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傷害?

三鹿的腦洞


“寄宿制”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傷害,這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答案。

從心理學角度,孩子如果還沒有滿十歲,最好不要離開父母,因為這時候孩子心理還很脆弱,缺乏安全感,如果有父母的陪伴,孩子各個方面就會健康成長,這時候如果寄宿在學校,孩子會有恐懼感,感覺父母是否會丟棄他們,這種被遺棄的感覺會伴隨他一生,這種不安全感也會左右他的一生,有時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感。這種寄宿制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是以後很難彌補的。

孩子十多歲了,寄宿在學校,這時孩子的心理慢慢成熟了,孩子的各種能力也該培養了,這時寄宿在學校,對孩子成長是有好處的,他們獨立的生活能力會得到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慢慢形成,同學間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習慣會慢慢養成,在學校遇到問題,自己會想辦法解決,這種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得到提高。自我約束能力會提升,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去做。總之,寄宿在學校,各個方面都會得到發展,對一生的發展會很有好處的。

暑假和我第一屆畢業的學生交流,他們是89年就開始寄宿在學校,那時候學校的生活條件還不是很好,學生們很艱苦,學校冬天沒有暖氣,夏天沒有電扇空調,宿舍是平房,各處也不很衛生,冬天和屋外沒有兩樣,非常冷,夏天非常熱。那時候吃飯是一個班集體打飯,一桶粥抬到教室,再由值日生給各個同學盛到碗裡,把一條卷子發給每一個同學,早晚吃著自己從家帶來的鹹菜,中午學校有菜,所謂的菜也很少有油,是整個大鍋煮熟的菜,極少有肉。當年的這些學生多數成為了各個單位的領導和單位的項目主要負責人。他們說,有當年高中生活的經歷,感覺自己再也沒有吃不了的苦了。所以在青春期,讓孩子寄宿在學校,對孩子的成長還是很有幫助的。


平原春秋



的確,現在想嘗試讓孩子從更低的年級開始住宿的父母越來越多,一些是因為工作忙碌,無暇顧及孩子;另一些則是認為高質量的寄宿學校有利於更早地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父母在做出選擇前,寄宿可能會給孩子,尤其是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孩子造成哪些痛苦呢?


情感上帶來溫暖陪伴的缺失

不同於初高中的孩子,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孩子剛剛開始進入有競爭和挑戰的群體,他們需要在新環境中找到歸屬感,獲得認可,在情感上需要陪伴和支持,如果在這時能向父母傾訴,並且獲得父母的指導,那麼孩子會更自如的接受挑戰。小年齡段的孩子情感需要旺盛,並且調整情緒的能力弱,如果情感沒有得到支持,可能會感到寂寞和無助,而由於不能經常見到父母,也會讓孩子難以體會到家庭帶來的溫暖和愛的連接。

孩子上寄宿學校後,如何彌補情感上的缺失?


有些情況確實父母們很難選擇,就是父母因為家庭的原因不得不讓孩子讀寄宿,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做來彌補這樣的缺失呢?


首先,和老師保持良好聯繫,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因為孩子在學校的情感波動,很有可能週末回到家自己就不願意提及。不提不代表孩子不需要幫助,也不意味著這件事對他的情感沒有影響。所以除了詢問孩子之外,也需要從老師那裡瞭解具體的情況。


其次,週末安排豐富的家庭活動。孩子需要的溫暖和歸屬感都可以通過豐富的家庭活動獲得。比如電影、博物館、野餐、吃飯,所有的遊戲都能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也能讓父母的愉悅感增強。


第三,如果有可能,每次孩子離家去學校,可以帶上有父母情感意義的物品。孩子們回學校的時候,父母有時候可以給孩子寫封信,或者錄語音,還可以錄視頻。讓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同時還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有父母情感意義的陪伴物,讓孩子感受到父母隨時在身邊。


最後,就是關於愛的表達。父母對孩子情感的表達也需要給到孩子。不表達的愛,不是愛。父母的表達對孩子很重要。中國父母在情感表達上,大部分都非常的內斂,父母需要把自己對孩子的愛說出來,這對父母和孩子雙方都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如果孩子沒有讀寄宿,父母在情感支持和幫助上什麼都沒做,也就和讀寄宿沒有什麼區別,這點也需要父母們特別注意。


超級育兒師蘭海


“寄宿制”的選擇,大多是迫於家庭的條件。我是反對“寄宿制”的,“寄宿制”對學生不管是在生活、學習還是在身體健康的發展來說都是不利的。


首先,在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方面來分析。

在生理方面,當你的孩子能夠在寄宿制的學校上學的時候也是他們最需要營養的時候,在寄宿制學校,首先在飲食方面就不能滿足每位同學的需求,時間長了嚴重影響學生的身體發育。再加上剛進入“寄宿制”學校的時候,學生不能馬上適應新的生活環境,這對他們的正常生活來說是一種限制。

在心理方面,在“寄宿制”學校裡學習,學生就和父母基本斷離了溝通,在他們最需要父母的時候,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只會把自己的心事藏在心裡,這不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嚴重的會引起抑鬱症。


其次,在學習方面的影響也很重要。

“寄宿制”的教學方式對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強的學生來說影響不大,只是暫時的限制了他們的自由時間。還有一部分學生,他們適應能力比較弱,對他們來說在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都是一種限制。或者說他們的內心是排斥這種生活、學習的環境的,所以不管學習還是生活質量都不會高。

教育專家周強老師說,“孩子過早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會對其心靈造成一生難以彌補的創傷。這創傷程度,等同於成年人失去親人時所經歷的哀痛。我認為孩子在讀大學前都不應該寄宿。當然,這種否定程度是隨年齡增長而遞減的。”所以老師也在這裡建議廣大的家長們,儘量不要早早地把孩子送去“寄宿制”學校就讀。


最後,如何彌補在“寄宿制”學校對學生留下的傷害。

“寄宿制”學校的選擇很多都是無奈的,在“寄宿制”學校學生的健康成長更需要老師和家長的重視。在學校,班主任和任課老師要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在學生需要時儘可能地幫助學生解決他們的問題。家長和老師要積極溝通,配合老師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

“寄宿制”學校在我國是普遍存在的,獨特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造成的傷害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去幫助他們。

學有方法,考有技巧,優學優考策略致力於將學與考的最優結合。更多原創學法類文章,歡迎在公眾號 優學優考策略 中閱讀。如有其他問題,微信找到 “優學優考” 的拼音全拼,和我成為好友,有問必回。


優學優考策略


因為種種原因,有些學生上學的時候不得不在校住宿,週一到週五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在校度過的,週末的時候可以回家。寄宿的話對孩子有一些壞處。

1.休息不好.

往往中學時期的學生宿舍住的人都挺多的,這麼多人住在這樣一個狹小的空間裡面,晚上休息的時候還是比較嘈雜的,雖然晚上會有學校的老師來督促學生們休息,但是老師們一走,宿舍裡面可能就又開始吵鬧起來了。就像我上初中的時候,晚上熄燈後並且老師們檢查完宿舍以後,宿舍裡面可能就又開始嘈雜起來了,自己去管的話可能會被攻擊,甚至當時還有學生晚上在宿舍打撲克,其它學生們也是敢怒不敢言,這樣吵鬧的住宿環境是很影響學生們的休息的,白天的時候可能就會出現睏乏的現象,影響學習效果。

2.被帶壞.

還有一些孩子在寄宿制學校裡面,被裡面的壞學生給帶壞了,這些往往是這些孩子們自制力不強導致的。

3.住宿環境一般.

很多寄宿制學校的宿舍環境很惡劣,裡面僅有基本的床鋪,像我上初中時候的宿舍,一間僅有十平方的房子裡面擠滿了上下鋪的床位,學生們在裡面吃東西、睡覺、玩樂、洗漱,還有很難聞的腳臭味,這些因素混合成了整體的混亂的住宿環境。

4.缺少家庭的監督.

寄宿制學校裡面的學生往往是缺少家庭的關懷、監督的,往往學生們在思想上出現問題以後家長們也不能及時的發現而影響孩子繼續上學的信心,最終抱憾終身。


饕餮視聽


首先,我認為寄宿制帶給孩子的傷害是無法彌補的。

  • 孩子從小一個人在校會孤獨無助,容易養成孤僻的性格.

我小學五年級就在學校寄宿,每天放學看著其他同學回家,心中都是滿滿的惆悵。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也不知道向誰求助,因為年紀小也不敢和老師講,導致什麼事都憋在心裡。

習慣性把心事都憋著,無從釋放,自此笑容也少了。

在寄宿之前我還是一個比較開朗的女孩,後面就越來越孤僻,不愛說話,不和同學玩。幸運的是,在工作之後遇到了幾個很好的朋友,他們引導我認識自己,改變自己,加上我平時也注重一個自我調節,現在狀態才越來越好。

  • 容易養成偏執的性格,活在自己心裡

孩子在學校會習慣性任何事情都自己拿主意,沒有人商量,也沒人給意見。逐漸孩子在做事前不會與人商量,做事不會聽別人意見,固執己見。

這時父母想走進孩子心裡會很難,自然家庭關係也會不和諧。我真的從內心對寄宿留下了陰影,希望更多的家長不要讓孩子一個人孤獨的成長。


靜說育兒


寄宿制,最好在高中以後才進行,進入高中的孩子15、16歲,心理逐漸成熟,人格逐漸獨立,開始具備獨立處事應對的能力,可以脫離原生家庭,獨自寄宿,但也最好一週或一個月能回家一次。和家庭情感緊密的孩子,平常可以多和家人電話或文字聯繫。家人也多關注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尤其是和同學相處的情況,是否適應新的寄宿的學校環境,而不是隻關注孩子的學習。

不少家長有讓孩子“自立”的意識,這是好的。一個心理學專家說過: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

何時自立?怎樣自立?家長走進了誤區、走出了偏差。在諮詢中,接觸到一個孩子,他幼兒園是全託、小學是住校,其實幼兒園就在他們家隔壁、小學就在他們家對面,相隔都不足100米。家長覺得全託和住校能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培養他的自立。這種想法錯了嗎?也沒錯。但時機不對。

孩子眼淚汪汪地說:“每次一放學,其他的家長都來接孩子,夥伴們歡天喜地地回家,幼兒園只剩下3個孩子,孤孤單單地一日復一日。”請體味一下孩子的內心,他感覺到的是媽媽不管他、不要他、拋棄他。這樣的孩子極難和家長建立溫暖的親子關係,也不容易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關於“自立”這個概念,家長需要釐清的是:自立並不等同於分離。就算孩子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是不溺愛、不包辦、尊重孩子的意見、接納孩子的感受、鼓勵孩子獨自完成事情,這樣的孩子可以很健康地自立。


你的心事與困惑,我們願意傾聽,歡迎關注“青音約”的頭條號,向我們提問,寫下你的困惑,我們幫你解憂


青音約


問“寄宿制”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傷害”,總覺得這個問題本身就些誤導。其實,父母長年不在孩子身邊、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帶大的孩子、或孩子天天被父母庇護,其 “傷害”更大。

現在的小學、初中大多數條件都相當好,幾乎超過“九十年代”以前的大學了。想想六九十年代及以前的學生,在學校寄宿生活極苦,每一週若有一次新鮮熱菜吃,基本相當於過年過節!現在的某些學生,一天三餐新鮮熱飯菜,還不滿足,都是他們的大人在家慣的——其實你們自己心中也清楚:現在的孩子都被慣成什麼樣了,用“不像話”形容還算較客氣吧?!一個個像皇帝、公主。寒門學子,按理應更拼!現在不吃苦,以後這個社會會讓其吃盡苦頭的。

有的學生小學就開始寄宿,可能是有點小了,但也是鍛鍊自己種種能力的時候。八十年代初,我初一

獨自一人在縣城上學,基本一學期就只能回二次家(現在學生儘管寄宿也可以每週回家,甚至隨時回家),連衣服、被子都得自己洗。可以這樣說,我走上社會後,隨便把我放到哪裡,只要基本生活條件有保障,我一定能較好地生存並努力工作。

現在有的學生放假一回到家,基本開啟的是“電視+智能手機+懶覺”模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自己說了算,老人敢怒不敢言……相比去學校寄宿,“要準時作息、有老師管教、菜‘不合味’也得吃等”,寄宿學生當然一千個不願意、一萬個不喜歡,這或許就是“寄宿的傷害”!!

是的,我也承認,寄宿或許是有一些“傷害”:會被老師(尤其是班主任)嚴格管教,不能隨便上街、不準與不三不四的人交往、不能過分熬夜、必須準時起床出操、要搞衛生、少吃零食、自己的事必須自己做、大家都能吃的飯菜你也沒區別、都要穿校服、不準看電視玩手機、不準上網打遊戲……

有家長感覺,偶爾學校看孩子時,孩子初見時那份激動與驚喜……可那真與寄宿有關嗎?某些做父母的,長年在外,把孩子交給學校,常年缺失關愛,這應該不是“寄宿”惹的禍吧?!

其實,按理來說,“傷害”最大的也許是老師(尤其是班主任、學校領導)。因有學生在學校寄宿,班主任幾乎一天24小時要為其擔心、看管;因有學生寄宿,老師們吃住也得在學校,每天還要早起晚睡,免費下班輔導學生。大家都可以來體味一下:當學生不在學校時,都放學(假)回家了,老師(尤其是班主任、校領導),心裡會有多麼的輕鬆和怡然!!

所有意志堅強的、又比較缺失關愛的學生(特別是留守生),其實在學校寄宿就像來到一個大家庭,既鍛鍊了自己的自律、自理能力,又能有效利用時間,勤奮學習,自得其樂!他們一到週末心裡就空落落的:單週去爺爺家,雙週去外婆家……有時學校竟有大半這種留守生。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有異議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先謝為敬!

(有的插圖來自網絡)


種金易


感謝邀請。“寄宿制”是最近幾年農村普遍出現的產物,源於綜合師資力量,合併大小學校,小學與初中合併,取消村小學,綜合大隊學校。


“寄宿制”有兩種情況:一是農村2005年接國家政策,成就了一批貪官(取消的小學或初中學校如今都已經被賣掉了);二是城市裡的寄宿制私立學校。

壹 安全感的破壞殆盡

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於父母,母愛有助於孩子性格的形成,穩重踏實;父愛給予孩子的是信心和勇氣,缺一不可。

即使國家沒有實行學校合併,農村留守現象也無法避免。農村人一般讀書較少,上一代土地裡刨,下一代各地跑。即使綜合各項因素後(比如解決工作問題),大部分的父母也不願意留在家鄉發展。

因為天高皇帝遠,獨自比較清淨。可能會有點想,但是依然不會和孩子一起成長,逃避為人父母的責任,也造成孩子的安全感破壞殆盡。


貳 孩子的分離焦慮症

寄宿制度下的孩子都會有或輕或重的分離焦慮症,這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百害而無一利。有分離焦慮症的孩子多是性格敏感、多疑,難以溝通,自卑且不善言談。

俗語講的好,三歲看大七歲止老,孩子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不論好壞終其一生對他產生影響。

寄宿制對中國孩子帶來的大部分都是負面影響,所謂的獨立是不能在寄宿中體現的。獨立是在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是在孩子與父母生活中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中體現出來的。


豆媽親子閱讀


現在寄宿學校越來越多,小學私立學校就實行寄宿制,公立學校從初中就全部實習寄宿制。

實行寄宿制的原因主要有二個

1、家長的原因

父母都出去打工,爺爺奶奶管不上,孩子從幼兒園或者小學就送進私立學校,一個星期回來一次,也有二個星期或者一個月回來一次。

父母為了孩子受到很好的教育,小學或者初中就送到國外去上學,在國外孩子託付給親戚。

2、學校為了統一管理全部讓學生住校,很多地方,無論公立還是私立學校,從初中開始全部住校,住校食宿費可以收錢,學校的超市可以多賣東西,學校規定所有的孩子必須住校,在校期間不準出校門。

孩子就如同動物,大了自然而然就離開家,自己去過日子,如果早早地離開家,孩子心靈就會受到傷害。

在國內都宣揚,住校有助於孩子獨立,其實孩子只要不傻,大了自然而然就會照顧自己。至於說住校的好處,我感覺弊大於利。

孩子初中住校我感覺小點 ,大學住校就可以,孩子小,很多事情看不開,離開父母,就有孤獨寂寞感。

我家孩子三歲的時候,我準備上班,孩子被送到寄宿幼兒園,走的時候,孩子哭著不去, 我不敢去送,老公強抱著孩子,交給老師。

我給老師打電話 ,老師說在學校很好,就是天天抱著她的一隻流氓兔,不管吃飯還是睡覺都抱著,老師去搶過來,她就哭。

半個月回來後,我心疼的不讓她去了,孩子從此用牙咬指甲,現在還咬,不用剪指甲,還吃自己的鼻涕(現在不吃了),孩子的心裡一定受到傷害,每天和媽媽在一起,突然離開媽媽,她就如同失去了依靠,她的天塌下來了。

幸好我家孩子不記事,現在已經忘記了,上初中說要住校,孩子就開始哭,可我沒有辦法,上學就要住校,否則就不上,為了孩子的學點知識,為了孩子的未來,不得不讓孩子住校,即使知道對孩子有傷害。

為了減輕寄宿對孩子的傷害,我每天去送飯 順便看看孩子,給孩子多一點關注。

大城市可能初中高中不用住校,我所住的小城市孩子上初中就讓住校了。

孩子住校早了,對孩子的傷害,不同的孩子傷害也會不同。


豬媽看世界



你說因為寄宿制,親子交流的時間少了,但孩子在身邊,也有家長手裡拿的手機.眼裡是遊戲和視頻,不也是家長的缺位嗎?

如果家長想付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於孩子,他完全可以選擇非寄宿制的學校。

其實在農村,寄宿制學校也可走讀,但家長和孩子都一致選擇了寄宿。原因:

1.在學習中最能幫助孩子的是老師(老師特別是班主任也盡職盡責,完全讓家長信任),把孩子交給學校放心。


2.在生活中,和同學在一起,互相影響,確實提高了自理能力;也學會了和別人如何相處;班主任也監督孩子做得更好。

3.寄宿學校每週休息兩天,這兩天時間裡家長可以盡情地陪孩子,小別之後家長和孩子分外親,一定給孩子做些孩子最愛吃的美食。有好多家長也說住宿之後孩子和自己格外親了。


4.寄宿在學校,可以免去上學奔波之苦,特別是冬天的早上天沒亮就已踏上學校之路,只有家長才知道1小時路上有多少擔心。如果在山村就不止一小時路了,也不再是平坦的路。只有受益者才知道暖的感覺。

5.孩子去了寄宿學校,家長也可以在附近找個工作,為孩子上大學作經濟上的準備。我們農村人就這點想法,讓孩子上好學,讓孩子能上好學。

如果孩子不寄宿,他們是留守兒童,是隔代教育;寄宿是讓有文化的老師幫助我們教育好孩子。

兩者取誰?請明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