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明明知道P2P理財有風險,有些人還想往裡面存錢呢?

手嗚徘4494


  

不是P2P理財有風險,而是所有的理財產品都有風險,只是風險大小的問題。如果選擇大型平臺,年化收益率只有百分之五六,甚至收益率更低的P2P理財,同樣風險較小。

  股市的風險那麼大,為什麼大家還願意進入股市被割韭菜呢?

  P2P理財的風險也有大小之分,人們只是想獲得更高的收益,所以願意去冒更大的風險。而如果是大型平臺只有百分之五六的收益率,人們都不願意瞄它一眼,因為沒勁嘛,還不如買銀行之類的理財產品。股市中的散戶也一樣,相對於基金人們不願意瞄它一眼,甚至認為基金經理就是個坑,不務正業不幹正事,想著總是坑基民的錢,也因此更願意親自到股市當韭菜。

  依照《資本論》(《資本論》中文1版,第1卷,829頁注)馬克思指出:資本家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很明顯,馬克思的一套理論充分詮釋了題文的問題,因為收益率高嘛!如果只有銀行存款利率,還有人往裡面存錢,那這人真是奇葩,甚至腦子有問題了。


三人聚眾


有句話叫“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

資本逐利,人性使然,在高收益面前,很多人將風險二字置之腦後,選擇視而不見。



那這種“明知P2P是高風險的投資,還有人一個勁往裡面投資”的行為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呢?


1、資本逐利,人性是貪婪的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資本也如蒼蠅蚊子一樣嗜血,哪裡有血,哪裡有錢可賺,就一擁而上。


在有利可圖的當下,人們追求的往往就是短平快,而P2P的出現,又非常貼切地滿足了這一點:收益高,門檻低,操作超級便捷,一部手機+網絡足以,而且流動性也不錯。P2P這些個明顯的優勢,當然會迅速吸引一大片投資者。然而,一種事物,它的優勢,特別是極致的有點,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也會變成致命的劣勢與缺點。


所以當,此次P2P行業風險大爆發,引起集體暴雷潮的時候,慘遭“雷劈”的人多不勝數,涉及到的資金總額更是千億、萬億的規模。所以,我們也常說,一個人被毀掉,很多時候不是因為蠢,而是因為骨子裡難以剔除的貪婪。



2、投資者總認為自己會是被偏愛的那一個,運氣不會那麼差

人們總是傾向於認為自己會是幸運的那一個,投資前做調查的很少,更何況當時按照整個行業的混亂程度來看,調查來調查去貌似也查不出個什麼真相來,特別是對於平臺資產標的真實性、平臺風控真偽的調查,可以說用戶根本無從查起,而且查起來也和繁瑣。


怎麼辦,那就只好憑著對平臺的一腔信任和對較高的年化收益率的執著,冒點風險了。與其浪費時間與精力,還不如簡單根據背景、品牌來下結論,更何況,太多的冒險者,真的只在乎收益,總想著,擼完這一把就撤,倒黴事也不會這麼巧就攤到自己頭上。實際情況往往是擼完一把,賺了些,就難以出來。因為沒有血的教訓,人是不會長記性的,更何況,就算有血的教訓,很多人依舊會執迷不悟。

最後,想說的是老百姓的確有很旺盛的理財,畢竟通貨膨脹一直都在,個人或者企業的貸款需求也是有目共睹的。當傳統金融機構,滿不足不了這些需求的時候,總會有其他方式的金融形勢出現,那就是P2P。


但新事物的出現,總是質量參差不齊,真假難辨,這導致上當受騙的用戶數不勝數。平臺的惡意騙錢與公眾用戶貪圖收益,就出現了

明明知道P2P理財有風險,但還是有人往裡面存錢。


陶陶不決


朋友們好!日前P2P的風險集中爆發,各種跑路失聯甚至,所謂的良性退出方案,層出不迭,但投資朋友的血汗錢,卻是黃鶴一去不復返…看到許多朋友,痛不欲生,令人心酸…

有朋友不禁要問,明明知道p2p有一定的風險,為什麼還有很多人去投資呢?

第一,p2b投資有很大的誘惑性!往往有正規的營業執照,豪華的辦公場所!甚至有大型銀行的存管!善良單純的朋友,往往會上當受騙!

第二,特殊的營銷方式!p2p往往以網絡或者人頭營銷,各種返利返點,禮品,介紹費!往往一人上當,親朋好友全受騙!

第三,概念炒作!p2P投資往往炒作先進的未來金融,互聯網投資,數字等概念性的東西,讓人充滿美好的願景,又無法辨識!

第四,羊群效應!人都有從眾心理!特別是看到身邊的人或親朋,投資往往不甘落後!


理財迦


由於工作的關係,經常會遇到P2P客戶。這類客戶一般投資意識比較強,甚至於有些知識水平還比較高。本人在江蘇某一城市,最近發展比較好。可以說,現在的P2P已經從騙不識字的老頭老太,慢慢轉向高資產客戶。這種轉變,主要是因為老人家的錢不多,資產支配權利小,成交後帶來較多的後續麻煩,比如家裡人過來鬧等。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有知識水平的人上當呢?我覺得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高收益。現在的銀行理財在4-5%左右,定期則更低。2017我國的通貨膨脹率為7.5%,2018預計會更高。所以當家庭有了資產之後,如果存銀行,那等於資產是貶值的。越是知識水平高的人,越是清楚這一點。所以這部分開始謀求更高收益。現在P2P理財公司給的一年的收益從10%到更高。這部分收益還是很吸引人,或者說是通脹率逼得P2P理財收益更吸引人。

第二,資料齊全。現在的P2P公司更為專業,從債權人徵信,抵押品,還款來源等一系列方面準備了齊全的資料。同時,很多P2P公司會背靠銀行,保險,讓客戶認為每一筆資產由保險公司進行承保,增加安全性。同時,高大上的辦公地點,專業的理財顧問,會讓高知識分子從本質上放鬆警惕,進而落入圈套。

第三,銷售模式。大多數理財公司從招聘人員入手進行發展。很多銷售人員就是公司的客戶,而銷售人員購買了理財以後,利用同理心來招攬客戶。同時採用返點,旅遊,獎品等各種促銷手段來誘惑客戶。


kayle不淘氣


答案很簡單,多數人貪圖高息,以為自己夠聰明,不會接到最後一棒。

其實,P2P一再爆雷,其風險是眾所周知了,可是還是有不少人願意火中取粟,博取高收益。一開始其心理是:我撈一票就走,這麼短時間不至於這麼倒黴,剛投進去就爆雷。正是因為這種心理,為了博這最後一票,投資人往往會投入最大的資金,類似賭博的梭哈。

然而,當資金安全收回時,投資人一定不會就此收手,因為錢不是回來了嘛,感覺沒什麼風險。於是他會再次把資金投入進去。如此循環,直到平臺爆雷。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要控制自己抵擋金錢的誘惑,是很難的。因此最好的辦法,是不去碰這些所謂的P2P。

我是空谷寒潭,與您分享我的觀點。


空谷寒潭


肯定是因為收益啊,銀行理財收益還不如餘額寶京東金融,為了收益當然去存p2p了。

但是p2p有的根本就不合規,為了吸引投資人,打著高收益的噱頭,有的還帶著國企投資的帽子,其實都是假的,你看中收益,你的本金就危險了。

真正的p2p平臺其實是一個信息撮合平臺,不會為你的收益保底的,也就是沒有剛性兌付,投資人要有風險意識,但凡承諾保本保息的,基本都不合規,因為國家已經出軌定了。不允許金融理財剛性兌付。


金融衝浪者


因為人都存在僥倖。就好像明明知道他是個渣男,還是忍不住想愛,就因為覺得自己是特殊的那個,渣男會在自己手裡被感化,從而金盆洗手,專一深情。

對這個P2P也一樣,貪婪和慾望促使很多人高估了自己的判斷能力,總覺得自己能在他們暴雷之前全身而退。

豈不知,這個東西就像賭博,賺100萬還想賺1000萬,想全身而退不可能的,只要你嚐到了一點甜頭,就想一直享受,不勞而獲誰不喜歡。直至全部把你吞噬。


花心小隊長


你好,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很簡單,因為人性想賺錢。獲得高收益。不勞而獲。天下掉餡餅。也沒有那個認知思維。

因為大部分人想賺快錢,想不勞而獲。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公司開著肯定是盈利為目的,並不是做慈善,不是做公益。

你想賺錢,公司也想賺錢。這麼高的收益,他能賺什麼錢?他們給你保證收益,但是他的投資,是有風險的,不能保證穩定收益。

還有一點,就是當資金量集中到一定的地步。他會因為資金的龐大,衝昏頭腦,而忘記一切。法律 道德。

資本家有句話:有了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就會鋌而走險,有了百分之百的利潤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有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就敢冒上絞刑架的危險。誠然,現代社會市場經濟空前發達,各種利潤何只百分之一千。既然為了百分之百的利潤就敢踐踏一切法律,為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就可不要性命


9587永不放棄


已在之前已經有許多爆雷的報道了,有些人是缺錢主觀判斷,有些人是貪,有些人是抱僥倖心態,等到期再取出來,或者知道有風險看到新標高息的想再做一次,我之前勸過一個朋友就是這種情況,已經取出來了看到新標利息比較高,進去後幾天就爆雷了,針對平臺新標利息特別高的就一定要小心了


怎麼木有熊三


現在暴雷的都是去年甚至前年投資的,當時的宣傳可不是這樣,而且是國家大力支持的,收益也是不錯的,今年眾所周知的原因,大家也知道p2p風險增大,但也沒辦法,不要看到暴雷就以為投資p2p的人是傻子,誰也鬥不過經濟大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