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六十年,乾隆帝到底掙了多少錢?

是那個為孝賢皇后寫下一百多首情真意切悼亡詩的痴情帝王?是那個兩次平定西北準噶爾部,一次平定新疆回部,兩次征服西南大小金川,一次鎮壓臺灣林爽文起義,一次出征緬甸,一次出征越南和兩次出征尼泊爾的廓爾喀的“十全老人”?還是那個在位六十年開創了“乾隆盛世”的集大成者?

在陳文嘉所寫的別具一格的乾隆史《盛世的黃昏》中,他並沒有著眼於如何定義乾隆帝,而是扯開了“乾隆盛世”這件“華美的袍子”,讓讀者看到裡面“爬滿了蝨子”。在帶領我們重回歷史現場的同時,陳文嘉通過輕鬆幽默的語言,讓我們看到乾隆朝的社會百態:比如,在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這篇文章裡,陳文嘉就與我們探討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執政六十年,乾隆帝到底掙了多少錢?

执政六十年,乾隆帝到底挣了多少钱?

乾隆帝到底掙了多少錢?

文 | 陳文嘉

本文摘自《盛世的黃昏》,標題系編者添加

執政六十年,乾隆帝個人總共賺了白銀 8000 萬兩以上,相當於清廷兩年的田稅。

清代社會經濟史專家、學者賴惠敏,翻查關於乾隆帝私人金庫的各種檔案,發現了這個秘密。這說明乾隆帝可以輕輕鬆鬆地完成每年“掙它個一百萬兩白銀”的小目標。

然而,皇帝的錢從哪裡來?答案是官莊、鹽業和關稅。

官莊管理官田,收入之一就是地租,這是乾隆帝的爺爺以及曾爺爺在圈地運動中為他掙來的遺產。

按照交租形式,官莊分納糧莊與納銀莊。皇帝自將上三旗的糧莊,每年能收到糧食 9 萬多石,每畝徵糧約 0.07 石(一石約 80 公斤)。銀莊每年能收到銀子 3 萬餘兩,每畝徵銀約 0.06 兩。

這部分錢並不多,特別是地租,比多數地區尤其是南方的要低。乾隆九年湖南湘鄉某地 4 畝地每年納糧 10 石,乾隆十八年廣東東莞某地 75 畝地的租銀更是高達 80 兩。顯然,租種官田的老百姓日子好過點。

官莊還經營房地產。入關後清廷趕走內城漢人並接管了成千上萬間房屋,然後租出去,躺著賺錢。乾隆四十四年,依靠 5300 餘間房子,每年收入 2 萬餘兩白銀一點問題都沒有。看起來是不是很多?

當你知道皇帝每年平均進賬 133 萬餘兩,就會明白,銀莊交上來的每年 3 萬兩白銀真的只夠塞牙縫。

不過,皇帝也不指著官莊能給他掙到錢。

關稅和鹽業,這兩部分錢,就是 8000 萬兩以上的大多數。

清廷在各地設有稅關,像山海關、張家口、殺虎口、天津關、淮安關、龍江關、左翼、右翼稅務衙門等,都是錢眼。關稅原本都要進入戶部, 但在稅收定額制下,戶部只要拿走規定的數就行,多出來的部分就交給皇帝。

別以為剩下的錢就真的只是“剩下的”,有時它比交給戶部的錢還要多。乾隆十二年,張家口交給皇帝的銀子 21396.1 兩,給戶部的呢?

2 萬餘兩。又如左翼稅務衙門,每年交完 1 萬多兩白銀後,至少還剩下 1.4 萬多兩。透過歷年的統計,每年關稅剩下的約 25 萬— 30 萬兩銀子,都要擁入皇帝懷抱。

聰明的你會問,稅務官會老老實實地把剩下的銀子全交給皇帝, 自己不揩一點油嗎?

执政六十年,乾隆帝到底挣了多少钱?

這個還真不敢,但總會有法子,比如私自增加附加稅,乾隆帝對此知情而放縱,畢竟他本人也是要拿走一點的。

比關稅油水更足的是鹽業。皇帝從這兒拿走的錢又可以分為四部分:鹽商的孝敬錢、鹽政衙門陋規、鹽引(食鹽販賣經營許可證)附加費、放款的利息。

孝敬錢自不必說,屬於鹽商自願付出的政治交易。比如乾隆九年, 兩淮鹽商程可正情願捐 16 萬兩;乾隆二十二年,鹽商黃德源孝敬皇帝100 萬兩。乾隆九年到乾隆五十七年之間,鹽商共有 15 次“孝敬”,總額高達 526 餘萬兩白銀,每次捐款均額為 35 萬餘兩。這些錢還不是鹽商的沉重負擔。

清代鹽業官督商辦。商人要交錢才能拿到官府發給的“鹽引”,憑引赴鹽場領取食鹽,再運往指定區域販賣。18 世紀以來,隨著人口增加,食鹽市場旺盛。乾隆十一年,朝廷規定鹽商可以預提鹽引,但要拿到鹽引,還得在每筆 1.5 兩的鹽引費之外再多交 2.1 兩,多出來的附加費叫作餘利銀。

朝廷這招很妙,賺得盆滿缽滿,乾隆三十四年到乾隆四十九年的15 年間,兩淮鹽商共繳納了 650 多萬兩,年均收入達 43 萬餘兩。這些錢少部分給了地方,大部分用於支付皇帝的南巡賬單。

你一定覺得這個數很多,其實也不然。著名的乾隆三十三年兩淮鹽引貪汙案中,官員侵吞銀兩不可計數,皇帝處死幾名受賄官員之後, 愣是要鹽商賠補自乾隆十一年到乾隆三十三年 22 年間的餘利銀損失, 數額高達千萬兩,皇帝都拿走了。

皇帝有錢了,也會向鹽商放貸,生息發財,利率 6.66%(一說是12%)。比如,乾隆五十一年,商人王德宜借款 60 萬兩,分 15 年還清,利息高達 99 萬兩。

不過,相比民間高達 30% 的年利率,皇室放貸利息不算高,所以借的商人特別多。乾隆五十七年,長蘆鹽政尚有千萬兩白銀的債務遊蕩在外。不過沒關係,皇帝會想辦法要回來的。

其餘的賺錢渠道還有:開當鋪、賣人參、賣玉石、放貸、收議罪銀、抄家、屬國進貢……

這麼多錢,誰在收?往哪放?答案不是戶部衙門,也不是皇帝親自出面收錢,而是由專門的機構——內務府經營。

內務府的前身是清兵入關之前的“內府”,主管皇家宮廷事務,入關之後,皇帝自將的上三旗“包衣”充斥其中。作為皇家財政代理人、皇帝的親信,他們分散至稅關、鹽政、官莊等財源重地,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皇帝的錢袋子。

內務府下設七個司,其中廣儲司掌管出納與收入,雖然這裡有很多金銀財寶,但也只是乾隆帝的私人金庫之一,它的另外兩個弟兄是圓明園銀庫、養心殿造辦處銀庫。

作為乾隆帝錢袋子的象徵,內務府不只扮演財富輸送、儲存的角色, 還有自我開拓財源的功能。比如在各地開設當鋪,徵召商人經營皮毛、玉石、食鹽等生意並抽取利潤,參與放貸生意,坐收利息,變賣人參等。其中賣人參賺得的錢特別多,乾隆十五年到乾隆六十年的 45 年間,收入高達 1100 餘萬兩。這些業務足以體現內務府的商業頭腦。

8000 萬兩以上的白銀收入,也有貪官的一份貢獻。像皇帝發明的“議罪銀”、交錢贖罪等名目就是一大財源,官員若繳納罰款、贓款, 可減罪,但交多少錢,自己看著辦。還有罰俸以及抄家所得等,這筆 數目總共有多少,沒有人知道。而屬國進貢、蒙古王公、西藏的達賴 和班禪等送給乾隆帝的禮物,都堆在他的金庫裡,這些寶貝的估值, 以乾隆帝的品位來看,只會高不會低。

皇帝貴為天子,坐擁天下,缺這點錢嗎?還真缺。以廣儲司銀庫為例,乾隆十年到乾隆六十年,總收入 6800 餘萬兩,而皇帝花掉了6700 餘萬兩。

你眼中的乾隆帝是怎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