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副实,明初的刘伯温和明末的袁崇焕没有民间吹捧的那么厉害

明初和明末两个历史时期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两个时期都涌现出大量的枭雄、武将、名臣,历史上在不同时期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并不一致,各人心目中的名人名事也都各有说法,其中有两位著名人物小编觉得民间的评论把他们吹捧的太过厉害,历史功绩过于夸大,一个是明初的刘基,另一个是明末的袁崇焕。

名不副实,明初的刘伯温和明末的袁崇焕没有民间吹捧的那么厉害

刘伯温(字伯温):刘神仙在民间的影响力超级大,老百姓都认为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更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可其实刘神仙在朱元璋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作用没有民间吹捧的那么大,和诸葛丞相的功绩根本就没有一比,所谓开明第一谋臣是不可能的,这个招牌应该是人家李善长的,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封功臣时只给刘伯温一个伯爵就是证明了他的功绩远远低于其他公、侯,朱皇帝心里明白的很。

名不副实,明初的刘伯温和明末的袁崇焕没有民间吹捧的那么厉害

刘伯温是中途投靠朱元璋的,在这之前他做过大元朝的官,出身考的是大元朝的进士,一样有功利心,可不是什么不食人间烟火也不事异族的隐士。刘伯温是一个传统文人,在南方名气很大,其在朱元璋打江山的过程中的最大功绩体现在他是一块吸引传统文人士子投靠过来的活招牌,在刘伯温进入朱元璋的阵营之前,朱元璋手下没几个正经文人,正是在招揽了刘伯温、宋濂等传统文人后,才慢慢的逐渐积累到一些帮他治理江山的人才。

名不副实,明初的刘伯温和明末的袁崇焕没有民间吹捧的那么厉害

明朝建立后第四年,刘伯温就辞官归乡了,如果朱元璋真认为刘是他口中的"吾之子房也",不会那么早让他退休养老,刘伯温不是李善长,李善长虽然也是同一年退休,但李善长是朱元璋起家的淮西派的领袖,作为二把手对朱元璋的权力威胁过大,所以早早退休避嫌,而刘伯温正经文人的出身和派别正是可以用来制衡淮西派的一把刀,但是朱元璋大概认为以刘的能力已经无法和继任的新淮西派领袖胡惟庸抗衡,所以干脆让他退了,刘也果然没多久就被胡惟庸搞死了。

名不副实,明初的刘伯温和明末的袁崇焕没有民间吹捧的那么厉害

袁崇焕:袁督师大概是现今争议最为巨大的晚明历史人物,吹捧者甚至得出明朝亡就亡在杀袁,可袁崇焕被关押时,离崇祯朝灭亡还有十五年,离整个明王朝完蛋更是还有五十四年,那会连明王朝的真正掘墓人李自成都才刚刚加入农民起义军,还是个小字辈,天知道袁崇焕跟明朝的灭亡有什么关系?

名不副实,明初的刘伯温和明末的袁崇焕没有民间吹捧的那么厉害

凡事有因必有果,吹捧袁崇焕的大都以宁远大战时袁指挥的明朝守军击伤努尔哈赤为最大历史功绩,但如果辩证的来看,努尔哈赤的身亡恰恰是满清真正崛起的转折点,努尔哈赤时期,后金虽然武力强大,但仅仅只是个部落制的落后政权,努尔哈赤执政时无力解决辽东百姓温饱问题,只有大开杀戒,把辽东汉民杀了个干干净净,结果是整个辽东千里无人烟,连种地的人都找不到,后金的财政是崩溃的,制度是落后的,这样的政权别说入关坐江山,自己能不能存活都是大问题。

名不副实,明初的刘伯温和明末的袁崇焕没有民间吹捧的那么厉害

努尔哈赤死后,后金换了个比他厉害得多的领导皇太极,皇太极不光是把满清从落后的部落制升格成更接近关内明朝的先进制度,更是通过收买、拉拢等策略,利用山西商人解决了后金的吃饭问题,还搞出所谓的满汉一体吸引和劫掠大量汉民百姓为后金种地纳粮、纳税,逐步扭转了国家的财政危机。而对于袁崇焕来说,也可以说是败亡在皇太极手中,皇太极先是假装和袁签署和平换粮及互不侵犯协议(此协议是背着崇祯皇帝签的)麻痹辽东大军,然后率大军绕过宁远防线向西走蒙古一边借道突然杀进关内。

名不副实,明初的刘伯温和明末的袁崇焕没有民间吹捧的那么厉害

当皇太极入关的那一刻起,不论后面的战争结果是胜还是败,袁崇焕就已经死了。也不要说什么皇太极入关时的防线不归袁崇焕管,号称五年平辽的袁督师距离后金最近,后金的情报和动向袁应该最清楚,连袁自己都要等到敌军入关后才知道消息,不杀袁杀谁?袁崇焕可是东林党一系掌兵的重臣,以东林党在明末的势力之大都无法帮袁脱罪,可知当时杀袁呼声之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