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有射程上萬公里的東風飛彈,爲何還要造戰略轟炸機?

姚善之


我是一個轟炸機的大力提倡著。你為什麼要把轟炸機與洲際導彈比呢?誰說戰略轟炸機就只能用於核打擊?人家是核常兼備好不好?

第一,有了戰略轟炸機,空軍才能走得遠。現在第二島鏈以內的西太平洋是極限,再遠轟6的航程就不夠了。而你看美俄的戰略轟炸機都是全球達到,全球作戰。沒有這種可以在全球執行軍事任務的作戰平臺,就不能算是世界軍事大國。

第二,無論是執行核還是常規轟炸任務,轟炸機都便宜。一是作戰平臺可以反覆使用,而且載彈量大。一般輕型洲際導彈的有效載荷也就一噸左右,重型2噸多,這就不得了了!而B52載彈量將近30噸!一枚遠程彈道導彈怎麼也得上千萬美金吧?用一次就沒了。普通激光制導炸彈也就1~2萬美金,轟炸機當然貴,但用多了成本自然大大下降。所以,在作戰中如果進行大規模的遠程轟炸,當然還是轟炸機划算。

第三,轟炸機可以拿出來顯擺,讓別人看到,感知到,而洲際導彈只能在地下井內或洞庫裡,別人看不到。和平時期,核常軍事力量的運用威懾都是第一位的,這一點,轟炸機最有優勢。B52,B2,圖160,每一次出動都能引起外界的遐想。導彈就太不方便了,你不可能拉著發射車滿世界跑,井內部署的導彈就不容易示人了,搞不好還洩密呢。

第四,導彈就是導彈,而轟炸機既可以投擲便宜的各種制導炸彈,又能發射巡航導彈,即充當導彈發射平臺。所以,有了戰略轟炸機,你還可以將你的巡航導彈投擲到遙遠的地方,使一千多公里的巡航導彈也具備了洲際打擊能力。

如果是軍事小國弱國,優先發展洲際導彈是對的,但軍事大國必須二者並重,從實用的角度看,轟炸機更重要。俄羅斯在敘利亞用的可不是洲際導彈而是戰略轟炸機。


進擊的女武神


作為具有強大競爭力的世界核大國,一般還必須掌握——“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

哪三位呢?洲際戰略彈道導彈、戰略核潛艇、戰略轟炸機,三者缺一不可;洲際導彈是最傳統的核打擊模式,就是從陸地上發射射程超過8000公里的洲際導彈,目前具備發射洲際導彈的國家有很多了,但同時具備後兩者的國家就少多了。

戰略核潛艇和戰略轟炸機是再次篩選成為核大國的關鍵力量,核潛艇具備全球巡航的能力讓世界各國看到軍事上的絕對優勢,西方強國很早就實現了水下戰略核潛艇的全球巡航,面對對手可以實現不知不覺的核武器鎖定打擊;

而戰略轟炸機更是出奇制勝,在全球空中巡航的基礎上,在任何國家頭上懸著數十枚核彈是什麼滋味?可想而知,戰略轟炸機更是決定是否能成為超級核大國的關鍵,俄羅斯有圖-160大型戰略轟炸機、美國有B-2隱身轟炸機、中國有轟-6K戰略遠程轟炸機,中國已經曝光正在研發轟-20隱身轟炸機,這將填補中國“三位一體核打擊”的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環。

當海陸空三種核打擊都完備了,核大國競爭力將大大提升,目前全球具備這樣實力也只有三個國家:中國、俄羅斯、美國。



迷彩先生-軍事科普和時評,用專業易懂的語言解讀最新軍事資訊,期待能夠在評論區和大家積極討論,歡迎大家關注和訂閱。


迷彩先生


核武器的威力大家都知道,所以這注定只能是一個戰略威脅武器,而不可能是一個常規武器,我國發展這麼多年,核武器已經更新了很多代,而用於發射核武器的設備也是日益進步,有人問了,如今我國的東風系列導彈甚至射程可以達到一萬四千公里,為什麼還要花費大力氣去研究轟炸機?不是浪費精力嗎?

其實,我國在很久以前就開始提出三位一體的戰術策略,其實就是海陸空三種發射技術,而我國的路基的代表就是東風導彈,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已經開始發展了,同時海基也有巨浪1,2,甚至即將發展出海浪3代,所以說如今我們的空基還是沒有很強勢,所以戰略轟炸機的建造是勢不可擋的,那麼有什麼優勢呢?

雖然陸基導彈已經發展的挺先進,但是畢竟只是半固定的發射裝置,從以前的發射井,到如今機動性很強的發射車,都是為了增強導彈發射的安全性,而從這個方面來看,轟炸機就靈活很多,轟炸機可以靈活的前往各個地方,而且速度極快,很難被敵方定點打擊,同時除了攜帶核武器,更多的其實是執行核威懾的作用,陸基雖然很厲害,但是敵人看不見摸不著,自然不如飛著的核彈威脅大,同時轟炸機不僅僅可以攜帶核武器,而且更多的是執行普通任務,同時還具有偵查,警戒,等多方面作用,所以說發展空基還是非常必要的。


水鏡曉先生


國防力量是一個體系,不是某種兵器或者兵種去獨立完成的。古代時候,即使步騎為王,仍然需要有遠程攻擊武器,比如弓弩、投石機等作為進攻或者防守方面的補充。遇到有大江大河的地形,還需要水軍。發明了飛機之後,人類獲得了更高的的位置優勢和距離優勢,但是同時肯定會產生用來剋制飛機的高射炮。別人有矛,你就必須有盾。別人的盾太堅硬,你就必須製造出更尖銳的矛。如果矛和盾都同步發展,那麼就必須增加更多的打擊手段,比如我用火攻,你的盾就沒什麼用了。總之一個道理:我方必須掌握比對方更多的手段,才能保住最後勝利。


核武器發明之後,全世界其實都處於巨大的不安之中。因為這是個無法抵抗的矛。即使作為一件盾牌來用,也是可以阻擋千軍萬馬的。但是利益紛爭並不會因此而停止,所以戰爭隱患還是存在。既然如此,沒有誰會因為我有了核武器之後,就高枕無憂了。首先核武器是需要投送的。投送的方式,最開始的時候是由美國用B29轟炸機攜帶小男孩飛往日本,實現了武器科學的一次壯舉。但是這款轟炸機的最大航程只有兩千多公里,當初為了從美國飛到日本,美國軍方對飛機進行了改裝,還把所有重武器都給拆卸了,才具備了完成投放原子彈的能力。三年後,美國人研發出了航程達到16000公里的B52遠程轟炸機。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有矛就會有盾。蘇聯當時的轟炸機技術是不如美國的。1954年的圖95和1957年米亞-4轟炸機的航程都少於10000公里。如果雙方要互扔核彈,蘇聯是要吃虧的。所以1957年蘇聯人搗鼓出了第一款洲際導彈——R7導彈。雖然射程只有6000公里,但是不管是部署在東歐還是遠東地區,還是能把美國給嚇尿的。然後美蘇之間的軍備競賽就像吃了藥丸一樣,一路飈高。1959年,美國人也搗鼓出了自己的洲際導彈“宇宙神號”,1960年又搗鼓出“民兵”、北極星、天空閃電等洲際導彈。之後為了防這個東西,美蘇又開始各自升級反導系統,花費那叫一個巨資!幾乎於此同時的是,蘇聯和美國都拼命造各種彈道導彈核潛艇。思路其實簡單,萬一陸基和空基使不上勁,或者被壓制了,還有海基可以用。


DF51洲際彈道導彈

這裡強調的其實是這樣一個道理——你有一支矛,我就造兩支矛,你造出了更多盾,我也一樣。總之大家如此拼命就為了一個目的:最後一拳必須是由我這邊打出去的。誰能打出最後一拳,誰就贏。歷史發展到今天,這個道理依然是沒有變的。所以,擁有比對方更多的核反擊能力就變得尤為重要。

既然如此,你豈能滿足於擁有洲際導彈?一旦陸基發射平臺被摧毀,核潛艇又不夠人家多,也不夠人家厲害,這時候要是有一款能夠飛越大洋、還能隱身、載彈量又很大、還能高飛不被對方打下來的遠程戰略轟炸機,把一顆核彈運到敵國首都的上空,心裡不知道有多踏實。別人知道你有這個能力之後,想欺負你的時候他自己就先不踏實了。



洲際導彈方面,中美俄三家並駕齊驅。戰略核潛艇方面,美俄是雙子星。戰略轟炸機技術方面,美國獨佔鰲頭,B52哪怕是二戰時代的技術,現在還是沒有幾個能造出來,B1B,還有B2隱形戰略轟炸機,空中加油之後能實現全球打擊。俄羅斯圖160也可以,但是這貨不隱身,是硬傷。而我們呢,目前服役的轟6K,航程才8000公里,只能在亞太這邊執行任務。載彈量9噸,不隱身。各方面性能比美俄還差不少距離。這就意味著,一旦別人想要欺負我們,我們比別人更加不踏實。現在網傳的轟20遠程轟炸機,被認為是和美國B2同級別的一款,航程超一萬公里,亞音速,載彈20噸,空中加油後可以實現全球打擊能力……當然他還沒有面世,應該還在圖紙上,但是哪怕還在腦海中而已,這一步中國是必須要走出去的。未來戰略少不了這樣的國之重器。


獨釣寒江


射程上萬公里的洲際戰略導彈和戰略轟炸機是兩種用途有差異的戰略武器,和戰略導彈相比,戰略轟炸機有更大使用靈活性,和戰略核潛艇一起,這三種戰略導彈並稱“三位一體”核打擊系統,對於大國來說,最佳選擇是三種都擁有。

射程上萬公里的戰略核導彈,我們說是一個大國的戰略基石,陸基型戰略核導彈,在核導彈基地的發射井中或機動發射車上值班待命。戰略核潛艇則是潛入深海,在巡航區進行威懾巡航,而戰略轟炸機則是攜帶戰略空射核導彈升空巡航威懾對手,從這方面來說,起飛戰略轟炸機是威懾敵方的主要手段,打不打另說,戰略轟炸機起飛,接近對手空域,或繞對手巡航,本身就是巨大威懾力,俄羅斯的圖-95經常繞日本島,就是執行威懾任務,而戰略潛艇雖然也巡航,但敵人看不到,也不能讓敵人看到,所以,威懾力還是轟炸機來得直接。

陸基戰略導彈發射陣地是固定的,容易被敵方長期情報偵察獲知,這樣在敵方戰略核打擊下難以生存下來,這種導彈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發射出去就沒法自毀,最高層接到敵方核導彈來襲,判斷是否核反擊僅剩20分鐘左右,這是巨大的考驗,一旦誤判就爆發核戰,歷史上曾經有好幾次危機時刻,幸好都平安渡過了。

而戰略轟炸機攜帶核彈起飛後,相當於核導彈已經在天上,是否發射有比較充分的時間分析判斷,所以無論從威懾還是打擊的角度,擁有戰略轟炸機都是理想的選擇。N


聯合防務


陸基洲際導彈只是戰略核威懾當中的一環,擁有它並不代表就擁有可靠的戰略打擊能力。美俄都擁有陸基洲際導彈,但依然發展戰略核潛艇和遠程戰略轟炸機,就是因為要構建完整的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只有三位一體核打擊手段都同時具備,才算得上具備完整的核威懾能力。
東風31洲際導彈


中國目前已經擁有東風系列導彈,但無論是DF-31,還是DF-41,都屬於陸基洲際導彈,只能從陸上固定導彈發射井或者導彈車上機動發射。這如果遭遇到制空權失守或者導彈襲擊的情況,無疑生存幾率會大打折扣。所以,發展核潛艇和遠程戰略轟炸機,是完善核打擊能力的必備條件。
東風41洲際導彈

中國目前並沒有擁有真正意義上的遠程戰略轟炸機。雖然把轟6-K稱為戰略轟炸機,但其四五千公里的航程以及最大9噸的掛載量(從沒掛過,一般都是3、4噸)撐不起這個稱號,只是一款中程轟炸機,充其量算準戰略轟炸機,這是由於我們沒有真正的戰略轟炸機,所以才不得已而為之。這世界上能稱的上遠程戰略轟炸機的,只有美俄那幾款,譬如圖160,B-2,B1B,圖22M等。



轟6K(上)

和B-2對比圖

前段時間中國中航工業宣傳片最後留了個彩蛋,上面顯示一架被幕布遮住,只能看出輪廓的大型飛機,不少人認為跟美國B-2很相似,疑似中國下一代戰略轟炸機。這一次“官宣”,意味著真正的大轟也許距離亮相不遠了。值得期待!

中航工業宣傳片中的彩蛋,疑似國產戰略轟炸機“官宣”


兵者詭道也


東風導彈能幹的事,戰略轟炸機也能幹,戰略轟炸機能幹的事,東風導彈幹不了。

上萬公里的東風導彈也就是洲際導彈。洲際導彈的威懾意義,大於實際使用。沒有一個國家會害怕常規彈頭的洲際導彈,一枚洲際彈道導彈幾個億,常規彈頭去打別人沒有任何意義。




我在這裡不動,你都不會用常規彈頭的洲際導彈來打我。所懼怕的,是洲際導彈裝上核彈頭,也就是戰略核導彈。我離你十萬八千里,你一枚戰略核導彈打過來,就把我滅了。我還懼怕你的戰略轟炸機,不但可以飛幾萬公里,還能帶上百噸的炸彈,把我家裡炸個底朝天。



我的理解,戰略核導彈主要用於對付大國。大國擁有較強的空中作戰力量和嚴密的防空體系。在沒有取得制空權的情況下,貿然出動戰略轟炸機,存在很大風險。即使是隱身轟炸機,也需要戰鬥機進行護航,如此一來,雖然氣勢洶洶、人多勢眾,但難免會露出馬腳,給對方以充足的預警時間,難以實現打擊的突然性。戰略核導彈可以隱蔽、機動發射,憑藉極快的時間和極高的速度,輕而易舉洞穿敵方防空網,給對方以毀滅性的打擊。這就是戰略核導彈的核威懾力!

戰略轟炸機可以持續高強度的對敵方進行轟炸,先決條件是要取得制空權,制空權一丟,基本也就分出了勝負。取得了制空權以後,戰略轟炸機就可以肆無忌憚的扔下成千上萬噸炸彈,這對戰略縱深不大的國家,簡直是滅頂之災。戰略轟炸機不但可以攜帶常規彈藥也可以攜帶核彈,憑藉超強的載彈量,核彈當量無上限,小國怕他的常規炸彈,大國怕它的核炸彈。




這就是我的認識,東風導彈和戰略轟炸機是兩種不同形式的威懾力。戰略核導彈的箭在弦上和引而不發,猶如君子藏器於身,一擊斃命,更多是心理上的威懾。戰略轟炸機,猶如壯漢滿身的紋身和手中耍弄的大刀,是隨時會到來的威脅。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這兩種手段當然都要有,所以藏起來的東風導彈和飛起來的戰略轟炸機我們都需要。


胡侃軍事


目前看來,對一個已經擁有完善的陸基、海基核力量的大國而言,如果是為了實施核威懾,完全沒有必要上戰略轟炸機,但中國還是上馬了“轟-20”項目,結論很明顯,轟-20的主要任務並不是戰略威懾。

既然不是戰略威懾,那麼,戰略轟炸機和戰略彈道導彈就一點也不衝突。

提到戰略轟炸機,很多朋友會想到美國的B-1B、俄羅斯圖-160,或者更早的B-52、圖-95,這些戰略轟炸機航程很遠,載彈量也大,都可以參加核戰備執勤,具備一定的戰略核打擊能力。

但是,戰略轟炸機作為“核導彈、核潛艇、轟炸機三位一體”核力量的一部分,是因為冷戰的大背景,美蘇兩國核彈頭早就足以毀滅對手若干次,戰略轟炸機也不過是進一步強化這種威懾,讓核威懾來的更可靠、更徹底而已。

單純從戰術層面分析,“三位一體”的核力量中,戰略轟炸機的威力是最差的。

實施核攻擊時,不論陸基導彈、還是海基導彈,都是速度極快的彈道導彈,飛越上萬公里距離只要短短的幾十分鐘。

而戰略轟炸機的武器,卻是射程和速度都遜色三分的巡航導彈,且不說轟炸機還要先起飛、巡航到目標附近,從命令下達到核彈頭落地,中間動輒幾小時、甚至十幾小時,黃花菜都涼了。

不僅如此,和戰略導彈平臺相比,戰略轟炸機的生存力也很差,被發現基本就是一個死,哪怕像B-2那樣雷達隱形,也躲不過遠程警戒雷達的追蹤,碰到戰鬥機也是死路一條。

所以從核威懾角度講,戰略轟炸機根本幹不了戰略導彈的活,兩者沒有可比性。

但另一方面,如果要執行常規作戰任務,就得用戰略轟炸機。

戰略導彈一旦發射,誰知道搭載的是什麼彈頭,容易造成危機、甚至引發戰爭;而且戰略導彈雖然比戰略轟炸機便宜,卻是一次性的,上千萬美元就投擲幾枚常規彈頭太不合算,而戰略轟炸機則可以頻繁出擊,用價格低廉的巡航導彈、炸彈襲擊對手。

再加上雷達隱身能力,則戰略轟炸機可以輕易滲透小國、弱國的防空網,威懾力比戰略導彈都大得多。

小國、弱國可以認為,大國不會輕易動用戰略導彈,但戰略轟炸機呢?

誰也說不好。

中國很早就裝備了“東風”系列戰略導彈,卻一直沒有真正的戰略轟炸機,原因是技術、資金不到位,另外也沒有多少常規作戰、常規威懾的需求;但現在世界形勢在變,鬥爭目標在變,轟-20也就呼之欲出。

戰略轟炸機和戰略導彈乾的活根本就不一樣,轟-20的目標,不便說太細,大家心裡明白就好。

——


炎黃軍武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戰略轟炸機和洲際導彈的異同。

戰略轟炸機,屬於空基戰略打擊力量,具有遠程殺傷長途奔襲的能力。洲際導彈屬於陸基戰略打擊力量,同樣具有遠程殺傷的實力。

回到問題,為什麼有了洲際導彈還要發展戰略轟炸機呢?這不得上升到戰略高度來分析。

一個國家,如果擁有很多洲際彈道導彈,知道他很強,也許沒人會去招惹他,但距離他遠的國家,對其軍力的感受並沒有那麼直觀。畢竟你不能一個天天往別人國家射洲際彈道導彈,對其他地區的影響力終究有限。

但戰略轟炸機則不同,戰略轟炸機完全可以在遠離國土的地方巡航。加上加油機,全球各地都能去,當一個戰略轟炸機編隊在國土邊境飛過,哪個國家還能淡定?你猜猜我帶沒帶核彈?敢賭嗎,沒有人敢,這就叫戰略威懾。洲際導彈同樣也有這樣的作用,但看得見的威懾和看不見的威懾,效果差距就不止一點半點了!

所以,要做一個世界強國,我們必須重視戰略轟炸機的建設。只有當中國的轟炸機可以飛往全球各地之時,我們才能算真正強大!




戰火觀察室


根據小韋伯斯特的恐怖平衡和第二次打擊的理論,核大國不一而同的採取了三位一體的戰略核武投送系統,確保受到核攻擊時有效的核反擊手段,空中遠程投送核彈也是必須的,所以擁有遠程轟炸機是應該沒問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