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买平安保险是跳入骗局?

秋水古韵


作为从业人员,这种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在别人看来总有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但是如果每个人都不说的话,那中国的保险行业算真是废了。

我想把这个问题拆成两个:保险骗不骗人和平安骗不骗人。保险肯定不骗人,但是这么多人说保险骗人,肯定是有原因的;至于平安公司肯定也不会骗人,但平安的工作人员会不会骗人,那就见仁见智了,跟每个单位和行业都一样。

我本人对保险的认识

我自己0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由于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实在没兴趣,一个偶然的机会就莫名其妙的去了保险公司,但那个时候对保险一无所知,既不知道它有多好,也不知道它有多坏。到如今已经16年,也走到了管理岗位,对保险的认识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经过培训觉得保险是件利国利民的事情,对保险的理念,保险的互助机制非常的认同,那个时候还是也有一种浅层次的从业荣誉感的,虽然不强但是至少不讨厌。

但是,过了几年,我发现保险行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让我对行业有些失望,这是第二阶段。我对行业失望的主要原因是主要有两个:

1.发现从业人员的素质越来越低,销售误导、欺骗太严重,而保险公司只注重销售技能、销售话术的培训而缺乏保险本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规范销售的监管,“唯业绩是图”,靠数字论英雄,甚至到了阿猫阿狗都可以来做保险,以至于到如今导致行业几乎到了“人人喊打”的程度;

2.整个行业急功近利,卖的都是“投资类”保险,把保险的“保障”丢在脑后,让很多人花了巨资买了保险,但风险来临时却没有任何帮助,所以那个时候我自己对保险公司主推的产品非常不认同,总觉得“明明人家现在最需要的是感冒药,但是保险公司偏偏忽悠大家买泻药”,对客户其实很不负责任。所以在那个阶段,我自己从来不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推荐任何产品。

这个状况一直困扰着我,一直持续到2011年,我自己实在受不了,换到了财险公司

,所以这几年跟寿险公司的交集不太多,但是我一直关注着它的发展。

第三个阶段,应该是从马云开始做保险,众安保险成立以后,给整个保险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由这些互联网公司以及一些小公司推出的极致保障类保险,比如最近几年风靡全国的百万医疗,也促使行业开始有了向保障转型的迹象,也让我觉得保险在中国真正开始走上正确的轨道,也必将散发出“保险的真正光芒”,我又爱上“保障功能越来越好的保险”,而且我也愿意推荐给身边的人,因为这样做才不违心,才能有价值感!这是我的第三个阶段!

随着市场不断推出更好的保障型产品,而且更有文化水平的8090后已经成为了社会中坚力量,对保险的认识也越来越客观,越来越理性,我慢慢又开始捡回那份对中国寿险业失去的信心和责任感,因为我始终认为只有唯有“突出保障”才能体现“保险的真正价值”,也才能让我们从业人员更有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

所以,我对中国保险也重新捡回信心!

保险到底是不是骗人的?

其实这个问题,根本不用回答!保险本身肯定不是骗人的,要不然现代保险业发展300多年,全世界人民还能发现不了?尤其在发达国家,从小买保险已然变成了一种常识。

但是为何保险业来到中国却成了这样呢?我想,一把刀可以用来救人,也可以用来杀人,关键是看怎么用,刀并不坏,用的人可能有问题。那中国的保险业有什么问题呢?

我想先从保险本身的角度来谈谈,保险立业之基是诚信,而诚信体系建设在中国到现在为止还是个笑话。

保险的本质,是集合了大家的钱去帮助受到灾难的人,本意是一个互助制度。但是,要实现这个机制持续发展,必须做到三点:

首先,我们要对“符合资助的范围做一个清晰的界定”,如果这个界定很模糊,就会让很多人钻空子,中国人最不缺的就是这种人,守规矩的人会觉得不公平,不守规矩的人忙着钻空子,最终愿意继续交钱的人会越来越少;

其次,受资助的人“发生灾难的时间”一定是要在“加入互助组织以后”,而且必须严格界定。如果这个界定不清楚,那么意味着“我可以有了困难再加入”,比如带病投保,那么最终大家都等着困难发生以后再加入了,每个人从组织拿回去的钱都远超他付出的钱,其他的钱从哪里来呢?所谓互助就名存实亡了。

最后,执行这个“互助规则”的人,这个角色就是保险公司, 必须要有诚信和权威必须严格执行大家约定的“共同规则”,就是我们的保险合同和条款,既不能惜赔也不能乱赔,否则也会慢慢消亡。

只有做到了以上三点,才能做到持续发展。但是我们很遗憾的是,由于“想加入的人”有很多没有诚信,而“执行规则的人”又没把规则给介绍清楚,于是双方扯皮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厉害!

所以,国内保险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别看互联网发展那么多年了,中国的保险信息还是那样不透明!

平安会不会骗人?

我们先定义一下“欺骗”,我认为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告诉我的信息是错误的信息。

第二种是,没有告诉我应该告诉我的信息。

从平安公司的角度来说,它要告诉我们的信息完全已经用白纸黑字的形式写在那里了。并没有错误的信息和隐瞒。所以,公司本身并不会骗人。

但是,问题就是出在我们普通消费者“看不懂合同”或者“没有耐心去看合同”,这个时候中间人——保险代理人就出现了,这个人的解释就非常的关键,而我们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这一块,误导、欺诈一般都是在这个阶段发生。而保险代理人是代表保险公司,如果保险代理人欺骗,就等同于保险公司欺骗,我们的法律也是这样规定的。

所以,平安会不会骗人,不是看是哪家公司,而是跟你接触的“人”会不会骗你,哪家公司都一样!

说实话,本人对目前所谓的几家大公司都不看好,“中毒”太深了,没那么容易治愈,所以大家买保险千万别那么“随意”,多看看,多问问,多比较!选一个专业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熟人!

有人说,保险是精算师算出来,所以我们占不了了便宜,不买保险

看上去,这句话很有道理!但其实是谬论,原因有二:

1.精算师算的是群体的风险概率,而不是个人的风险概率,是保险定价的基础

从群体的概率上看,达到了一定的数量以后,保险公司的盈利可能性比较大,这是对的。但是,作为我们个人来说,我们是0和1的关系,要么“丢失保费”,要么获得巨额保险赔偿,精算师的计算只与“个人的保费高低”有关,但是之所以成为保险就是要求“保额一定要远超过保费”,因此对于个人来说,只要发生风险,获得收益一定是非常高的。

另外,只有经过了精算师的测算,保险的定价才有科学意义,保费定低了,对保险公司的长期经营有影响,保费定高了,对消费者不公平。

2.要想让一个行业长久发展,那么就必须要让它适当盈利。

如果开出租车的都没钱赚,就没人开了;如果做淘宝的都是亏本,就没人开了;如果保险公司存在的意义就是亏钱的,那就不会有保险了。

其实,我想这个道理很简单,在我们的“互助制度”中“帮我们执行规则”的人如果没有了,那么这个互助组织也就名存实亡了,那我们的保障该怎么办?

有人说,那可以国家办!一方面国家没那么大的精力,另一方面国家开办不等于“不要钱”,甚至会要更多的钱,只有通过市场化的竞争才能真正降低成本,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所以,我们自己要不要买保险,不要取决于别人是怎么说的,因为对保险的认知,很多人是缺乏深度的,律师也一样!我们要不要买保险,取决于你是否认同用“保险的方式转移你的重大风险”,记住是“重大风险”而不是“全部风险”!

最后说一句话:买保险一定要多比较,很多人说“产品没有好坏,只有合适不合适”,这是最大的谎言,是几大公司“培训”的效果,过两天我会深度谈谈这个话题,敬请关注!


保道手记


为什么有人说买平安保险是跳入骗局?

我谈谈我的体会,在十多年前,我在保险代理部当总经理(是银行的一个部),主要和各个保险公司打交道。分财险和寿险,财险主要是把我们的金库进行投保(当时银行还有金库,后来由公安系统接管),这块保险公司是纯赚不赔。而寿险则不一样。首先说保险公司的人员只要推销一款产品,他的提成是缴保费的45%,第二年是拿保费40%,第三年30%。一个女保险员是研究生毕业的,她说服我你缴纳的保险费的提成我给退给你20%,我只拿25%。利益的驱动,我买了一款长期的保险,一年缴一万元,她也确实退给我那20%了,我在代理保险部不到一年就调到分行营业部工作了。但我还是又缴了一万元的保费,有一天我突然想起查一下我的的保费有多少钱了,其实我觉得应该是两万,可我还是查了一下,一看,保费余额只有一万三千多元。于是我毫不犹豫的将保费取出来了,终结了合约。

现在的保险公司的人员素质比十多年前提高了不少。为什么大家还是觉得买保险是往坑里跳呢?究其原因主要是缴保费时答应的很好,可一但出险理赔就能给你拖上半年,找各种理由少理赔。再说寿险,一年缴一万元,缴二十年就可以收益了,大家想一想,二十年二十万,利息是多少?假如理财利息又是多少?二十年经济发展有多快,二十万能干多少事?账不怕算就怕不算。在这我举美国的一个例子,美国的房子都是木质结构的,所以每家每户都要上火险。一家在做饭时将房子燃着了,立即通知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人员不到两小时到达现场,进行评估,第六天所有损失的钱全部到位,包括重新盖房子的钱也赔付。假如我们国家的保险公司也能做到这样,我想大家就不会认为投保是往坑里跳了。

各行各业都在改革,保险公司为什么不与时俱进呢?保险公司属于金融行业,金融行业讲的就是信誉,信誉第一是金融行业生存的法宝。期盼保险行业给大家信用的保证。


聊银行


我觉得只要是保险都不靠谱!14年前,买了太平洋一种分红险,每年交1500元,业务员告诉我交够14年,开始分红,分红是4年,每年能够拿一万左右。当下算了一下,每年交1500,14年共交21000元,完后到手可以40000元,还是可以的!上星期够了14年,去办手续取,柜台上告我两种方案:1,一次性取完,共21730元,近2万元在14年间利息高达730元。 2,分4年取,每年5千多,取完大约是22400元,我看身后的业务员,她马上告诉我,你们那年是最亏的,在之前与之后都比这个强!卧槽,这也太特码与当时承诺的不一致了吧!2万元放支付宝里,一年的利息就有700元,我大脑受刺激了买分红保险花21000,用了14年,得到了高达700元的报酬!都说保险是骗人的,没亲自被骗过不相信,现在劳资终于相信了,保险真的是骗人的……里面的条款其实业务员也未必能给你解释好,不要听他们花言巧语,不要什么承诺,你交的保险都给业务员拿去发提成了,买的不如卖的精,什么时候都是他们有理,许多年过去,以前的承诺人家是不会承认的!


一片天61493722


在这里,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个亲身经历的真实案例。这个案例,涉及我和我太太购买的一个保险产品(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在此隐去保险公司的名字)。


在今天,回顾我和我太太购买该保险的过程,以及中间经历过的那些波折,让我感觉有很多可以学习总结的地方。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可以看到我这篇文章,从我自己的经历中学到教训,避免犯下类似的错误。


大约十几年前,当时我和太太刚刚结婚不久,她刚怀孕。一个朋友约我和太太一起出来吃饭。吃饭时,他把他妹妹也带来过来。后来才知道,原来他妹妹是卖保险的。不知不觉之中,我和太太被他妹妹上了一堂保险推销课。


二十多岁时的年轻人,刚刚结婚,考虑的问题包括:打算买房,孕期待产,如何在单位中表现出色获得加薪和升职,小夫妻计划出国旅游,买辆小车,等等。我们俩当时对于保险的认知,基本接近零。之前,我父母有时候偶尔跟我分享过他们买保险的经验。他们给我的建议是:不要买保险。买保险肯定会亏。但是我当时认为父母“老古董”,不懂现在的“新行情”,因此也没怎么把他们的建议放在心上,很快就当耳边风忘记了。


【现在想来,父母一辈经历过的人生阅历,是一笔宝贵的经验财富,值得晚辈认真学习。】


回到那顿晚饭。朋友的妹妹(就是那个保险推销),向我们推荐了一款终身寿险。这款寿险的定价和好处是这样的:


从26岁开始投保,每年向保险公司支付保费1万元左右(由于男女的死亡风险不同,因此我和太太各自支付的保费略有不同)。连续上交20年后,该保险合约终生有效。


如果我在任何时候去见上帝,那么保险公司会支付以下赔偿:

1)保证的最低赔付额:50万元。

2)没有保证的花红部分:这部分可以赔到多少,需要视保险公司的投资表现,可多可少,运气不好的话为零。


除了死亡之外,如果投保人被诊断出严重疾病(Critical Illness),也可以获得赔付。严重疾病包括:癌症,心脏病,中风,失明等等。如果在65岁前发生残疾,也可以获得赔付(但如果残疾发生在65岁之后,就得不到赔付了,需要等到死亡或者重病)。


我和太太,在被朋友的妹妹“洗了一番脑”后,选择购买了这款保险产品(两人各一份)。当时他妹妹给出的购买理由,让人感觉很有道理:


你们俩现在没有任何人寿保险,这就相当于在“裸奔”,非常危险!你和你太太都是独生子女,万一你们俩有个三长两短,失独的四位老人,是非常可怜的。你太太现在已经怀孕,很快就会有孩子。如果你们俩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发生意外,他/她可怎么办?这份保险,你每年交1万,20年就是20万。但是万一任何时候发生意外,保险公司至少给你赔50万,还可能更多。交完这20万后,你一直到老都不用再交任何保费。这样你一辈子都受保了。如果你没有发生什么意外,顺利活到8,90岁,那这就相当于留给你的孩子一份遗产。这是父母能够留给孩子的最有意义的礼物!


“孝顺老人”,和“为孩子留点什么”,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我相信很多读者和我的情况差不多,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上有老下有小,最担心的就是自己身体不好,或者遇到什么意外。因此我和太太简单讨论了一下,没怎么多想就乖乖签了保险购买合同。


但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这个险种,就会发现它并不是一桩划算的买卖。


像我购买的这款“终身寿险”,其实带有两种功能:保险+储蓄。这是因为,如果投保人发生意外,那么受益人可以获得赔付(保险功能)。同时,如果投保人不发生意外,那么该产品就好像保险公司强制帮助投保人进行储蓄,并且帮他把钱保存到他去世,然后再把这些钱一起交给受益人(比如儿子或者女儿)。


如果为了实现保险功能(应付意外),那么我们完全不必购买“终身寿险”。买一个“定期寿险”就足够了。对两者区别不太清楚的朋友,请参考笔者的历史文章《给儿子的一封家书:聊聊保险》。在那篇文章中,有比较详细的解释和分析。


下面我们再来看该产品的储蓄部分。假设投保人连续20年,每年上交1万元保费,那么到了他45岁左右时,一共交了20万元左右。


我们同时假设,投保人活到85岁(平均年龄)。也就是说,基于这20万保费,我们有40年时间对这笔钱进行储蓄和投资。


40年期间,20万元涨到50万元,投资者的投资回报是多少呢?大约为每年2.3%左右(复利)。如果今天有人告诉你,给我20万,我替你保管40年,每年给你回报2.3%。你会愿意做这笔交易么?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对于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来说,每年拿出1万元买保险,其实这个数额是很不小的。当时我和太太的薪水尚可,因此我们没有感觉到负担很重。买了这个保险,也没有影响我们买房生子。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显然是消费过度了,完全没有必要把这么多钱花在保险上面。这主要是因为:


1)我们没有必要让保险公司来强制我们进行储蓄。

每个年轻人,都应该努力养成储蓄的良好习惯。如果觉得自制力不够,我们可以把每个月的工资交给父母,让他们代为保管。有自制力的年轻人,把钱放在银行里就好,完全犯不着把钱交给保险公司(还增加了一层保险公司倒闭的风险)。


2)父母不需要我们通过买保险来“孝敬”。

如果真的想要孝敬父母,那就把自己身体照顾好,通过认真学习和努力工作,慢慢增加自己的实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多去看看父母,陪他们说说话。对于父母来说,任何一个儿子或者女儿都是无价的。如果真的发生意外,别说50万,就是500万,5000万都无法弥补他们丧失孩子的痛苦。


3)孩子不需要我们通过买保险来“馈赠”。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陪伴他们一起成长,和他们共同体验生活的甜酸苦辣。如果害怕自己在孩子未成年时发生意外,那么购买一个“定期寿险”就足够了。


购买“储蓄型寿险”的另一个缺点,是投保人完全没有流动性。也就是说,当你把钱给了保险公司以后,这钱就不再是你的了。美其名曰保险公司替你保管存着,但你需要时,是无法拿出来的,除非你去世或者生大病。


在我和太太买的这款保险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个小插曲。


从购买开始,我们支付保费的习惯,是每年收到保险公司的账单后,通过银行转账支付。可是后来有一年,由于我们搬家,没有收到该年度的保费账单。由于该保费的支付频率为一年一次,我们两个人很快就忘了。搬到新地址后,我们更新了地址,并收到了下一年的账单,于是我们就继续每年支付,完全不知道自己漏交了一年。


过了大约5年后,有一次我太太在查看保险公司账单时,偶然发现上面有一行叫做“借款”,感到很奇怪便打电话询问保险公司。我们这时才知道,原来当年漏交一年的保费,保险公司自动处理为借款给我们交保费,并收取每年6.5%的利息。也就是说,两个人每年2万元的保费,乘以6.5%,再乘以5,我们在那五年间不知不觉多付了6,500元左右的利息。从头到尾,没有任何人通知我们要补交5年前的那笔保费,或者告知我们如果不交的话会被收取高额利息。


更让人感到无奈的是,在该保险产品中途,如果想要中断并退保,那么就要蒙受巨大的损失。这是因为,像这种保险产品,都有一个“退保现金价值(Surrender Value)”,也就是如果中途退保可以拿回的数额。如果和自己当初上交的保费一对比,就会发现,退保现金价值大概只是上交的保费的50%~6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投保人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上交保费。


有些读者可能会说:这是你自己粗心大意呀!你漏交了一年保费,被保险公司惩罚,活该!


从法律上来讲,保险公司确实没有错。在我们签署的厚达几十页的合同书中,确实有写着,如果漏交保费,会被收取利息。因此即使和保险公司对簿公堂,投保人也必输无疑。但这恰恰是我想提醒广大读者的:如果你和保险公司发生任何纠纷,吃亏的肯定是你!


因为,我们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保险公司都已经想到了,并且用非常小的字打印在合同里,百分百保护了保险公司的利益。像我和太太这种情况,在漏交一年保费后,后面几年还是继续按时如数上交,显然属于一时疏忽,而不是没钱交保费,或者交到一半不想交了。发生这种情况的,我们也肯定不是第一例,保险公司肯定见得多了。从我们这样的客户身上,悄无声息的多赚6,500元利息,何乐而不为?


在现实生活中,更可能发生的情况,恰恰如我和太太在年轻时的做法:在我们签署购买合同时,根本没有去细看那长达几十页的法律合同书。即使真的花上几小时仔细看了,也未必全懂。即使看懂了,也很难提出异议(保险公司不可能因为一个顾客的要求而改写合同)。每年交保费的时候,我们都是很随意的看了一下要交的数额,然后通过银行进行转账,而没有仔细阅读其中的各项条款和收费。如果不是太太在偶然之间发现其中的蹊跷,可能直到今天,我们都觉得自己每年按时交保费,一切正常!


说了那么多,我希望大家可以从我的错误中学到一些有价值的教训。具体包括:


1)在购买任何保险产品前,一定先要做足功课,把保险产品的来龙去脉研究透了再决定是否购买。


2)保险,是一种消费,好比买车,买手表,买衣服。因此,我们应该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量入为出,只购买自己需要的保险,切忌过度消费。


3)选好保险经纪人,非常重要。


保险经纪人的价值,不仅在于在推销保险时向你解释该产品的优缺点。更重要的是,保险经纪人需要为客户负责到底。当我们有任何疑问,或者和保险公司有任何纠纷,或者在索赔时遇到问题时,最需要保险经纪站在我们一边。一个负责人的保险经纪,应该在这时候给我们带来帮助,而不是卖了保险后就拍拍屁股走人。一个不幸的事实,是保险经纪行业的流动率非常高。很多保险经纪,在做了几年后,要么跳槽,要么转行干其他工作,这样在前几年购买了保险的客户,就一下子失去了他本应获得的售后服务,也蒙受了各种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


4)保险是保险,投资是投资。


理性的消费者,应该把两者分开来,购买最必要的保险(比如生命险,医疗险等),然后再选择最合适的专业投资产品。把两者混起来的话,消费者得到的是一个“四不像”,既不是最好的保险产品,更不是最好的投资产品,得不偿失。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伍治坚:给儿子的一封家书:聊聊保险

伍治坚:《小乌龟投资智慧1:如何在投资中以弱胜强》

伍治坚:《小乌龟投资智慧2:投资丛林生存法则》


伍治坚


作为一个在保险圈工作的小白,我用自身的经历告诉大家,保险到底是怎么回事。用保险的四大原则来解析,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第一:最大诚信原则,是指保险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在签订和履行保险合同时,必须保持最大限度的诚意,双方都应遵守信用,互不欺骗和隐瞒,投保人应向保险人如实申报保险标的的主要风险情况,否则保险合同无效。

如果投保人刻意隐瞒自身疾病或隐藏的风险,出险后保险公司审核发现,是会拒绝赔偿的。同样保险公司如果没有在投保前详细介绍保单条款和免责内容,同样属于违约,即使责任范围或承保范围不在保险范围之内,也要承担责任。因此在您即将签署保单合同前,一定要问明白以上内容,如果遇到销售人员告诉你这个保单有多好,出险后什么都能赔之类,这个销售人员就是满嘴胡言乱语,极度不负责任。世界上没有一款保单能保全部,能全部风险都赔偿。

第二:可保利益原则,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因具有各种利害关系而享有的法律上承认的经济利益。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可保利益是保险合同生效的依据。为其订立保险合同的,视为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可保利益。

这条是对投保人来说的,您要投保的财产跟您没有任何法律意义上的关系,即使投保出险后,保险公司也是不会赔偿的,比如给盗抢车辆上保险,出险后保险公司不会赔偿您一点损失,因为它是非法财产,再比如违章建筑,国家不承认,保险公司也不会承认,保险公司不会纵容违法行为。

第三:损失补偿原则,保险标的发生保险事故时,保险人无论以何种方式赔偿被保险人的损失,也只能使被保险人在经济上恢复到受损前的同等状态,被保险人不能获得额外收益。

这点说的是保险公司在赔偿损失时的定损理算原则,比如,家财险电视机被雷击,但是电视已经使用了八九年,早已经是淘汰产品,这个时候你还要求保险公司按照原始购买价赔偿,就已经违背了这条,电视已经使用了,他的使用价值已经消耗,市场上销售的比其高很多代产品价格也没您原始购买价高,如果保险公司按照原价赔偿,你将获得这些年额外的无偿使用,而且性能还提升。

第四:近因原则,近因是指造成保险标的损失的最主要、最有效的原因。也就是说,保险事故的发生与损失事实的形成有直接因果关系。按照这一原则,当被保险人的损失是直接由于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造成的,保险人才给予赔偿。


百姓保险


类似的问题回答过。今天又一次回答,未免有些老生常谈。

这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在您的朋友和平安保险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您身边的人甚至律师说的,平安保险是骗钱的。

律师嘛,搞法律的,接手过很多案子,也了解很多跟保险甚至平安保险有关的案子,律师说的话也不是不可信,不过——我相信,假如您买安邦的保险,买新华的保险,买泰康的保险,等等的吧,一定也有人说,他们是骗钱的。信不?

您已经是成年人了,已经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有自己的判断。

买保险为的是防范风险,出险后理赔凭的是医院出具的证明,依据的是保单上的条款约定。

不同的人,角度不同,经历不同,不能说谁一定对,一定错。

买保险多少有些赌的成分。最大的赢家是我们买了保险一生平安,保险公司赚了钱——是为双赢——不论哪个保险公司都一样。

不排除有这样的一种人,什么保险都没有,社保也没有,人家开车不系安全带,过马路不看红绿灯,敢在高速公路上逆行,依然平安一生——只是,这样的人有几个?谁敢如此大胆地去赌?

如果不敢,尽早为自己买个保险,防备万一。

中国平安已经跃居世界500强的39位,这么大的公司,不论从经营规模,偿付能力,理赔速度,都不是一般公司可以比得了的。

越是大公司越不敢得罪客户。现在网络这么发达,稍微一个负面消息,就能让他的股价下跌甚至跌停。

谁觉得平安保险骗钱,就找媒体给他曝光,找法院告他,让平安保险臭名远扬,大家没人买他们的保险,让他早点儿关门大吉——从大处说为民除害,从小处说为自己出了一口恶气。

早年的《北京人在纽约》片头这样说:

如果你爱一个人,送他去纽约,

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一个人,送他去纽约,

因为那里是地狱。

换到平安保险也一样。

如果你觉得它好,它就是天使,

如果你觉得它不好,它就是魔鬼。

如果谁说,你听我的,不要买平安的,买别家的,如果有问题我负责。那这个人是有义气有担当的——且不论真有问题能不能负责。如果没人这样说,只是在旁边随便说说,那就没必要太理会。

很多年轻人谈恋爱结婚,周围人很多人都说“你那个对象不好”并数出一大堆理由,他们的父母家人甚至以死相逼“你若跟他好我就去死”,结果呢?有几个人就因此分手了呢?人家两个人不是照样结婚了?为啥?因为“结婚是我们两人的事跟你们无关”。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论您还是看这篇回答人,如果认可平安保险,就买平安的保险,如果不认可,就不要买,很简单。如果谁觉得就是不认可,就是恨它,那就骂一骂,发泄发泄怨气,也未尝不可。

自己决定吧。不论买了没有,都祝您平安!


天下保险


本人90年,我小学时候父母买过平安的红利险种,好像是交满xx年后,等我50-60岁每年给你返还多少钱。后来上初中了,懂事了,死活让我爸妈(小学没毕业)退了。一共交了4-5年,交了2万多吧,实际只能退了6000多块钱。

为什么我当时这么坚决要退呢

1: 通胀,我和我爸妈说,现在交的钱几十年后通胀不值钱了,以前你们小时候的1块钱和现在的一块钱能比吗?我老了,每月返还的那些钱也就值根冰棍的钱,但是看看我们付出的呢?

前几年,我丈母娘也偷偷买了保险给我老婆,险种是疾病红利保险,说xx年后全额返还,每月还能拿多少钱xx。现在每年交6000。

我一听,就让我老婆把保单偷偷拿来,一条一条研读。

红利部分,倒是规定了分红,每年预计多少,但是全额返还的事情,完全没有提到!!也就是说业务员很可能骗人,并且保险到期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你找谁去?

疾病保险部分,规定的是医保报销后超额部分可报销xx元,每年只能报销一次。

太坑了。我就说,比如xx人家得大病医保报销了80%,余下还剩20%,这个20%里面只能再报一小部分,可能还没你每年交的6000多呢。


生活中的路飞


骗人的何止是这一家!可以说,所有到你门前来推销的保险都是骗人的。下面结合本人买保险的经历说说,不信勿喷。九八年我孩子出生,当时我们两人工资加起来也就六七百元,而且工资也不及时。为了给孩子未来一份保障,咬牙买了一份,年交599元,连续交18年,从孩子十八岁返还,到25岁所交的钱全部返完,然后孩子55岁一次性给五万元。这笔钱当时对于我们工薪阶层来说是天文数字啊,大家也说比较合算,于是就义无反顾地买了。20年过去了,已经返两年了,每年一千,😄。连工资的五分之一都不到哈。朋友们戏谑地说,这是用买一头牛的钱来买一盒火柴哈。别人再后来买的那些保险更不合算了。大家可以想想,保险公司的精算师是干嘛的?他要保证公司利益的最大化,利益来自哪里?就是客户投保的钱。

我好几位同学就是卖保险的,这里不说哪几家,不想惹麻烦。他们的收入也是来自发展的客户,提成三年,他们都上级也有比例不等的提成,这个和传销有点类似。养活公司那么多人,靠的是什么?大家想想就明白了。有人说,保险公司也会拿钱去投资,挣钱与否与卖保险的人有一毛钱的关系吗?那是公司另一块的收入,不能放到一块说。再说,投资就一定会挣钱吗?

大家还可以换个角度来看这个事。如果这个保险真的好到不得了,哪还用他们整天跑断腿磨破嘴来动员你吗?保险公司门前早就门庭若市了,就像农村那个合作医疗保险一样,哪用动员啊,农民自己主动排队去缴费。😄


杏坛泛海


我来说说我的经历,97年太保推出福星险种,业务员上门服务,每年投360元,相当于半月工资,连续投12年,当时业务员给了一张合同并附一张保险内容,内容不多,主耍是意外伤害,业务员还举例被狗咬伤就是意外,医药费全保,合同条款是意外伤害产生医药费在不超过一万范围内的全保。在02年被狗咬伤眼睑住院,动手术缝合二十多针,伤口长三厘米,出院后带各材料到太保,理赔人员周拿出一本三厘米厚的鉴定书来,经察不能报销不合标准,从疤痕长度算是面部四分之一,不行,从疤痕面积算眼皮没了也不行,我问她合同没你那本书,意外伤害产生费用就行,她说不是让我去找业务员,业务员误导了我,让我取证录音让他负责,业务员早二年就去世了。保险信用太低,文字游戏太多,千万小心,买了保险要做走司法程序的准备!


晓孝佳水火济


保险本身是有用的,确实为家庭筑起一道风险保障,当风险来临才知道其重要。只是保险产品种类很多,就如家电,电视叫家电,冰箱叫家电,但不能把电视当冰箱用,也不能把冰箱当电视看,如意外和重疾等,其保障是有侧重的。但是,许多保险业务人员为业绩胡吹冒撂,信口雌黄,毫无底线,无限夸大产品作用,严重误导客户。加之保险规定繁多,非专业人员很难看懂差别,于是有的业务人员浑水摸鱼,胡说八道,不负责,结果客户需要买个上衣,让他买了内裤,导致客户根本无法得到预期。于是,保险名声越来越坏。而平安的产品本身缺陷多费用高,平安业务员考核压力又非常大,他们便把产品换个方式无限夸大,芝麻吹成西瓜,坑人没商量。前几年推的什么智悦人生、智什么人生分红险坑更大。平安福是目前平安主推产品,看着什么都保,磕磕碰碰什么都报销,但那也只是附加险,主险交费期满后这附加险就买不了了,所以不是一辈子能买的。总之,一言难尽,平安产品性价比最差,我退了两份,退保那天有个人拿着六个保单退了五个,还有个人说自己不知道就被朋友给买了份保险扣了费。我还是说,保险本身不坏,家家都需要,但购买时不要听业务员吹,要根据自身需求,看合同条款,看清楚保什么不保什么,保多久保多少,交多少年交多少,不要怕麻烦,你的一点疑虑可能就是坑。记住一点:没有任何一款产品能满足你所有需求的。目前市面上有人寿、泰康、华夏、众安等几十家保险公司几百款产品,买前多对比。不要相信什么大公司保障好分红好,再大的公司实力再雄厚,没写进合同的都与你无关,只有合同上的才是你买到的,而合同是有国家做后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