爭造成160多萬越南人死亡和1000多萬難民流離失所。隨後越南又先後與柬埔寨、我國爆發戰爭,導致國內進一步崩潰,發展陷入遲緩。
中外歷史
美國之所以會介入越南戰爭的原因,我們其實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大道之爭,在當時的世界上有兩股強大的勢力互相制衡著,其中第一股勢力就是以蘇聯為首的紅色信仰陣營,第二股則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
蘇聯陣營是崇尚著集權的,在他們傳播的信仰下,士兵們會變得極其勇猛,在戰鬥中不懼死亡,從另一種程度上看,其實蘇聯陣營就是披上華麗外衣的軍國主義陣營。
而美國和蘇聯不一樣,它所主導的西方陣營有著另一種與蘇聯截然對立的制度,因為制度的對立,所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是很恐懼蘇聯陣營得到擴張的。
南北越的戰爭以及美越戰爭的爆發
在美國介入越南戰爭前,越南出現了兩股對立的勢力,其中最強大的就是有著信仰力量的北越,他們與蘇聯陣營是一脈相承的,而另一股勢力是越南的傳統力量南越,他們是以越南的國王為首的。
雖然南越同樣與美國的陣營格格不入,但是美國為了防止蘇聯陣營在越南擴張,他們不得不選擇幫助了南越,在北越和南越爆發戰爭的時候,美國人給南越提供了許多的武器援助。
不過與韓國曾經的情況一樣,美國所支持的南越在戰爭開始沒多久,就被有著極其強大信仰力量的北越吊打了起來,他們在戰鬥中被打得落花流水,所以美國為了防止蘇聯陣營的擴大,他們最終決定了將自身的軍隊介入到這場戰爭中。
美國人將自己從原本的幫助形象轉變為了主力攻擊形象,調撥了大量的武器、軍隊浩浩蕩蕩殺入了越南的土地上。
然後就爆發了我們所熟悉的美越戰爭,在美國的主力進入越南之前,南越和北越曾經爆發了十年之久的戰爭,而在美國主力進入越南之後,從1965年開始到1973年結束,美國和越南又打了數年的戰爭。
越南戰爭中雙方的傷亡
與之前越南人之間的戰爭不一樣,美國人在主力進入越南之後,北越就開始進入了被壓著打的狀態,在美國猛烈的炮火下,他們是處於弱勢的,不過他們憑藉著越南樹葉茂密的熱帶雨林,他們給美國人造成了非常巨大的麻煩。
即便他們自身的傷亡量很大,但他們始終如同雜草一般,無論烈火如何燃燒,都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無法被真正的集中消滅掉。
雖然在這場戰爭中,蘇聯人並沒有直接介入進來,但是蘇聯卻給越南人提供了許多的援助,而同在蘇聯陣營中的我國也給北越提供了大量的戰爭援助,除了物資、武器上的援助之外,我國對北越最大的幫助就是發展到了極致的游擊戰術。
以北越的武器裝備,他們在正面戰鬥上根本就不是美國人的對手,但是在經過我國提供的游擊戰術訓練後,他們開始憑藉著地利和美國人打起了游擊戰,給戰鬥力極為強大的美國帶來了巨大的傷亡,不過武器的差距終究是太過於巨大,越南人在這場戰爭中實際上是殺敵一百、自損上萬的。
在這場戰爭中,越南軍隊被美國擊殺了一百多萬人,加上各種受到戰爭波及的平民百姓,越南在這場戰鬥中死亡了大概600多萬人,但是美國軍隊的死亡人數卻只有5萬多人,受傷人數也僅有30多萬人而已。
這就是雙方武器上的差距,越南人在這場戰爭中是以人命堆出來的,而美國人卻是以金錢、武器堆砌出來的,在這場戰爭中美國花費了海量的資源,在戰爭過後,對士兵們的補貼也達到了2000多億美金。
而美國最後其實並不是被越南打敗的,他們是因為受到自身國民的抗議影響才決定退出越南戰場的,因為戰爭的持久、花費的巨大、士兵們受傷的重大,還有因為美國軍隊在越南的殺戮慘重。
所以在美國有越來越多的人抗議起這場戰爭後,在國民的脅迫下,美國不得不停止了這場看似永無休止的戰爭,士兵們退出了越南戰場,而蘇聯陣營的信仰也開始充斥在了越南這片土地上。
越南戰爭結束之後的越南
在越南戰爭之前,美國對蘇聯陣營是保持進攻狀態的,但因為這場戰爭的失敗,美國在後來轉入了防守狀態中,而為了制衡蘇聯,美國人最終才打破了冰面,選擇了和我們國家建交。
而越南在一統之後,他們開始不斷地和我國發生摩擦,最終在1979年,我國對越南爆發反擊的時候,越南人用從我國獲得的游擊戰術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傷亡。
在我國和越南爆發戰爭後,越南人把巨大的仇恨轉移到了我國身上,雖然在這場戰爭中越南人的傷亡人數比不上越南人和美國之間的傷亡人數,但是越南人對我們的仇恨卻要比美國人嚴重的多,最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越南人普遍親美起來,而對我們,他們卻是極端仇恨的。
這一點從我們國家的人到越南旅遊、工作所受到的待遇可以看出一般,就如同同樣和我們國家接壤的蒙古國一樣,在他們國家裡美國人就是天,我們則是不折不扣的仇人。
所以說美國之所以和越南非打不可,實際上是因為他們的小弟南越實在太次了,根本就不是北越的對手,因此他們才會懷揣著怕蘇聯陣營得到擴張的想法,花費大量的金錢、兵力投入到了這場戰爭中,而在他們在給越南留下了大量的廢墟、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後,最終只能無奈地抽身脫離了這場戰爭。
孤客生
越南戰爭是美蘇全球爭霸下的必然產物,對意識形態的爭奪戰達到了白熱化。
1962年,在美蘇雙方彼此不加控制的互相挑釁下,古巴導彈危機突然爆發。
雖然事情得到了圓滿解決,美蘇都各退一步,但人類的毀滅就只差一步,著實把美蘇和全世界都嚇壞了。
此後,美蘇雙方也搞了一些不同層級的溝通渠道,甚至雙方還可以派偵察機到對方的地盤去“視察”一下,避免戰略誤判。
雙方都是核大國,直接面對面對抗實在太危險,所以大家都心領神會地選擇歐洲以外的熱點地區進行明爭暗鬥。
不過能吸引兩個超級大國目光的,主要還是在亞歐大陸上,比如中東、東南亞等地,拉美是美國的後院,非洲沒什麼戰略價值,歐洲已被一分為二,而亞洲自二戰後,先後有40多個國家獨立,美蘇各自圈了一些小夥伴,但總體還未“名花有主”。
美蘇兩國都在尋找一個共同感興趣的突破口,來為自己不斷積蓄的能量尋找發洩窗口。
而剛剛擺脫法國殖民的越南,政治上分裂為兩個國家,北越由共產黨領導,南越則依賴於美國扶持,隨著南北矛盾的加劇,就天然地成為美蘇博弈的絕好戰場。
北越一直希望國家統一,而南越長期處於軍人獨裁,漸漸地,南越除了在經濟上好於北越,在政權控制力、軍隊戰鬥力等方面都遠遜於北越。
在蘇聯等國的支持下,北越採用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在南越廣大的農村地區建立了大量的游擊隊組織,併成立了“南方民族解放陣線”。
南越游擊隊通過土改等手段,迅速取得了廣大農民的支持,南越政府很快發現自己漸漸失去了對農村地區的控制。
蘇聯等國對社會主義陣營的軍事支持向來不遺餘力,這使得北越能持續性地在南方展開軍事滲透等行動。
美國為了保住南越政權,開始幾年主要以軍事援助為主,並派遣顧問團幫助南越政府清剿游擊隊組織。
但是南越政府的軍隊實在太腐敗無能,打了幾年,南越政府的地盤反而越打越小,逐漸形勢岌岌可危。
當然,美國那時隨時可以選擇全身而退,抽身走人,但是畢竟扶持了這麼多年,捨不得!
最終,為了挽救南越這個無能的政權,美國選擇了派遣地面部隊,直接站到臺前,和北越直接對決,最終,戰爭規模越打越大。
這樣,從南越政府圍剿游擊隊開始,直到美軍出動地面部隊,越南戰爭正式爆發。
越南戰爭,是一場美國被束手束腳、必輸的戰爭。
40多年的冷戰,美國的戰略核心始終在歐洲方向,北約才是美國的核心利益。
在這個核心利益的制約下,美國不可能在越南投入太多的軍事力量,進行過度消耗。
不然,萬一蘇聯乘虛而入,更甚至端了北約的老窩,那美國人可完全承擔不起這個後果。
越南戰爭中,北約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夥伴始終在源源不斷地支援北越,使得北越幾乎可以全民皆兵,不必顧慮生產和後勤的問題,理論上只要北越還有人,就能一直打下去。
而由於17度線的問題,美軍無法深入北越對其進行實質性打擊,光在南方圍毆游擊隊,只能治標不治本,美軍稍一放鬆,南越又是無數的游擊隊春風吹又生。
於是乎,越南戰爭的雙方:美軍束手束腳,無法深入北越,而北越軍隊可以想來就來,想走就走,這在戰略上對美軍極其不利。
越南戰爭打到幾年,就這麼拖來拖去,北越軍隊繼續精神抖擻搞襲擊,美軍則處處防守處處不利。
最終,美軍再也耗不起了,經濟上壓力太大,軍事上士氣低迷,輿論上民眾反對,最後只能草草簽個和平協議,撤軍了事。
雲中史記
要想完全,徹底地論述完全因後果,回答這個問題,十本幾十萬字的學術研究著作也說不完,首先夾帶下私貨,推薦一本涉及這個問題的好書: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弗雷德裡克·羅格瓦爾(Fredrik Logevall)2012年的新著《戰爭的餘燼:法蘭西殖民帝國的滅亡及美國對越南的干預》
簡單來說,越南問題是二戰後冷戰化和東南亞地區去殖民化運動的共同產物。胡志明領導下的越盟志在打破法國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秩序,實現越南獨立。但作為舊有的殖民宗主國,法國在二戰後國力大減,卻不願放棄印度支那。但另一方面,二戰期間,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確信歐洲殖民主義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對法國重返印度支那的慾望深感憎惡,希望通過建立聯合國託管機制逐步實現殖民地的獨立,另外,在二戰中後期,美國與越盟也有過短暫的合作蜜月,共同對付侵略擴展的日本。這在胡志明看來是實現越南獨立的重大機遇,美國似乎是一個可以爭取的強大盟友,所以胡志明起草的越南獨立宣言中,也引用了美國《獨立宣言》中的句子。
然而冷戰迅速改變了這一切。法國作為北約核心國,美國希望它在整個北約防禦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作為歐洲冷戰鐵幕一線的得力夥伴,所以作為對法國合作與支持的交換,越南獨立統一的需求被美國忽視了。胡志明在轉而試圖獲得蘇聯和天朝的支持後,更堅定了美國關於“胡志明首先是個共產主義者,而非一個民族主義者”的論斷,並且進一步推論,越盟的民族獨立運動是共產主義在全球擴散其影響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冷戰之父喬治.凱南的理論,如果美國拒絕干涉越南,那麼東南亞國家就會像保齡球擊中的球瓶那樣一個接一個的倒下,從越南,到泰國,菲律賓等等,從而讓美國對整個東南亞國家與民國的解放運動缺乏多樣性理解,堅持僵死的非黑即白二分法。
在這種大背景下,從1948年開始,杜魯門政府為法國提供經濟軍事援助。法越衝突在冷戰背景下真正走向國際化。戰場上,越盟的軍隊在中國援越軍事顧問團的幫助下取得1950年邊界戰役的勝利,但在紅河三角洲的三次戰役中傷亡慘重,越方不得不轉戰法軍實力薄弱的西北一帶,意圖打開通往老撾的道路,從越南中部狹窄的蜂腰處切斷法軍的南北聯繫,進而對紅河三角洲進行迂迴包抄。1953年底法越雙方在奠邊府要塞形成對峙。越盟軍隊成功控制了奠邊府要塞附近的制高點,居高臨下對包圍圈中的法軍持續發動進攻,使得後者傷亡慘重。為解奠邊府之圍,法國寄希望於美國可以直接派遣空軍轟炸越軍陣地,而艾森豪威爾政府一方面加大對法援助期望法軍守住陣地,另一方面試圖說服英國一道進行軍事幹預。但令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大為光火的是英國非但對聯合行動不感興趣,反而積極說服美國進行包括中國在內的五大國會議。結果有關各方最終走上了日內瓦的談判桌。
1954年7月,日內瓦協定正式簽字。賭上自己的政治生命的新任法國總理孟戴斯-弗朗斯聲稱要在一個月內結束印支戰爭,越方也受到中蘇方面的壓力,雙方相互妥協,將越南以北緯17度為分界線一分為二。在“撤出越南”和直接武力干涉之間,艾森豪威爾選擇了看似穩妥的中策,即美國不直接對北越胡志明政權發動武裝進攻,但在南越支持一個“能夠保證該地區自由,安全的政府”從而為美國長期干涉越南種下了肇因。在日內瓦協定簽字後僅一個月,美國就組織成了東南亞條約組織SEATO,這被看做是北約在東南亞的迷你版本,宣佈將保衛“柬埔寨,老撾以及越南國家管轄權限之內的自由土地”,參聯會主席柯林斯將軍立刻宣佈,美國將花費至少20億美元,支持一個駐越軍事代表團,負責南越軍隊與其他保安力量的訓練與裝備。然後,深感南越需要一個強有力領導人,類似南韓李承晚的美國,最終選擇了吳庭豔。
吳庭豔的政權支柱主要有四:美國援助,因擔心宗教迫害而大批流亡到南方的越南天主教徒,厭惡共產主義的部分右翼民族解放運動支持者,以及害怕越盟一旦統一越南,就會開始實行嚴厲“土改”的富裕農民和地主。不過直到此刻,胡志明也不願意公開與美國決裂,因為北越並沒有十足把握和人力物力入侵南越,實現統一。於是身在南越的越盟成員們成立了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NFL,被美國稱為越共)開始在南越農村開展游擊戰,直到1961年,越共控制了南越60%以上的農村地區。肯尼迪政府奉行的,美國軍事顧問指導的特種戰爭也未能有效抑制這種蠶食戰略。繼任的林登.約翰遜總統更加認為,不能在東南亞向蘇聯示弱“今天在越南退縮,明天共產黨人就會抵達夏威夷”。在這種情況下,1964年8月2日,發生於北部灣的“馬多克斯”號事件,終於成為美國全面參戰的導火索。
直到1975年4月底西貢陷落為止,美國在越南的軍事幹涉中付出了56717人的死亡數字,受傷人數超過30萬,軍費開支超過1000億美元,有超過2000架固定翼飛機,3000架直升飛機被擊落,南越損失18萬人,而北越和越盟的死亡人數超過百萬,最終迫使美國在尼克松和基辛格的指導下,不情願地回到現實主義地緣外交的路線上來,承認所謂“鐵板一塊,拼命陰謀擴張”的共產主義陣營並不存在,並直接促使了美國與中國建交。
晴天有時下豬
越南戰爭從1955年開始,持續了20年之久,是美國在二戰之後參戰人數最多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一次戰爭。今天,無論是越南人還是美國人,對於這場戰爭的反思從未停止。
那麼,為什麼當年身為超級大國的美國會和一窮二白的越南打仗呢?背後到底有什麼目的?實際上這場戰爭的本質就是意識形態的衝突,美國此舉不過就是想要藉著南越南圍堵社會主義陣營。和今天的南北朝鮮一樣,當年南北越南也是不同的國家體制,美國所支持的正是南越。
二戰結束之後,胡志明建立了北越政權,法國殖民者不甘心就這樣放棄對越南的掌控,扶持末代皇帝建立了越南帝國,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南越。北越和南越的內戰一直持續了十年之後,後來胡志明在我國的幫助之下趕走了法國殖民者,豈料吳庭豔又發動政變,乘著法國撤離推翻了越南帝國,建立了南越。從此南越和北越勢不兩立,將越南分裂開來。
此時正好進入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冷戰時期,美國當局將東南亞國家視為冷戰之中的關鍵所在,越南和朝鮮一樣成為他們的必爭之地。另一方面,越南的戰略地位突出,和我國接壤,如果北越南真的贏了,那麼東南亞地區整個連成一片,在當時冷戰的情況之下,這是美國最不想看到的事情。
而此時的北越已經實行土地改革,農民分到了土地,相比於南越來說優勢更加明顯。南越和北越的問題本來應該交由國際介入,在和平情況之下進行選舉統一。這時候不得人心的南越肯定會被北越代替,美國看到情況如此,不得不插手進來,以武力幫助南越統一北方。
剛開始美國只是訴訟裝備和軍隊,但是南越依舊沒有打下北越南,美國下了決心立刻全面發動越南戰爭。這場戰爭經歷了整整20年之久,美國借鑑朝鮮半島的經驗,一直沒有越過南北越南的分界線。雖然在當時美國的裝備和軍隊實力都大大超過了北越南,但是北越南的軍隊因地制宜,打起了游擊戰,讓美國一時間無法取勝。美國因此也是消耗嚴重,越往後越顯出疲憊。
美國在這場戰爭的末期不僅僅要面對大量軍隊的傷亡,還有相當嚴重的財政赤字。國內反戰情緒高漲,紛紛譴責政府。尼克松上任前就以結束越南戰爭的承諾收買人心,後來在他上任之後,立刻宣佈美軍撤離越南。失去了美國支持的南越已經無力抗爭,馬上就被北越南攻滅,宣告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役之中,美國最終以失敗告終。
這場戰役之中,美國5萬多名士兵犧牲,而越南也有160萬人死亡,對於兩方來說都是十分沉痛。這樣脆弱的越南卻在之後又與柬埔寨等國發生戰爭,讓越南國家經濟一蹶不振。而美國在另一個戰場印尼發動軍事政變之後,讓印尼的社會主義陣營全部覆滅,從這點來看,他們的圍堵社會主義陣營的目的已經達到。
以上
木劍溫不勝
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國沒少發動近代戰爭,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結果是絕對的贏多輸少。然而,越南戰爭作為二戰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的局部戰爭,竟以美國的失敗而告終,這在老美的戰爭史上可算不上光彩。
越南戰爭發生於美蘇冷戰期間,當時美國的戰略重心並不在亞太地區,戰線長達二十年之久,最後還被冠上了“失敗方”的名號,現在看看簡直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但仔細想來,美國之所以參與越南戰爭,其實是冷戰白熱化的產物。
1945年,胡志明建立我們口中的北越政府,南部則仍在法國殖民者的控制之下。法國作為當時的“幕後BOSS”,北越那場游擊戰打了近十年,才在蘇聯和我國的幫助下在北方真正站穩腳跟。然而,你方唱罷我登場,前腳法國被趕走,後腳美國就迫不及待地來蹚渾水。1955年,美國扶持下的吳庭豔政權上臺,南北兩大政權形成對壘之勢。
一山不容二虎,南北統一是大勢所趨。本著和平主義思想,越南一開始是打算“文統”的,就是選舉統一。因為北越勝出的概率要比南越大很多,美國自然不能眼睜睜看著南越政權土崩瓦解,在破壞統一方面出了不少力。文統不成,北越政府迫不得已揮兵南下,而它背後是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陣營。
所以,美國要打擊的並不是北越,而是北越身後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當時美蘇冷戰已日趨白熱化,美國如果按兵不動,就等於眼睜睜看著北越統一越南歸入蘇聯的共產主義陣營,它不會允許這種“漲他人氣焰滅自己威風”的情況發生。至於越戰被無限拉長的戰線和帶來的巨大損失,也是美國未曾完全預料到的。
軍機圖
毫無疑問當年美國打越南也是為了世界霸權。當時美國與前蘇聯存在激烈的霸權之爭,而越南成為了重要陣地。當時法國支持的南越政權比較腐朽無能,法國覺得自己無力支撐就直接將管理權交給了美國。可是胡志明領導的北越政權不滿足於國家不統一的現狀,便發起了國家統一之戰。可是南越政權實在是太不堪一擊了,根本沒有任何抵抗能力,美軍被迫參戰。
美國本以為可以輕鬆的贏得勝利,可是其打贏了所有的戰鬥,卻輸掉了一場戰爭。美國最後因為不堪國內壓力,宣佈撤軍徹底放棄了對南越政權的支持。沒有了美國支持,北越就順利拿下了南越實現了統一。縱觀整個越南戰爭,美國雖然擁有武器裝備的巨大優勢,但是在叢林、水網稻田和山地較多的越南作戰還是很難發揮優勢。
美國當局當時就是想通過越南戰爭,打壓蘇聯陣營的擴張,從而在世界霸權的爭奪中處於有利地位。可是美軍比較意外的是,越南戰爭成為了美國戰爭史上最痛的一張。多年戰爭,戰場始終膠著,美國面臨戰爭消耗巨大、傷亡急劇增加等系列問題。美國國內民眾更是對於這場戰爭失去了耐心,爆發大量的遊行示威。內外交困之下,美國被迫撤軍。其實美國之所以沒有打敗泥腿子越南,除了蘇聯等的大力支持之外,最為關鍵的就是越南全民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