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西紅柿就得口腔潰瘍,爲什麼?

公西巖


寶寶口腔潰瘍和大人的潰瘍是兩回事,小兒綠色推拿治療效果顯著!

摘要:寶寶的口腔潰瘍和大人的潰瘍是兩回事。寶寶口腔潰瘍是一種口腔黏膜病毒感染性疾病,致病病毒是單純皰疹病毒,多見於口腔黏膜及舌的邊緣,常是白色潰瘍,周圍有紅暈,特別是遇到酸、鹹、辣的食物時,疼痛特別厲害。受病毒感染後,寶寶會因疼痛而出現煩躁不安、哭鬧、拒食、流涎等症狀,而且有復發的可能性。6個月到2歲的寶寶很容易受到感染。

臨床上寶寶患口腔潰瘍的原因有很多,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幾類:

(1)受到口腔黏膜病毒的感染。

(2)口腔黏膜有不明顯的傷口,口腔黏膜受到壓力過大,缺少維生素B。

(3)燙傷、刺傷、誤食有腐蝕性的東西等,也會引起口腔黏膜受傷,繼而引發口腔潰瘍。

(4)藥物過敏。特殊體質的寶寶可能會因為藥物或感染等不明原因,出現“多形性紅斑疾病”,這時寶寶身上會出現靶形紅斑,眼睛、嘴唇、口腔、生殖泌尿系統均有發炎、潰爛的情況。

中醫的辨證分析認為,由於心開竅於舌,口舌生瘡屬於內熱蘊於心經所致。本病有虛實之分,但以實證為多。建議媽媽給孩子以清心火為主。

1.清心經

300次。清心經能清熱退心火、補益心血、養心安神。常用於治療心火旺盛引起的高熱面赤、神昏煩躁、口舌生瘡、小便短赤等。

2.清天河水

300次。清天河水用於一切火症,所以治療孩子內上火、大火都可以用此手法。

3.掐揉小天心

50~100次。掐揉小天心具有清熱、鎮驚、利尿、明目等作用。

4.按揉內勞宮

1~2分鐘。按揉內勞宮能清熱除煩、息風涼血。主治發熱、五心煩熱、口舌生瘡、煩渴、牙齦潰爛等。

5.按揉合谷穴

1~2分鐘。按揉合谷具有鎮靜止痛、通經絡的作用。

黃老師臨床多年的經驗提醒家長注意:

如果寶寶小便黃、量大、氣味大,要加上清小腸經300~500次,還要記得讓寶寶多喝水,以幫助寶寶清熱利尿。

寶寶患口腔潰瘍時,還需要採取相應的措施來減輕寶寶的疼痛。

(1)找準患處:寶寶口腔有潰瘍時,要仔細觀察寶寶的口腔,找到口腔潰瘍的具體部位。如果潰瘍在頰黏膜處,就要進一步找到造成潰瘍的原因。要注意觀察患者處附近的牙齒,是否有尖銳不光滑的缺口,如果有這種缺口,應當帶寶寶去醫院處理。

(2)注意寶寶的飲食:不要給寶寶吃酸、辣或鹹的食物,否則寶寶的潰瘍處會更痛。應當給寶寶吃流食,以減輕疼痛,也有利於潰瘍的癒合。

(3)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多和寶寶交流,多和寶寶做遊戲,能夠轉移寶寶的注意力,減輕疼痛。

(4)可用消毒棉籤蘸2%蘇打水清洗患處,每日3~5次。同時在醫生指導下給寶寶口服維生素C和複合維生素B。輕症者2~3次即愈。

歡迎家長在留言區,分享你的育兒苦惱或者小秘笈,第一時間與你解答。明日繼續更新新的課程,感覺有用,那就關注下,轉發給身邊的朋友看,收藏起來備用哦,您的每一次轉發,都是對我前進路上的一份最真摯的鼓勵!


黃氏育兒經


I導讀:口腔潰瘍,又稱為口瘡,輕則感覺不適,重則影響進食。二貨室友:"我口腔潰瘍了,疼死了!"我:"那我去藥店給你配點兒藥。"“不用了,藥多貴啊,你去樓下多買點兒西瓜啊,葡萄啊,芒果……,讓我補充點兒維生素就好了……"

吃西紅柿防口腔潰瘍

作者/易軒

很多人把口腔潰瘍當作小病,認為去醫院不划算,但那種“吃一口飯疼一下”的痛苦,又讓人煩躁不已。怎樣才能減輕呢?不妨試試下面幾種方法:

1.將少許白糖塗於潰瘍面,每大2~3次。

2.用棉棒蘸取少許冰硼散,塗在患處,雖然感覺有點苦,但堅持2~3天后,創口即可癒合。

3.將大蒜表皮撕掉,取包裹蒜瓣的透明薄膜,敷在口腔潰瘍處。

4.含服華素片,每次1~2片,每天3~4次。

5.清潔口腔後,再用消毒棉籤將蜂蜜塗於潰瘍面上,暫不飲食。巧分鐘左右後,可嚥下蜂蜜,再繼續塗拭,一天可重複塗拭數遍。

6.用雲南白藥外敷口腔潰瘍創面,一天2次,一般2-3天痊癒。

7.多吃西紅柿。

天津藥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李紅珠點評:秋季天乾物燥,口腔潰瘍多由胃火上延導致。白糖塗在潰瘍面,能夠形成滲透壓,使裡面的多餘液體分泌出來,從而促進傷口癒合;冰硼散由冰片、玄明粉等組成,具有清熱消腫、斂瘡生肌的功效;大蒜膜含有揮發油和大蒜素,可殺菌,能預防潰瘍面感染;華素片具有明顯的收斂消腫作用,能夠迅速緩解口腔潰瘍帶來的疼痛,同時改善潰瘍面的血液流通,促進創口癒合;蜂蜜可以促進細胞再生;雲南白藥以中藥三七為主要成分,可消炎去腫、排膿祛毒。因此這幾種方法都能減緩口腔潰瘍的痛苦。

但更重要的,還是應該從飲食和作息上來調整。特別是換季時,要多吃西紅柿,因為它含有大量B,C族維生素、胡蘿蔔素,以及鈣、鐵、鋅、碘等微量元素,每天吃2~3個,能夠有效預防口腔潰瘍的發生。此外,還要多喝水,多吃果蔬、少吃辛辣食物,並要合理作息。至於症狀嚴重者,應及時到醫院就診,採用中西藥結合治療,可減少潰瘍的復發頻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