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从哪看出来宝钗落选了?

走神的书虫


总有朋友问我薛宝钗选秀的事,今天就再说说,薛宝钗不是落选,而是根本就不想选,也选不上!


一,宝钗选秀不是选皇妃

皇帝的妃子不是选秀选出来的。有身份地位的妃子一早就内定好了。甄嬛那样的选秀,也是之前各方利益内定平衡好的,她们能参与入选就表示皇帝会给她们留一个妃嫔的位置,皇帝一定会考虑平衡各方利益来选择平衡,个人喜好是最不优先考虑的问题。元春参与的就是这一类,她能进宫不是贾家说想进去就可以的,一定是他们这一脉势力的集体决定和支持。大家心知肚明罢了。

没有势力支持想选中绝无可能,因为选秀需要初选,复选,再复选,层层选拔,撂牌子,留牌子,记名,上记名,“留宫住宿”等层层选拔。薛宝钗就算选妃,她也选不上!

薛宝钗商人家庭原本没有资格选秀的,是皇帝额外开恩才有了资格,并且这个选秀完全不同于贾元春,是给公主,郡主选伴读,这样就彻底绝了成为皇妃之路。毕竟皇帝也要脸不是种马,公主郡主的人首先他见不到,见到也不会碰!


二,宝钗落选是必然

宝钗选秀一家进京不过是薛蟠打死人逃跑的借口罢了。薛宝钗第一商人家庭之女,连贾政都觉得鸡肋一般形容“无味”,何况皇家,就算给公主选伴读,人家也不会要,除非薛家花大价钱,买通层层关节,但进宫给公主郡主当奴才,除了虚耗青春,不会有任何好处她薛家愿意么?

而且即便层层买通薛宝钗也会落选。因为薛宝钗死了父亲,命格不全。进宫的女子是有严格要求的。必须身体健康,家世清白,父母双全,这一点薛宝钗就不合格。谁敢冒着欺君之罪拿这事欺上瞒下?宝钗选不上早都注定的。


三,薛宝钗根本不想选

宝钗落选从第七回送宫花就体现出来。近期的《延禧攻略》和之前的《甄嬛传》都说的清楚,选秀一旦落选都会赐花。也许薛姨妈拿出来的宫花就是宝钗落选所赐。薛姨妈的话也表明很多人知道这花的来处:

薛姨妈道:“这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支。昨儿我想起来,白放着可惜了儿的,何不给她们姊妹们戴去……

薛姨妈并没解释这花怎么来的,大家都心照不宣。这表明宝钗是直接被撂牌子甚至初选淘汰。根本就不入选。结合她父亲早逝,商人出身,根本不奇怪。薛家也早心知肚明,甚至只是走个过场。薛姨妈拿出花来也没有难为情,显然没当一回事。而贾家上下也没上心。真要处心积虑谋划而落选,这个花怎么好意思拿出来?又怎么好意思送人?这都是明摆着的。

宝钗选秀不是选妃,她没资格像元春一般伺候皇帝,她又何必进宫伺候什么公主郡主呢?没有出人头地机会,按照规定,明朝宫女出不了宫,只能老死宫中当容嬷嬷!康熙朝宫女三十岁出宫,乾隆朝也要二十五岁,老姑娘了。薛家怎么愿意。很多人一厢情愿将宝钗选秀当成元春选秀,实在是大错特错。就不多解释了!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君笺雅侃红楼


仅以个人角度,及有限知识作浅陋之答,并顺便谈些相关内容,望大家斧正、拍砖:

先从是否有宝钗“落选”来看?个人认为,不存在落选的问题。

虽然我们知道宝钗是随母、兄至都中,投靠贾府并顺便住下。其一目的便是“参加中办、国办高级公务员选拔”——因为,那是从仕捷径,也暗喻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亟待重振:近因今上崇尚诗礼,征采才能,降不世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在世宦名家之女,皆得亲名达部,以备选择,为宫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第四回)

但是,到了京城,住在京城的亲戚家贾府,事已渐变,状非所愿,就逐渐放下了“应考高级公务员”之事。事实上,曹雪芹是不会让薛宝钗“金榜题名”的,对宝钗入选陪侍,除了点过一次,之后再也未提及,甚是“低调”。曹雪芹给读者及后人,故意留了个巨大空间去联想,猜测。联想后来的四大家族衰落,早在开篇就有暗喻,并埋下多处伏笔———也侧面证明薛宝钗入学陪侍之事,相比其他事情,仅仅是个由头,“很”不重要。只是,引出为什么薛宝钗会来贾府,以及后来宝钗婚配之事,入选陪侍的“由头”使命就必然终止。而且,封建社会里,女人从仕也仅仅是一种不可能或罕见的“传奇”,正统且必然的归宿是:嫁人,相夫教子……

实际上,也很可能就是曹雪芹有意让其“不了了之”,让其自然消散,隐去。民间倾向的送花意喻落选、什么皇宫安排取消、什么薛姨妈故意让女落选……都差强人意,牵强附会。曹雪芹伟大之处,就在于在红楼梦中寄于深邃思想内涵、展示精湛手笔的同时,委以虚实二条脉络,而且有时虚中有实,有时实中有虚,虚实相映,变化多端,自然增加了作品魅力和值重!

我们大多感觉:贾宝玉、林黛玉时时都在动感情,而薛宝钗、王熙凤处处都在动心机。其实不然(我们容易被曹雪芹的安排欺骗,或者说仅止于红楼梦表面的文字意思),我们通常对宝玉、黛玉关注较多,而对薛宝钗这个人物多少有些轻视或忽略,把薛宝钗本身的内涵、思想以及在《梦》中分量,想得太简单!如果说,王熙凤是贾府最聪明能干的女人,那也是表面的,人人都看得出的,就不是大聪明,真智慧。而薛宝钗,应该才是红楼梦里最有心机,最有才情,最贴近现实生活,也是最完美的女神。否则,怎么会有钗玉之合!那也是开篇既明,通本贯之的主线——事皆注定!情非得已!

而宝玉、黛玉,只是“枉自嗟呀”、“空劳牵挂”:二玉本同命,遇即各分离;从来一场梦,恍然皆是戏!

梦,终归是梦。梦,总是要破灭的,要醒的。醒,就是我们怅然若失后,看到的那个背影——渐行渐远的薛宝钗!她身上,有我们的所有性格,所有想法,所有活着的快乐,生存的艰苦,徘徊的迷惘,失去的痛苦……她是叠加了熔融了万千的“我”……

曹雪芹必然是伟大的,《红楼梦》注定是永恒的……💐





上官听海


红楼梦第三十回里,宝玉又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 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初读时对宝钗大怒颇为不解,不明白她为何会大怒。有人说杨贵妃红颜祸国,宝玉以此作比,宝钗当然大怒了!对这种解释我觉得不妥。站在封建社会的立场中,杨贵妃身上有两个污点:第一是她红颜祸水,误导朝纲,引得天下大乱。第二,杨贵妃是唐玄宗的儿媳妇,最后却嫁给自己的公公,这种违背伦理的行为是不为世人所容的,特别是明清时期,对人伦礼法特别的看重。对于这两个污点,不同时代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看重点。对于唐朝时期的人,他们更看重的是第一点,原因有二,一是隋唐是汉化的少数民族政权,礼法相对开放(不知道日本人开放是不是受唐朝的影响,那个时期日本和唐联系还是很密的)第二是,他们就是那个时期的人,基于对国家的忠诚,他们当然更看重第一点。但是对于唐以后的人来说,则完全相反,对于后人来说,唐朝已经灭亡了,杨贵妃就算是祸国殃民,那对以后的的人来说已是毫不相干的事。就拿现在来说,谈到杨贵妃,你会恨她祸国殃民吗?肯定不会,因为“你”是现在的人,唐朝干我们屁事。还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果薛宝钗是皇帝的妃子,有人那她比杨妃,她会也许会首先考虑杨妃第一污点,但是她不是,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所以对于“后人”薛宝钗来说,杨妃祸国肯定不是她第一印象,因此就不该是她发怒的真正原因。再来看看文中,宝钗听了宝玉的话后的反应“先是大怒,想要发飙,但是忍住了。然后回想一下,脸红了,冷笑两声”,请记住“回想”,“脸红”,“冷笑”这三个变化。再来看看宝钗回答的这句话“我到像杨妃,只是没有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做的了杨国忠的”,这句话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白话说就是“说我是杨妃,你们哪个去做杨国忠这个奸臣”,潜台词是“杨贵妃算什么,不过是个祸国殃民的妃子,别拿我跟她比。”现在看前面的三个词,“回想”是因为她生气但要想办法掩饰她生气的真正原因,“脸红”掩饰生气的原因就要说个谎话。“冷笑”配合后面的回答,表示自己不削和杨妃作比较。那么她撒谎掩饰其发怒的真正原因就不言而喻了:她选秀失败了。薛宝钗样貌文采样样都是出类拔萃的(最起码在贾府这个范围内,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可是却选秀失败,这是她心里最大的伤疤,最丢人的事。正是因为薛宝钗对这事很敏感,宝玉一句无心的话,然“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么大的伤疤被宝玉当着这么多姐妹的面说出来。宝钗当然大怒,只是不便发作,但又不得不回答,因为不回答就算是默认了,所以想了一下,从另外一方面入手,通过嘲笑杨妃无德,来表述自己不削和她比较,以此掩饰内心的尴尬。可以设身处地想象这样一件事:假如你和你的同事小A一起竞争公司经理的职位,虽然你的同事人品不好,才能也不及你,但靠溜须拍马上位了,而你失败了。小A酒店宴请公司同事,领导都在酒店包间,而你和其他同事一样做在大堂。酒桌上一个同事夸你:今天穿的很帅啊,跟A一样像个经理。你的内心是怎么样的?同事只是想夸你,但是在你听来,像是说你竞选失败,内心尴尬的很,你会怎么回答?掩饰内心落选的尴尬,掩饰说“别拿我和他比,什么都不会,就会拍马屁,跟他比丢份”。只怕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回答。生活中类似的事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这个事是不是和宝钗的境遇差不多呢!宝钗一连串的反应和最后的回答,正是她要掩盖她“选秀落选”的尴尬。把《红楼梦》融入生活,“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才能更好的看到人物的内心。 粗野之人一点浅见,看官见笑了,不喜勿喷。



江湖小侠


首先弄明白一点,宝钗待选,不是待妃嫔之选,因为选妃年龄在十四,十六之间,当时宝钗年仅十岁,不达标。宝钗入京是待“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的选拔。



但不管宝钗待选是为哪一种,在薛蟠有了人命官司之后,便也失了资格。这从王夫人和薛姨妈行事方面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一,宝钗进了贾家之后,并不急着熟悉“宫庭礼仪”之事,众人也无人提起待选之事,若有参赛资格,即伟薛王两家不集中力量,寻找人脉进行运作,也应找两个宫中出来的嬷嬷等教授宫庭礼仪。



二,宫中选拔妃嫔之事,三年一次,选公主郡主侍读则是“不世出隆恩”,当然是可遇不可求,但直到传出金玉良缘之事,其间已有三四年之久,宝钗如不落选,怎会仍在贾府留居。



三,贾元春端午节赐礼,只有宝玉和宝钗的礼物一致,表明了支持金玉良缘的态度,若不落选,贾元春有这个胆子与皇家对着干吗?



四:宝玉挨打后,薛宝钗误以为是薛蟠泄漏了宝玉交游伶人的事情,劝说哥哥时,薛蟠恼怒之下,冲口说出妹妹见宝玉是有玉的,就护着宝玉,若非落选,薛蟠怎会有这想法。


萍风竹雨123


宝钗没有落选,从抱琴和宝琴谐音名,可见作者把元春与宝玉对比的用意,元春中选嫁皇帝,宝钗候选嫁宝玉,经过此情节对比后,宝玉就是皇帝,这是真事隐的手段,八十回宝玉去天齐庙,也是在证明宝玉是皇帝,泰山极顶称为玉皇顶,宝玉是中国哪位皇帝呢,他是失踪了的朱家太孙朱允炆。



洛夏37


这个问题问得,宝钗参选,只有两种可能吧,一种选上一种落选。

我们看看为什么说好书落选了。如果她被选中了,她应该是进宫去,由宫中的女官教她们礼仪,配相应的位置。皇帝的妃子或者亲王、郡王的妃子,哪里还能天天呆在贾府里天天在宝玉面前晃荡?宝钗一心向往更高层次的生活,要是能入选,那就早早地到她该到的地方去了,何苦在这里苦苦地劝宝玉苦读书,去求取功名,去攀升一个好的职位?

另外有一说,从薛姨妈让周瑞家的送宫花那儿就知道宝钗落选了。按照清朝的选秀规矩,选中的留牌子,未选中,赐花。所以王夫人说那宫花留着给宝丫头戴吧,又给别人做什么?薛姨妈说宝丫头不爱戴花啊什么的。宝钗本身确实是不爱这些,可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许这话花于宝钗而言就是一根刺,留着戴会时时提醒她想到落选的痛苦,不如一起送掉吧。我们反过来想,如果那宫花是选中的赏赐物,那宝钗会不会马上就戴上,就元春赏赐的红麝串,她不是马上就戴上了吗?纵然宝钗不爱花还是粉啊什么的,但是她还是爱那份荣耀的。这才是她追求的东西,也是宝玉唾弃的东西,更是宝玉和宝钗两个人之间说不到一起去的原因。


苏小妮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感谢苏小妮,让我知道了落选赐花这件事,实话实说,过去我是不知道这事的,那现在知道了这个说法就更加证实了宝钗落选的时间跟我猜测的完全吻合。

根据苏小妮落选赐花的观点,薛姨妈让周瑞家的送的是宫花,还是最近流行的,那就说明这宫花是最近刚得的,薛家是怎么得到的呢,应该就是因为宝钗落选后皇上赐的花。

其实,在周瑞家的到梨香院后说的几句话,和后面的一些事情的发生,也可以推断出,宝钗在周瑞家的来的这个时候刚刚落选,理由如下。

周瑞家的问宝钗最近几天怎么没有过去,是不是宝玉又惹到宝钗了?宝钗说老毛病又犯了,就没过去,其实宝钗的老毛病就是咳嗽,并不是什么大毛病,好像咳的也不是特别厉害,完全不影响出门的,这段时间之所以没过去,是因为宝钗去参加选秀节目了,只不过是没有被导师选中而已,理由如下。

首先,上面说的是宝钗有了时间上的可能,那根据呢?

根据就是如果宝钗没有落选,她是不会也不能谈婚论嫁的,因为陪伴公主,郡主们的必须是姑娘,不可能让已经出嫁了的人去陪伴的。但周瑞家的送宫花后不久,宝玉来看望宝钗的时候,书中第一次从薛家传出了金玉良缘的说法,而在其后不久,就传遍了整个贾府。就连黛玉都听说了这种说法,可见是有人在故意传播,首先故意传播的这个人不会是宝玉,那就只能是薛家的人了。前面说了,如果宝钗没有落选,或者说还处于待选阶段,薛家是不可能去传播跟宝钗婚姻有关的传闻的,现在故意四处传播,那目的就就明朗了吗?

有了时间上的保证,有了为宝钗婚姻的考虑,再加上宫花出现的蹊跷,基本上可以肯定,宝钗就是这个时候落选的。

也就是说,刘姥姥一进贾府的时候,宝钗是刚刚落选才女选拔,而落选后,薛家马上就确定了第二目标,那就是宝二奶奶的位置,所以薛家才会大肆宣扬金玉良缘的说法,为宝钗上位宝儿奶奶造势。


老匪读红楼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感觉是这是属于成书研究领域的问题。宝钗进京待选,是属于被曹雪芹抛弃了的情节,在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过程中形成的矛盾。而并非是隐写之类。熟悉红楼梦的读者大多知道,小说中在称谓、年龄、时序等方面都有纰漏,实际在情节上也是如此,且不仅仅是宝钗的待选,秦可卿的前后矛盾也属此列。故而去讨论待选,可能并未抓住最基本的点。


红楼梦赏读


薛蟠原是送妹妹进京待选的,可进京在贾府安顿之后,却像到家一样安安稳稳过起日子来,待选大计只字未提,皇家挑选才女应是有时间性的,不可能一直这在挑,一直要人等,故据此推断宝钗应是落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