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光伏新政百日:企業陷去補貼陣痛,行業淘汰加速

“5·31”光伏新政百日:企业陷去补贴阵痛,行业淘汰加速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餘娜“不少私營老闆資金鍊斷裂,很多光伏電站都在轉讓,我一天至少接觸三四個項目。”一位光伏產業李姓負責人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該人士是四川成都一家有著國企背景的新能源企業項目開發部負責人,其表示,自新政實施以來,找他接盤的光伏企業廠商“一下子多了”。

“很多私人老闆的項目質量還是堪憂,前期成本較高,所以目前只想嘗試收購指標,打下政策擦邊球。我們沒有民營資本靈活,指標都在他們手裡。他們可以答應地方政府很多附加條件,但又實現不了。”上述李姓人士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

該人士所在的企業主營風電、光伏等新能源EPC總包業務,新政出臺後,直接導致企業準備申報及準備建設中的項目全部暫停。這個變化來自於今年政策的變動——今年5月31日,國家能源局等部門印發《關於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暫不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電站建設規模,僅安排1000萬千瓦左右的分佈式光伏建設規模,並進一步降低光伏發電的補貼強度。

這是繼2012年“雙反”之後,今年中國光伏產業再次迎來重擊。“5·31”光伏新政發佈後100天,新政威力顯露無遺。據集邦諮詢旗下新能源研究中心 EnergyTrend推測,此次新政將使中國內需大幅下滑到29~35GW,並使全球光伏需求下跌到100GW以下水平,對全產業供應鏈造成極大壓力。實際上,光伏產業這一輪產能過剩的原因是企業爭先佈局拿指標拿項目造成的,而此次“新政”則是為了引導行業合理發展。

新政之後,在光伏行業中,低價拋售庫存、裁員減產已經不是新鮮事。對於長期依靠政策補貼的光伏產業而言,這並不是“斷奶”,光伏產業在此前就有預警,但很多企業甚至仍沒有對策。當這一被稱為“史上最嚴厲光伏政策”的新政,直接加速了光伏行業的補貼退坡,而沒有補貼的全新光伏業,正在痛苦中掙扎走向新生。

從惜售到拋售

“5·31”光伏新政正引發新一輪行業大洗牌。由於裝機量和補貼驟然減少,傳導至光伏產業鏈上的各類企業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如何熬過平價上網前“倒數一公里”,成為異常艱鉅的課題。

不過在上述業內人士看來,幸好國家給了緩衝時間,不然項目將損失更多。而這場各需所需的光伏電站交易中,顯然是市場中的買方以新政為契機,減少了相關收購成本,並具備了更大的議價空間——新政後,原有的光伏核准輸送利益鏈條被徹底打破。

此前,光伏指標的分配衍生了權力尋租的空間。彼時,都是民企拿項目,央企再從民企的手中購買,一個項目的溢價動輒就上千萬元。隨著行業資金鍊的趨緊,各光伏企業拋售資產(主要是光伏電站)成為唯一的出路,不過資金實力較強的央企、國企運營商不少仍在觀望,不會馬上出手,這或將導致電站資產交易市場流動性的喪失。

而政策的倒逼,使得光伏製造業企業和光伏經銷商的自救更為艱難。按照新政規定,2018年有補貼的光伏新增併網裝機規模將控制在30GW左右,這意味著從2017年的53GW直接“對半砍”。而戶用指標包括於10GW分佈式指標內,則意味著接下來半年將基本沒市場。換言之,對於無論是剛剛漸入佳境的經銷商或前端的製造業而言,下半年都將“無米可炊”。

一位來自吉林的光伏經銷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新政出臺後,自己將近墊資了近100萬元。目前已經退還了一半的初裝費給用戶,一旦確認沒有政策補貼,剩下的一半安裝費將仍由其個人墊付。跟大多數經銷商與用戶一樣,即便新政推行百日,他們中大多數卻不願接受補貼徹底取消這一事實,並保持觀望態度。

新政後,存量光伏電站項目的交易情況在變得密集又頻繁,為應對政策帶來的不利影響,許多公司紛紛開始出售電站資產以增加現金流緩解資金壓力,從而盤活資金。這一輪技術實力單薄、財力較弱的中小型民營企業首當其衝,卻不乏一些優質的龍頭企業。

7月2日,隆基股份旗下子公司發佈出售公告,售賣17個分佈式光伏項目公司100%股權,涉及容量106.3兆瓦,股權轉讓總價7.03億元。1天后,愛康科技發佈公告稱,擬出售全資子公司蘇州中康電力開發有限公司控股權,後者持有約1吉瓦併網電站。“轉讓低負債的光伏資產,更符合企業當前發展的實際需求。”隆基股份一位不願具名的內部人士向經濟觀察報記者分析。

因政策影響而導致的短期市場遇冷現象正逐步顯現。

從鉅額補到去補貼

光伏行業的變動,也引發了資本對這個行業的擔憂。在資本市場上,光伏板塊大幅下跌,這又進一步引發業內資金短缺,使得不少項目進展陷入停滯之中。而部分光伏上市企業正在面臨現金流危機,反應在短期業績“變臉”。

據統計,“5·31”光伏新政落地後的6個交易日,資本市場上57家上市公司市值蒸發達868億。不少行業龍頭的融資能力也進一步大幅度削弱,先有*ST海潤被暫停上市,英利綠色能源在紐交所退市,隨後新疆大全新能源宣佈撤離新三板。與此同時,由於金融機構開始對光伏行業表現出擔憂,這也影響了企業的後續融資。

而浙江省一位監管部門專家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多家銀行已經暫停光伏業務,部分已批覆的貸款也被叫停。“影響光伏產業發展的兩大因素,一是非技術成本過高,目前佔到了光伏項目總成本的近20%。二是融資條件,此前一個項目高達45%的政策補貼常常被銀行信貸機構與光伏企業瓜分,如今沒了補貼,銀行沒有利潤可言,自然退出這一市場。”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向經濟觀察報記者透露。

事實上,自2016年開始,大規模限電和補貼不到位的風險已在業內凸顯,然而卻無法阻擋光伏電站的投資步伐。即使現金流為負,各類主流非主流上市公司依然以投資光伏電站為藉口募集資金。炒股、圈錢、降低企業負債率、套取銀行配套資金、變相銷售企業產品,一場在限電與補貼拖欠下的籌資盛宴,緩緩拉開。此後,全民光伏產業走向了“大躍進運動”,行業會議氾濫、戶用和扶貧亂象叢生、SPI泡沫破裂、類似麥道夫的投資怪圈以及幾乎不可能到位的電站補貼使中國光伏電站進入了一個“瘋狂”的狀態。“對於光伏金融行業,一般分兩塊,即對製造業的支持和對項目的支持。對製造業的支持,上一輪企業擴產主要依靠自身途徑融到資金;對於項目融資支持,大型項目銀行還是支持的。只不過對於盈利存疑的中小型項目,融資機構可能會有些顧忌。不過,融資難的原因不僅是光伏產業本身的問題,也與整體金融環境收緊有關。9月以後,央行會有一些寬鬆,這一情況會得到好轉。”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向經濟觀察報記者分析。

在其看來,光伏全產業鏈的短期壓力正在倒逼行業尋找海外市場、扶貧市場以及光伏+等突破點,進而打開一個不依賴政策補貼的全新市場。

6月15日,在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與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聯合主辦的“去補貼光伏項目發展研討會”上,會議研討到光伏項目規模約3.4GW,展現了無補貼光伏項目巨大的市場潛力。近期,國家能源局又連續召集光伏行業協會、企業和專家座談,並形成了一份《光伏發電平價上網示範項目建設工作方案》草案或將在近期出臺。

事實上,早在7月3日,全國首個無補貼分佈式光伏項目已在常州金壇啟動,項目將建於永臻科技常州新廠區11萬多平方米的屋頂上。隨後,山東首個無補貼光伏項目得到批覆。而英利旗下首個家用光伏品牌“Inner因能”也於近期宣佈,旗下早有合夥人建成了戶用領域的無補貼項目,且數量不少。

“5·31光伏新政的本質就是推動一個全新的無補貼光伏市場的興起。這需要企業儘快研究新的商業模式,拓展更多海外市場空間,在降本增效上再加把勁。未來,更多無補貼項目將湧現出來,只不過大部分企業仍在尋找方向。一旦甩開補貼,光伏的開發量也會再上一個臺階,光伏行業整體前景依然樂觀。”彭澎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