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蘇聯這麼強,爲什麼都打不下一個小小的阿富汗?

江南博哥


阿富汗有自己的地理優勢,這個暫且不論。阿富汗內部十分複雜,這是美國和蘇聯所不能掌控的。因此,面對阿富汗的問題,美蘇兩大國大概有三個策略可供選擇。

其一,是在阿富汗內部扶持偏向於自己的政權,如果這個策略成功了,則既可以維護其在阿富汗的利益,又可以避免短兵相接,可謂是少花錢多辦事,一舉多得。

其二,是在阿富汗境內拉一派打一派,或者拉一群打一群,再或者扶持多個勢力,在阿富汗境內搞政治平衡。如此一來,就可能會有多方外部勢力介入,美蘇兩國都無法單獨分享這裡的利益果實。但是,這依然可以避免短兵相接,只是相比較於上一種策略,這個策略所要付出的成本更多。

其三,是直接出兵入侵阿富汗,佔領阿富汗的政治中心,扶持傀儡政府。這個策略,是最次的策略,也是最難以實現的策略。這意味著美國和蘇聯,與當地的政治勢力徹底撕破臉皮,而在阿富汗人看來,他們就成了侵略者。因此,這個策略,在軍事上或許可行,但在政治上絕無成功的可能。

但是,無論是蘇聯,還是美國,他們都選擇了第三種策略。結果可想而知,蘇聯深陷戰爭泥潭,成為壓垮這個超級大國的最後一根稻草。美國人的下場也好不到哪裡去,他們在阿富汗花了大筆錢,投入了大量的資源,最後弄得怨聲載道,出力不討好。問題來了,為何蘇聯和美國,都選擇了最差的策略呢?他們難道不知道前兩種策略更好嗎?

他們當然是知道的,但這就牽扯到“冷戰”的基本邏輯。美蘇兩國的對決,從本質上說,是一場零和博弈,他們並不允許求同存異,而是謀求非此即彼。在美國人看來,蘇聯對於美國的霸權構成巨大的威脅,美國人慾除之而後快,這是個基本的國策。在“冷戰”開始後的幾十年內,美國政府從來沒有放棄這一目標,他們千方百計的給蘇聯找麻煩,企圖在所有的領域對蘇聯進行遏制,而地緣政治博弈,也是美國人非常重視的領域,他們不希望蘇聯在中東和阿富汗存在自己的勢力。

在蘇聯人看來,也是類似的道理,他們將美國視作頭等敵人,反美的大旗是不能倒的,所以在地緣政治博弈中,與美國是有你無我的關係。總體來看,這種零和博弈的遊戲,在美蘇兩國內部已經深入骨髓,不可撼動。在美國,遏制蘇聯,醜化蘇聯,是一個“政治正確”,如果有哪個政客要違背這個“政治正確”,他立馬就會被扣上親蘇的帽子,日子肯定不會好過。

在蘇聯,情況也差不多,他們不可能與美國在地緣政治博弈中妥協,否則就意味著自己向美國認慫,這在蘇聯的政治格局中也是不能容許的。最終,美蘇兩國都要投入大筆的銀子,在地緣政治博弈中貫徹零和博弈的思想。在他們看來,雙方只能有一方存在,想要平分天下?這絕無可能。美國和蘇聯,都想在地緣政治博弈中取得絕對優勢地位。

對於美國來說,是要稱霸世界,確保自己的霸權地位,對於蘇聯來說,是要不計一切代價的鞏固自己的邊界安全,雙方几乎沒有妥協的可能性。當然了,美蘇兩國也不會容許別國干涉其自身在地緣博弈中的既得利益。這也就意味著,中間路線根本無法實施,他們不會容許阿富汗走獨立發展的道路,也不會容許阿富汗出現多方勢力的平衡。在他們看來,阿富汗要麼全面親美,要麼全面親蘇,絕沒有第三種路線。

這樣一來,美蘇兩國就只能選擇第一種策略和第二種策略。在初期,他們當然會選擇第一種策略,在阿富汗扶持偏向於自己的政府。問題在於,這個策略是不穩定的,因為美國不可能坐視蘇聯得勢,會想盡辦法瓦解這個偏向於蘇聯的政府。久而久之,美國就可能反客為主,把蘇聯邊緣化。一旦出現這個局面,戰爭也就不可避免了,蘇聯人寧可掉入戰爭泥潭,也決不允許美國人坐大。

但是,美國人又怎會作壁上觀?他們一定會千方百計的支持阿富汗的抵抗力量,讓蘇聯的戰爭成本不斷上升,最後把蘇聯拖垮,令其退出阿富汗。這就是蘇聯在阿富汗的最終結局,不僅沒能將美國的勢力擠出阿富汗,最後卻把自己拖垮了。美國得勢後,他們當然會期望阿富汗完全倒向自己,可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

阿富汗的內部問題,美國人是無解的,而美國對阿富汗干涉越多,則拉的仇恨也越多,最後兩國將走向反目。但是,這又是美國政客所不能接受的,他們擔心,如果對阿富汗放任不管,那麼美國的對手,就有可能趁虛而入,然後搶奪美國在阿富汗的勝利果實。因此,美國政府絕不可能讓阿富汗獨立發展,反而會對其變本加厲,期待用自身的實力,花點錢,擺點兵,讓阿富汗倒向自己。這其實是一種掩耳盜鈴的解決方案,明白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利害,美國政府雖然也看得出,但他們恐懼的,是徹底失去既得利益。最後,阿富汗讓美國很頭疼,在“911事件”後,美國又走了蘇聯的老路,也大舉出兵,入侵阿富汗。


圖維坦


這個問題不準確,美國和蘇聯打擊阿富汗,都是不費吹灰之力。關鍵是隻要佔領阿富汗之後,兩者都陷入了游擊戰爭的泥潭,結果是死傷慘重,被迫撤軍。

蘇聯佔領阿富汗中用了大概一週的時間,但是卻和游擊隊打了9年

1979年12月27日晚,蘇軍動用6個師的兵力,在3個小時內就擊斃了阿富汗總統阿明極其親信。在隨後的一週時間內,蘇軍基本上已經完全控制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交通樞紐和邊境。

可以說阿富汗的正規軍隊在蘇聯局對面前不堪一擊。但是佔領阿富汗後,阿富汗反蘇德游擊隊不斷襲擾蘇軍,成了蘇聯的心腹大患。從1989年到1988年間,阿富汗游擊隊擊毀大量的蘇軍飛機和坦克,打死打傷蘇軍2萬餘人。迫使蘇聯不得不考慮撤軍,1989年蘇軍全面撤走。

美國佔領阿富汗大概花了一個月的時間,但一直未能肅清塔利班

2001年10月7日美軍發動首次空襲,到11月16日左右,已經完全控制首都喀布爾,基本上標誌著戰役的結束。但是此後,美軍一直未能徹底殘留的塔利班成員,針對美軍的襲擊事件不時發生。

而直至今天,美軍依然未能完成撤出阿富汗,在漫長的軍事佔領中,至少有2198名美軍死亡,期中1819名美軍是由於敵對行動而被殺死的,另有近2萬美軍受傷。

阿富汗山地密集,蘇、美的機械化部隊根本發揮不出優勢

不管蘇聯和美軍的武器在先進,在阿富汗都離不開騾馬部隊。這不是玩笑,阿富汗天然山林密集,機械化部隊根本施展不開,美、蘇的軍隊經常要到偏遠的山區去打擊武裝分子。

在這些地區,直升機簡直就是活靶子,因為山地密集,直升機的活動受限,一旦被便攜式防空導彈鎖定,經常是機毀人亡。而重型的裝甲車、坦克完全用不上。所以想肅清游擊隊,幾乎是不可能。

阿富汗的環境決定了美、蘇可以快速佔領大城市,但始終不能肅清山地游擊隊

這就是為何美蘇不能徹底佔領阿富汗,阿富汗的正規軍在美蘇面前不堪一擊。但是化整為零的武裝分子卻可以長期在山地裡活動,並且趁機襲擊美蘇部隊,讓美蘇苦不堪言。


寰球視角


何止蘇聯和美國,還有日不落大英帝國,都沒有完全拿下阿富汗,故而阿富汗有帝國墳場的美譽,究其原因,主要有阿富汗高山崎嶇交通不暢的地理因素,人民彪悍不屈服的民族性格,還有大國博弈以及技術條件不足以克服當地惡劣的地理環境。

看地圖就知道,阿富汗地處亞洲內陸,崎嶇難行的興都庫什山脈佔了大部分,對外相對隔絕,對內也是互相聯通不暢,這就決定阿富汗發展經濟十分困難,但是福禍相依,交通的艱難在戰亂時期就有了優勢,敵人即使強大,但是阿富汗反抗力量可以分散在山地之中,讓敵人中裝部隊難以發揮作用,不能造成毀滅性打擊,同時反抗軍時不時騷擾下美蘇這些佔領軍,所謂敵進我退,敵疲我打,長期以往,會對外來力量造成巨大消耗,同時反抗力量獲得人民同情與支持,堅持下去,就會動搖美蘇刺刀下的阿富汗政權的合法性,從而動搖外國統治的基礎。

當然,再易守難攻的地理如果人民都是綿羊也不行,阿富汗地區人民恰恰是素來彪悍,勇武好鬥不屈服,對外來入侵者絲毫不服軟,即使外敵強大,佔領了大城市,但是也不會舉起手投降,多是分散到敵軍難到的部落之中,時不時搞點小動作,疲敵擾敵。

除了內部因素,其實大國博弈也發揮了很重要作用。當年大英帝國搞不定阿富汗,很難說沙俄沒有暗中支持阿富汗本地力量,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嘛,既然英國是大家的敵人,一切都好說。這同樣適用於前蘇聯時代,前蘇聯陸空聯動,揮師南下佔領了阿富汗重要城市,但是如上文所說,難以到達崎嶇地帶,那裡有大量的不屈服於蘇聯的反抗力量。美國為了削弱蘇聯,明裡暗裡對這些部落軍和游擊隊進行了人員培訓、武器支持、金錢和物資輸送,雖然不能說起到決定性作用,但是絕對增強了抵抗軍的力量。

還有就是科技手段,山路崎嶇,英帝國和蘇聯強大力量束手無策,到了美軍時代,也是大概如此,不過稍好一些,衛星地位,無人機這些都對邊遠地區的反抗力量造成了很大殺傷。即便如此,這些手段還是不能完全消滅反抗者,依舊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有聲。目前的科技手段,只能說是比英蘇時代好了,但是依舊不能完全消滅。一旦佔領國國內情勢有變,反抗力量又會捲土重來,帝國墳場風采不減。


北玄武


類似的問題應該說是很多了,套路都差不多,基本上都是說一個公認的軍事強國,卻沒有在某一個小國或是弱國身上佔到便宜,反而讓別人看起來是失敗了!

其實類似的疑問主要還是沒有真的研究過軍事,對很多軍事上事情一知半解,而且對實際戰場這種事情缺乏最起碼的瞭解。

阿富汗位於帕米爾高原,山高而且多,非常的險峻,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從來沒有形成一個真正統一的政權,但是印度很長時間的統治者集團都是從阿富汗起家,往往是阿富汗某個山區的小酋長,因為機緣巧合進入印度地區並征服了軟弱的印度土著建立了統治,維持幾代後就被新的阿富汗山區來的酋長擊敗和征服!阿富汗的山民以強悍和桀驁不馴著稱,在內亞地區享有盛譽,因為阿富汗的地理問題,互相之間無法完全征服,直到大英帝國征服印度以後,阿富汗才出現了一個名義政府!但是阿富汗的部落勢力仍然非常強大,甚至可以說阿富汗的部落勢力才是阿富汗的真正統治者!

在阿富汗特殊的地理和政治條件下,外來的勢力可以很輕易的擊敗像浮冰一樣的所謂阿富汗政府,但是很難征服那些部落,而那些部落又仗著自己的地利不斷的跟外敵糾纏!像阿富汗這種地方,實際上現代化軍隊根本就找不到值得摧毀的目標,所以使用二戰時代那種戰術是不符合原則的,那麼可以選擇的就是治安戰模式,將大部隊拆散,打那種班級和排級的戰鬥,導致你擁有再強大的軍事機器都無用武之地!美國的軍隊管理水平和紀律是比較高的,當時的蘇聯軍隊雖然在西方有野蠻人的稱號,但是跟其他地區的軍隊比,紀律還是可以的,這裡面有個落差問題,歐洲或是西方的地板高度比其他地區的天花板還高!那麼蘇聯軍隊和美國軍隊都不可能採取這種非常野蠻的人口遷移和清洗方式,這個導致治安戰連綿不絕,你根本就不可能打完這場戰爭,而最後當戰爭成本超出你能夠容忍的極限的時候,撤軍就是必然的選擇!

這裡面不是說前蘇聯或是美國的軍隊不夠強大,導致他們打不贏這種戰爭,而是因為他們的軍隊過於強大,組織和訓練水平完全不能適應兩百年前的那種戰爭方式,而且也確實沒有必要採取那種戰爭方式來應付阿富汗的戰事!

德意志帝國元首麾下的普魯士百戰精兵都能被蘇聯和美國消滅,你就根本不可能認為美國打不贏任何的對稱或是正規戰爭。

在大平原上展開戰陣,美國軍隊可以輕易的碾碎任何國家的軍隊,而前蘇聯在入侵阿富汗的時候,蘇聯的紅軍也可以輕易碾碎除美國以外任何國家的軍事力量!不要抱有什麼幻想,以為美國人在阿富汗搞的灰頭土臉,就以為可以在正規戰爭中跟美國人對抗!


帝國曆史觀察者


阿斗解讀《帝國墳場or大國棋子》

下棋的人那會搭理旗子。聰明人,看明地緣政治學,博弈論就有答案。你聰明嗎?😄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定義,那就是,美蘇分別對阿富汗的戰爭,和以前那種滅國戰爭,是完全不同類型的戰爭。



根本原因:美蘇的對手不是阿富汗,而是他們自己。 如果美國蘇聯真想滅亡阿富汗,那麼阿富汗作為國家其實早就不存在啦。

我們都知道,進入現代之後,世界爭霸早就改變啦本來的遊戲規則,變成幾個大國互相爭霸,搶奪勢力範圍的競爭綜合國力的時代。

所有大國都需要均衡力量取捨自己核心利益。而不是和原來一樣,誰近,我實力強,我就要滅你。 遊戲規則的改變,註定不可能出現亡國滅種之戰。

當前世界更多是互相聯繫的有機整體,每個地區衝突都和多方勢力博弈密不可分。

例證如下

一,冷戰剛開始的超級大國之爭,實力而言,美勝蘇,即便如此,美也沒有在戰後因為領土尋求戰爭。相反,美還在朝打輸啦,朝戰。美為何會輸,為什麼不丟原子彈,那樣可以確保勝利啊。究其原因,不過是朝戰,有蘇的影子,而蘇,有大殺器。如果蘇不存在,或者不支持,結果不言而喻。

二,越戰也是如此,你覺得美盡全力,真的搞不定越?不可能搞不定,但是他也有顧慮,那就是,背後支持越的蘇中。因為這種顧慮,美不能放手一搏。

三,同樣道理,中東戰爭為何打那麼多次,彈丸小國以,不僅沒有滅亡,反而越發強大,就是因為,阿背後有蘇,以背後是美。

由上所述,我們可以看來,當今地球村,如越南,朝,阿富汗,日,烏克蘭,等等那麼多國家,他們存在的定義,是棋子,作為對手的只有世界大國。



所以,下棋的人考慮的並不是旗子,也不是關注他們,而是關注和自己對弈的棋手,吃掉棋子,於大局而言,意義不大。

同理我們就可以知道,阿富汗顯得特別牛逼,根本原因在於,大國從來就沒有想過吞併阿富汗。

他們只是在算計權衡,通過阿富汗戰爭,將他們的政治利益最大化,凸現戰略優勢,影響大國博弈的勝負。

其實阿富汗本身不是戰略目標。 這樣現象的產生是和歷史時代,人類文明的發展相輔相成的。

首先,1945年二戰以前的戰爭,為何慘烈的多,歸根結底,是地盤之爭,彼此爭奪的是生存和發展空間。但是在科技大發展之後的今天。人類生存早已經不是問題,發展才是,如何做能讓自己國家更好的發展才是真正核心需求。

其次,經歷過二戰後,人類的戰爭觀念發生巨大轉變,毀滅性的武器出現,讓所有國家都學會剋制自己的慾望。

因為以上二點,造成的結果就是,大國都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不需要親自下場,扶持代理人,才是最划算的選擇。

簡單說,自己只需要提供資源支持被攻擊國,就可以達到消耗對手的目的,還不會引發世界大戰,省時省力,何樂而不為?

縱觀現在世界環境,阿富汗也不過是全球地緣競爭的一個角落,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熱點地區,都有政治博弈在裡面。

敘利亞,烏克蘭,中東,伊拉克等等。都是代理人戰爭。

有鑑於此,我們分析問題。就不能拋棄全球地緣關係單獨思考一個阿富汗戰場。

全球的互通,地球村的建立,讓整個世界成為整體。這就是為什麼阿富汗那麼厲害誰也征服不了?

只是苦啦阿富汗人民。


阿斗不傻


這個問題的問法是不正確的!美國和蘇聯不是沒有打下阿富汗,而是都打下來了,不過是一直沒有肅清敵對武裝力量而已,而美國和蘇聯和美國的處境又有不同!




蘇聯入侵阿富汗時期正值蘇聯國力頂峰時期,也就是美蘇冷戰中蘇聯處於攻勢,而美國相對處於戰略收縮的那個階段,蘇聯通過空降兵和特種部隊的配合突襲,再配合機械化的快速推進,短期內就控制了阿富汗全境,雖然這樣的作戰性質是侵略性、而且最後也是灰溜溜的撤出了阿富汗,但單純的從軍事層面,毫無疑問蘇軍當時的確創造了很多著名的戰例,例如空降部隊對阿富汗首都機場的快速突襲等。



但冷戰對抗的格局就決定了蘇聯的敵人不是阿富汗一個,他所要對抗的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體系,以及阿富汗本來就所屬的伊斯蘭教國家世界,尤其是以沙特為首的石油輸出國歐佩克,所以阿富汗戰場上,蘇軍受到的抵抗和襲擊遠遠沒有停止,蘇聯及其扶持的親蘇政權控制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樞紐,但廣大的山區和地方部落地區卻是反政府反蘇聯世界的天下。



同時期美國對對抗蘇聯的各方力量都在進行資金支持和武器供應,例如在阿富汗造成蘇聯直升飛機大量損失的毒刺導彈,那就是美國人研製的單兵攜帶防空導彈,數量很多,以至於如今在阿富汗活躍的反美武裝還擊落過美國的直升飛機。

當然作為虛尼派的領袖,沙特出錢出人出力,著名的本拉登就是當時相應沙特聖戰的呼聲,前往阿富汗的,是美國和沙特一手扶植起來的反蘇鬥士,當然最後把美國也斗的夠嗆!



而美國入侵阿富汗,則正是因為當年自己和沙特培養起來的本拉登造成美國人員和財產損失,而此時的蘇聯已經不復存在,俄羅斯沒有足夠的國力和美國對抗,並且在哪個時候俄羅斯還希望和美國站到統一戰線,甚至還為美軍的行動提供了情報支持,而伊斯蘭世界中的主要國家,都在美國的盟友圈子裡,又或者在美國的嚴格經濟封鎖下,能支持塔利班的也許僅僅只有靠近巴基斯坦的部落酋長(本拉登最後的活動平臺就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邊境),所以美國面對的反抗就沒有蘇聯面對的激烈,損失也沒有那麼巨大。



而回到越戰時期,美國人在越南長期的消耗後撤軍就是背後有大國支持的結果!


嘟嘟超


阿富汗有帝國墳場之稱,不光是強盛一時的蘇聯和美國,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初,當時的日不落大英帝國先後三次攻打阿富汗,都以失敗告終。

為什麼打不下來?可以先看一下阿富汗自身的情況。

阿富汗處於亞洲內陸,坐落於亞洲的心臟位置,總面積大約65萬平方公里,人口三千多萬。境內多山,八成領土是高山和高原。由於乾旱少雨,有限的平地也大多是荒漠。整個國家自然條件非常惡劣,生產潛力非常低。由於地形阻隔,其封閉程度非常高。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阿富汗剛好處於東亞、中亞、西亞、南亞四大地緣板塊交匯中心,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1747年,當地的普什圖部落酋長建立杜蘭尼王朝,脫離了波斯統治,正式獨立,阿富汗國家正式形成。而在這之前,這片地方先後經歷了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貴霜王國、唐朝、阿拉伯帝國、花剌子模王朝、帖木兒帝國等統治。但是這片地方從未被那些大帝國真正吸收,它離每一個地緣板塊的核心區域都太遠。

惡劣的環境塑造了當地民族獨特的個性,佔阿富汗多數的普什圖人以尚武好戰而著稱。他們過著半遊牧半耕種的生活,但是通常很難吃飽,襲擊、搶劫和綁架成了家常便飯。他們以此為榮,襲擊越激烈,越能顯出男人的勇敢。他們雖然接受了伊斯蘭信仰,但僅僅是文化上的同化,在政治上他們保持著非常強的獨立性。

高山之中形成了許多部落,每個部落都有酋長。杜蘭尼雖然是國王,但也不過是最強大的部落而已,國王的命令也需要跟酋長們商量。

普什圖人至今還保留著很多部落習俗,最典型的就是血族復仇。血族復仇往往因女人、金錢和土地所引起。通常是殺死仇人就算復了仇。若是仇人自己死了,就要對他的兄弟進行報復,如果他的兄弟死了,就要對他的近親報復,沒有近親,就要對他的整個部落報復。但在收穫季節,或者在進行反對普什圖人的共同敵人的武裝鬥爭時,就要停止復仇。這種血族復仇的習俗,讓曾經的大英帝國吃盡了苦頭,英軍三戰皆敗。

蘇聯和美國擁有強大的武力,他們可以很輕易的佔領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攻滅阿富汗中央政府。但是阿富汗並非一個現代化的國家,中央政府本身的權威就很有限。入侵者很快就會面臨當地部落的反對。

複雜的地形為反抗武裝提供了生存空間,而大國之間的博弈,則會使得入侵者的處境更加艱難。

英國阿富汗戰爭,其背後實質是沙俄和英國的地緣衝突。英國入侵阿富汗,則沙俄必然會支持阿富汗。

而蘇聯入侵阿富汗,背後也有美蘇爭霸的地緣衝突,同時還有其他周邊國家遏制蘇聯擴張的動機。

至於美國發動的阿富汗戰爭,明面上打著反恐的旗號,其實質卻是為了維持石油美元的霸權。周邊的大國,如伊朗、俄羅斯等,並非瞎子,他們不可能眼睜睜看著美國獨霸阿富汗,控制這塊戰略要地。只是明面上不會做什麼,暗地裡的動作有誰知道呢。


迷蝶夢文史社


蘇聯和美國對於阿富汗,應該說是打得下卻拿不穩。

為什麼呢?我們就以美國為例一起來分析一下:

先說一下為什麼打的下。這也是有目共睹的。從2001年10月7日美英聯軍進入阿富汗境內並於北方聯盟接觸,到11月16號塔利班在北方的最後一個據點被端掉,共用了41天。僅僅41天,塔利班政權就被瓦解,美英聯軍控制了阿富汗全境。



當然,這靠的就是不對稱的軍事優勢。美軍精良的武器裝備和領先的作戰理念,對於塔利班這種野路子來說,絕對是壓倒性的優勢。有的人說阿富汗多山,使得美英聯軍的機械化部隊無法施展,武裝直升機也變成了活靶子,但是別忘了,人家有超級拉風的戰鬥機啊,在空地協同作戰的情況下,以阿富汗的軍事力量是根本抵擋不住的。

但是打下了為啥拿不穩呢?這就存在多方面原因了。

第一,塔利班分子無法根除。塔利班的政權在強大的美英聯軍面前不堪一擊,表面上好像塔利班被連窩端了。但是,他們化整為零,打起了遊擊,這是最要命的。就和我們當年打鬼子一樣,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而且大家都化妝成平民,動不動給你搞個路邊炸彈讓你爽一爽,結果就是美軍天天生活在擔驚受怕裡。

第二,歷史的複雜性讓傀儡政府無法立足。阿富汗歷史比較複雜,長期處於戰亂,地方部族眾多,基本上脫離了政府的管理,因此,政府只對部分地區能有實權,其他的根本沒屁用。美國費了好大勁打跑了舊政權扶起了傀儡,卻發展然並卵。沒有了能站穩腳跟得可能,加上美國又不可能敢做出亡國滅種這麼操蛋的勾當,所以,他也無計可施。



第三,陷入沒有盡頭的戰爭讓美國看不到希望。雖然美國打阿富汗美其名曰為了反恐(因為911事件),讓塔利班交出本拉登,但是實質上他是為了美國利益,以此為契機控制阿富汗這塊肥肉,從而控制石油,並讓美元主導世界經濟,以免歐元的地位威脅到美元。但是,塔利班的游擊戰爭與廣大人民的不滿,讓美國人心向背,陷入戰爭泥潭無法自拔,一方面戰爭的不對等性――美國先進的武器裝備每天都在花費大量的軍費,但狂轟濫炸之後缺換不回有價值的回報;另一方面,支出了鉅額的軍費,卻無法換得美元的流通,無法讓美國獲得經濟上的利益。



所以權衡之後,美國也拍拍腦袋,媽的不幹了,回家!好漢不吃眼前虧!


戰馬一號


這需要看從何種意義上解讀打下這個定義了。在蘇聯的阿富汗戰爭中,蘇聯基本已經達到了其作戰目標,首先是推翻了原阿富汗政權,建立了服從自己的傀儡政權。其次就是基本佔據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等區域,基本完成了佔領。

而美國也是如此,阿富汗戰爭中很快將塔利班武裝力量擊退,將其趕入了深山,取得了對阿富汗城市的控制,並建立了新的阿富汗政權。基本完成了對阿富汗的控制。

但是兩次阿富汗戰爭的共同點在於,美蘇兩國都陷入了治安戰的泥潭之中。阿富汗有很多高山,非常適合游擊隊等這樣的武裝力量神出鬼沒,非常難以清剿,因為很難找到與其正面作戰的機會。而這些武裝力量往往又和當地的村莊居民等有很大的關係,拿起槍就是武裝分子,扔下槍就是平民,並不是嚴格的正規作戰。

而如果想徹底消滅這些武裝力量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是耗費太大,完全不值得。美蘇的共同問題是兵力不足,只能派兵駐守城市、機場等這些重點區域,定期組織兵力進行清繳,但是這麼做只能達到治標不治本的效果,沒法根除這些武裝分子。

此外,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剷除滋生叛亂分子的土壤。阿富汗的很多人就是由於失業、沒有經濟來源等最終被吸引加入了武裝分子中,而在蘇聯的阿富汗戰爭中,美國更是資助了不少游擊隊等,為其提供軍餉、武器裝備等。此外,有些平民身邊時常有人在美軍展開的行動中遭到誤擊身亡,這又加劇了美軍和阿富汗平民的矛盾,更是培養的仇恨,於是這些人也就加入了塔利班等對抗美軍。


戰爭之王


從大英帝國日不落到美蘇都處於最強大的時候攻打阿富汗,結果都是鎩羽而歸,阿富汗被稱作大國的墳場。

並不是阿富汗多能打有多牛逼,而是阿富汗這個位置牛逼,世界一個最大的中心就在阿富汗,根據麥金德的理論“誰控制了世界的中心,誰就控制了世界”,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進軍阿富汗都不是為了阿富汗本身,而是要將自身影響力輻射到更遠的地方,所以當一個大國佔領了阿富汗,他們就必須繼續投入大量的資金和兵力,這並不是打不過阿富汗,而是為了防備同樣對垂涎阿富汗這個位置的其他大國。



蘇聯佔領了阿富汗,然後美國躲在暗處不斷搞鬼,不然塔利班、本拉登這些是怎麼出現的?

美國打朝、打越南時蘇聯也不是給大量的武器裝備。受苦受難的確是當地民眾!阿富汗人民到底招誰惹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