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項羽得了天下,中國會怎麼樣?

大家好1212121212


楚漢戰爭打了四年,最後劉邦贏了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但從古至今,許多人為項羽扼腕嘆息,覺得項羽才是真英雄(如司馬遷)。李清照也留下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名句。如果歷史如大家所願,讓項羽這個英雄贏了,歷史又會怎麼發展呢?

項羽和劉邦代表兩個完全不同的階層:項羽背後是幾百年以來春秋戰國的貴族階層,劉邦背後則是普通人,平民階層。如果項羽擺平劉邦笑到最後,那麼很有可能他會延續春秋戰國的分封制度。

從項羽分封天下的事情來看,他不是一個天下大一統的支持者。也許是因為從小受到叔叔項梁的影響,項羽對稱帝並不太感興趣,給自己定位是“西楚霸王”,說明他對春秋五霸很感興趣,更願意做一個亂世霸主,舊有秩序的維護者,而不是做一個新時代的引領者。

劉邦則剛好相反,他出身平民,身上沒有過多的條條框框,更容易走出一條新路來。

司馬遷的《史記》是一部不朽之作,其中提到劉邦和項羽面對秦始皇出巡,兩人的反應截然不同。項羽說了一句“彼可取代之”,這說明項羽在乎的是怎麼取代秦始皇這個“過程”。劉邦說的是“大丈夫黨如是”,說明劉邦更注重“結果”——大丈夫就該這樣,而不是過程。說白了,這兩句話暴露了項羽和劉邦兩個人的內心,劉邦更想做秦始皇這樣的天下第一人。

說了這些背景,再回答題主提出的問題就容易了——如果項羽贏了會怎樣?

項羽善於打仗,卻非治理國家的能手,他若贏了劉邦,天下可能又回到春秋戰國時代,各個諸侯王並存,項羽自己則是那個最強大的霸主。楚霸王活著,大家屈服於他的武力和霸氣,天下還能維持一段時間的和平。但如果項羽死了,他的子孫很可能鎮不住局面,天下又會回到紛亂戰爭的局面,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咱們可以同情項羽,但還是不要期待他獲勝。畢竟有句話說得好——“寧做太平犬,不做離亂人。”

1.司馬遷:《史記》

2.李約:《項羽大傳》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雖然歷史沒有假設,但是您提出的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都想問,因為項羽太出名了,並且有著太多的人替他惋惜,我就我所知道的歷史作如下解答:

首先必須指出,這個問題其實不是假設的問題,因為項羽這個人曾經得到過天下,而不是如果項羽得了天下,鉅鹿之戰後,項羽一戰成名,秦軍主力投降後被消滅(歷史記載是40萬秦軍被項羽坑殺),而這個時候劉邦來到了咸陽,按照原先諸侯的約定,劉邦是可以稱王的,但是面對項羽強大的軍事壓力,劉邦在項羽來到咸陽後把到手的一切都讓給了項羽,所以這個時候秦帝國的繼承者就是項羽,這時期的他是已經得到了天下的,可以說上天給了他機會,也給了他掌控天下該有的諸多條件,比如強大的軍隊,秦帝國遺留下來的臣工班子,皇帝的玉璽,而各地的諸侯也都表示歸順,完全可以說這個時候的項羽是很實際很全面地得到了了天下的。

那麼為什麼項羽又失去了這一切,最後落了個烏江自刎的下場呢?首先還得說他的個人素質不行,天下初創,當然會有很多問題都需要解決,但是他的解決方法卻幾乎條條不對路,比如他的名號叫西楚霸王,顯然就沒有聖王的風範;再就是他扔掉了秦朝的郡縣制,而又採取了造成春秋戰國割據局面出現的諸侯分封制,使得各地的諸侯勢力再次興起,憑空給自己又創造了很多敵對力量;而在戰略佈局上,他又放棄關中和咸陽而遷都彭城,致使當時物產豐饒的關中大地再也不屬於他,因為他曾經坑殺秦兵四十萬,致使關中人民人人恨他,他又不知道施恩於關中,所以他的離開使他痛失三秦之地,但是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強盛的漢唐兩朝,都是把首都設在了關中地區的,三秦之地一直是王業的基礎,而他卻貪戀家鄉迴歸了彭城,結果在他討伐齊國的時候,劉邦揮軍輕易的佔領了彭城,雖然他迅速的回師救援,並且打跑了劉邦,但是卻由於各地不斷的叛亂,使得他疲於應付,致使劉邦坐大,他的地盤越打越小,最後被消滅,這就是項羽實際得到天下後的情況,並不是如果。



既然是假設,那麼我們再給他一次機會,讓他坐鎮咸陽稱王天下,但是那又如何呢?從他所有的所作所為上來看,他並不具有興盛國家造福百姓的素質和能力,他會的本事只是領兵打仗,攻下城池之後屠城,打敗對手之後坑殺,可以說它代表了一種破壞的力量,而不具備建設的品質,在個人能力方面他缺乏長遠的眼光,做事情寡謀卻又獨斷,用人方面能氣走第一謀士范增,這樣的人掌管國家,除了會毀掉現有的一切,幾乎沒有其他可能性。所以,無論是真實的歷史還是假設,他得到天下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那時候的中國必然被他折騰的反不如初,進而出現一位像劉邦這樣的人來重建國家。


科普大世界


公元前206年,項羽採納范增之計策,命項莊於宴會之上刺殺劉邦,當夜。觥籌交錯之時項莊刺劉邦,項伯出手阻止。之後,樊噲在宴會上慷慨陳詞,列席之人均深感傾佩。項羽大笑一聲,操起寶劍殺劉邦,範噲於席上。項伯吃裡扒外車裂!

殺死劉邦之後,項王當即點起40萬楚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逼函谷關,劉邦軍叛徒曹無傷率健卒500偷開城門,導致函谷關失守。蕭何等劉邦舊臣以關中之戶籍迎項羽於灞上。項羽問:劉季妻子安在?蕭何答:已關押,然項將軍與吾等故主有兄弟之約,其妻子請適之,以全項將軍之名,項王答,善。

後項王入咸陽,殺秦朝之宗室,焚宮室。分封諸侯。劉邦故舊一律納用。自立為

西楚霸王,封曹無傷為漢王,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魏王豹為西魏王,申陽為河南王,司馬卬殷王,趙王歇為代王,張耳為常山王,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燕王韓廣為遼東王,臧荼為燕王,齊王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等十八個諸侯王。

楚霸王建立楚國之後,自覺天下無事,每日荒淫,沉溺於婦人酒色之中。范增屢諫不得納,黯然病逝。

楚霸王五年,戰匈奴雁門關,大破之。

楚霸王九年,項羽因酒色過度,臥病不起,懸即崩踤。子項圭即位。時天下察覺項王已死,紛紛蠢蠢欲動,開始互相攻伐。

劉邦舊部看到機會,紛紛鼓掌串聯,蕭何,陳平,曹參,周勃,灌嬰等數十人離開彭城,掛印而去,前往沛縣迎立劉盈。時西楚淮陰縣尉韓信察覺蕭何等人反意,率800人擊之,盡殺於河上。並上表楚王揭發。

楚王大喜,以韓信為將軍,帶兵前往沛縣殺劉盈全家。劉盈等懸被擒,解往彭城。

韓信以功升爵列侯,左領軍大將軍。此後數年,齊地三田領軍來犯,楚軍因多年無事,均備廢弛,屢戰屢敗,韓信自告奮勇,率軍迎擊,大破之,並揮軍直入齊地,三田崩解,齊地平定,之後又藉口魏豹掠楚地之民,罐陶渡河攻入大梁。

楚王深感韓信已經不受控制,命大將軍龍且率大軍前往解除韓信兵權,不料韓信半路涉伏,再加龍且年老昏聵,結果全軍覆沒,至此以後,韓信乃自立為夏王。之後韓信經三年苦戰平定韓廣,趙歇,三秦。統一淮河以北。

前190年,夏王韓信以50萬大軍南征,項圭率軍迎戰韓信於垓下。韓信以十面埋伏之計大破楚君。楚王以下戰死30萬人。

前189年,韓信建元初始,建立大夏王朝,後人亦自稱華夏。


種花家的兔子


天下用不了多久又會陷入混戰

項羽只適合戎馬征戰,不適合安邦治國。




1.極其好戰,個人戰鬥力極強。“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項羽本紀)他的歷史地位幾乎是幾場大戰奠定的。而且他本人對自己的軍事能力也非常自信。如果以後國家一旦有矛盾,項羽首選的解決方式一定是戰爭。而且我們都知道項羽大楚採用的不是郡縣制而是分封制。十幾國家並立肯定會有矛盾。就算沒有矛盾,那麼還有北方的匈奴擾邊,憑項羽的性格(狂放,自負)肯定糾集大軍北上與匈奴大戰。




2.太過暴虐自傲,自視功高蓋天,自封霸王。無法沉下心來體恤百姓,安理政務。秦亡後,人民剛從水深火熱的戰亂中掙脫,所期望的乃是出現一位仁君並得其安撫(如劉邦約法三章)。但項羽應該不是。所以他會繼續採用秦國嚴刑峻法,那樣下去民怨積深,又會發動起義。



3.太過率直,缺乏政治思維。如果從做人角度來看項羽愛憎分明是不錯的。但他是一個勢力的首腦人物。剛愎自用聽不進下屬意見(連范增他都不聽),不擅用人(錯過了韓信)。 他要安邦治國,駕馭群臣。靠著勇武可以震懾群臣一時,但是一旦他鬆懈,就有可能發生叛亂政變。(之前已經有英布等人叛變)。


裡論古今


如果項羽得了天下,中國會退回到東周時代,至少也是群雄割據的時代。

討論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看什麼是當時時代的主流,毫無疑問,大一統、郡縣制、官僚制是時代的主流,而項羽搞的那一套西楚霸王列國盟主體系、封國體系、貴族制度顯然不合時代的發展潮流,是歷史的退步。

劉邦的謀士分析項羽分析的很好,就是婦人之仁,也就是說該以霸道的時不以霸道,該以王道的時候不以王道,就跟宋莊公一樣,不擒二毛。看起來彬彬有禮,實際上是食古不化。雖然遵循古禮,有英雄和貴族風範,而且項羽也不見得比秦始皇、劉邦更加仁德。在關中的時候,他不就是坑殺了20萬降卒嗎?還有阿旁宮,項羽燒了三個月,不管是為誰所建,這些都是人民的新雪,民族文化的瑰寶啊!項羽在關中地區掃殺劫掠,導致其在秦故地不能立足,只能東歸,白白浪費了繼秦帝業的打好機會。

反觀劉邦,妥善的處理其東方政策,據秦之地,用秦之人,因秦之政,反而能夠不斷髮展壯大,得到東方六國和故秦的支持,有了一個穩固的後方,能夠屢敗屢戰,最終攻滅項羽。而且劉邦在東方政策處理上也和項羽不同,雖然以郡縣制大一統為主,但考慮東方實際分封諸侯國。同時在徐州集團的基礎上,能夠任人唯賢,像蕭何、韓信、張良都能為其所用。項羽則不同,有一范增不能用,還不是自取滅亡嗎?根據其所作所為,可以預見,其得了天下之後,境況並不見得比嬴秦好到哪裡去。


青年史學家



項羽是個可悲的歷史英雄,本來確實是,問天下誰為英雄,非此君莫屬。項羽得天下,本是情理之中,皆因豪爽少心計,面對劉邦這樣的市井對手,一個出身貴族,光明正大。一個陰險自私,人品低劣。項羽最後還是入人圈套,一步步走向失敗。

項羽若得天下,中國古代史,應該比文景之治更光鮮。項羽是個心胸開闊的英雄,得天下,以項羽的為人,可以共患難,也可共天下,不會誅殺功臣。項羽雖然沒能慧眼識英雄,錯過韓信,可劉邦也不是幾乎錯過?多虧蕭何月下追韓信。一個英雄,需要許多智者相助。項羽為帝,遠勝劉邦。沒有害人心,這也許是項羽與劉邦的最大區別,不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得天下後的治理中,項羽不會和劉邦的執政理念相同,大臣也能全心全意,不會膽戰心驚,人人自危。這會對國家的發展起到推動。讓人民安居樂業。

項羽得天下,不會有外戚專權,政權混亂。項羽失天下,是先敗。劉邦得天下,先勝後敗。劉氏天下,幾乎易呂。呂后與劉邦,同道中人也,一丘之貉。而項羽心愛之人虞姬,美貌忠情,善良溫柔。呂后所為,應該是虞姬所不為的。虞姬對項羽是真情,在她的身上所表現的是愛情高於一切,愛是無價的。項羽和虞姬,真正是一對風雨同舟的愛人。有虞姬這樣一個後宮,項羽會施善政,愛臣民。不會出現呂后血腥的殺戮。

項羽若為帝,應該是安定繁榮的,不會經歷漢初百廢待興時的殘暴權力之爭。儘管呂后也作出點貢獻,畢竟對漢朝的發展是弊大於利。是一個影響漢朝社會發展的罪魁禍首。項羽如能成功,後宮祥和,臣為社稷竭盡所能,民為江山歡呼雀躍。一派歌舞昇平。項羽的天下,可以改變古代歷史的進程,以項羽的英雄氣概,在國力恢復之後,華夏疆土之遼闊,一定是亙古未有的,非秦始皇可比。項羽的天下,一定是個博大富強的國家,歷史上也不會出現漢朝之後漫長的分裂割據。

項羽的失敗,是中國古代歷史的一個損失,華夏千百年的古代史,起起落落,燦爛的文明黯然失色。如果項羽得天下,古代歷史應該是個不一樣的篇章。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悲歌,虞姬善良美麗的青春,一幅悽美的圖畫,被他們用鮮血染成永遠,在歷史中讓人懷念。


白這個顏色


回答這個問題要依據史料,分析項羽其人,他與劉邦有何不同?才能可以假設項羽取得天下後會怎樣的結果。

項羽字籍,他的祖上都是當時楚國高級將領,名門之後,是楚國大將項燕(被王翦打敗後自殺)之孫,楚亡後,跟隨叔叔項梁漂泊吳地,自幼勇武過人,不喜讀書練劍,常被其叔責罵,後來學習兵法也是不高不低。雖然這樣但古人對他有“羽之神勇,天下無二”的評價。秦始皇巡遊路過會稽時項羽有過這樣的感嘆:彼可取而代也。在項梁起兵西進時被章邯軍打敗身亡,項羽接收了叔叔的部下軍馬,也就是江東八千子弟兵,此時趙國的張耳和趙王歇被秦兵圍困鉅鹿,救援的各路人馬被秦軍的氣勢所威懾,都觀望不前。項羽採用破釜成舟之計,將士個個勇猛向前擊敗了秦軍。同時也震懾了各路諸侯軍隊,至此項羽的威望達到了最高,被楚懷王封為上將軍。當章邯軍表示願意投降後,項羽又二三次的擊垮了秦軍,在自己糧草不足時才勉強同意了章邯的要求。還有在與劉邦最後決戰時居然提出要單打獨鬥。其實在許多方面都可看出項羽的勇只是匹夫之勇。鴻門宴上不聽范增幾次暗示而放過劉邦,在綁架劉邦父親妻兒後又放掉,這些說明項羽的婦人之仁,對敵不夠狠辣。火燒咸陽和坑殺了投降後的秦軍二十萬人這些事上這又說明他對待家國仇人的痛恨。軍隊中和虞姬蕩氣迴腸的愛情說明了他的柔情還有心靈間不時的脆弱。自封霸王並重新封分諸侯後,又出現了叛亂,他又忙著四處征伐滅火。這說明他唯吾獨尊,天下人就該聽從號令各自為政,那個不聽就討伐他。項羽真的很忙,忙的根本沒有想到劉邦的快速崛起,並在范增一再提醒下也沒有空好好研究一下他真正的對手,這說明他自高自大,目空一切。這樣的項羽真正在乎的只有他自己,其次才是家人,他的那些朋友部下都沒得到過哪怕一絲獎勵,這又說明他存在精神上的孤僻和吝嗇。



劉邦字季,胸懷大志,樂於助人,仁慈謙卑。在看到秦始皇巡遊,那種氣勢時他也說過一句話: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在進入咸陽,面對華麗輝煌的宮殿,施黛成群的宮女,眼花繚亂的寶器,能聽進良言,忍住誘惑,這需要多大的意志力!提供這種意志力的源泉就是他遠大的志向。而且與秦國民眾約法三章,軍隊秋毫無犯。當他初見驪食其時態度傲慢,驪食其就說你是為推翻秦政而打仗呢還是相當秦皇那樣而打仗,聽完後劉邦趕緊穿戴整齊,以禮相待!在被項羽的箭射中腳後為不影響軍隊士氣,強行堅持到底,可看出他的大局意識和與敵氣勢上的較量而不落下風!這些都是作為一代帝王所具備的,也是劉邦人格魅力的最好體現。



所以歷史註定劉邦必一統天下!

那麼如果歷史逆轉變成項羽取得天下,那麼他取天下的過程會充滿怨氣血腥。征服了人們的行為征服不了人們的心理。強行把自己的意識灌輸於百姓心裡,而不在乎大眾思想的帝王是做不長久的,變成秦始皇第二也說不定!

所以歷史不會重來,大亂後必是大治!


歷史沉澱中的新奇


項羽與劉邦分別代表著那個時代的兩個階級,項羽來自戰國貴族家庭,而劉邦出生平民家庭。劉邦的勝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平民的勝利,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變革。從此天下再也不是貴族的天下,平民也能當皇帝,為後世歷代農民起義找到了法理依據,中國社會發展軌跡開始趨向於平民化社會。

如果項羽取得了最後勝利,按照他的脾氣首先第一點,把反對自己的諸侯全部殺光。這點我們可以從他當上西楚霸王之後的分封看出端倪。

秦朝滅亡後,作為舊貴族的代表,項羽自然想學周朝,把天下重新分封給有功之臣。但這個“有功”怎麼定義成了大問題。比如張耳和陳餘兩人都在趙地作戰,功勞不分上下,可項羽把跟自己關係好的張耳封為王,關係不好陳餘為侯,從此兩人從兄弟變成了仇人;還有山東的齊國,田榮也出了很大的力,就因為和項羽有矛盾封不了王,田榮立刻起兵造反。所以項羽評判一個人的標準只有一條:是否和自己關係好,關係好給個大禮包,關係不好,可能啥都沒有。這是政治家該乾的事情嗎?這明明是江湖老大。

如果楚漢戰爭項羽贏了,他對這些造反的諸侯還會手下留情嗎?肯定按照江湖規矩統統殺了了事。

第二點,重新分封天下。項羽是很高傲的一個人,他平時對士兵好,不是因為與大家同甘共苦,而是貴族精神要求他這麼做,需要表現出禮賢下士。出身楚國貴族的項羽,身上充滿貴族的自豪感,比如打戰時他喜歡衝鋒陷陣,炫耀武力,證明自己天生比普通人強。既然是傳統貴族,就要恢復傳統,什麼秦朝的郡縣制,都是“反動”的,統統要不得,必須恢復分封,讓自己的親戚、功臣和諸侯按照關係遠近獲得不同的土地。統一的中國再次陷入分裂,一段時間後,又打得不可開膠。

第三點,恢復貴族精神。戰國時,所有國家實行世卿世祿制,將軍的兒子永遠是將軍,大夫的兒子永遠是大夫,農民的兒子永遠是農民。階級之間有著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就像今天印度的種姓制度。秦國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就是它在某些點上打破了世卿世祿,貴族想要獲得土地和封賞必須在戰場上建功立業,貴族的起點可以高點,但還是要奮鬥,而最大的影響還是農民,參軍時一無所有,通過在疆場上奮勇殺敵,也可以取得相應的社會地位。秦國打開了一條平民向上晉升的通道,這點非常了不起。

所以陳勝才敢在大澤鄉高聲吶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如果項羽得了天下,這位滿腦子“英雄主義”“分疆稱王”的貴族子弟,應該會強化貴族制度,恢復貴族精神,把平民排斥在統治階級之外。

第四點,儒學無法成為統治思想。儒學作為中國兩千年來的統治思想,合法地位是在漢代取得的。漢武帝為什麼要選擇儒學?因為要實行天下一統的政治理念。經過董仲舒等人改造的儒家,在國家上主張統一,在政治上主張專制,在階級上主張秩序,完全滿足漢朝天下大一統的理念,把分封制度掃進了歷史的垃圾桶,以後無論中國如何動亂,結局都是重歸一統,這就是儒家的功勞。

而如果項羽取得天下,實行分封制,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怎麼可能都信仰一種思想?戰國時有諸子百家,各自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遊走於諸侯之間。尤其是縱橫家,他們唯恐天下不亂,一旦天下安定了,他們就失業了。儒學就失去了成為統治思想的可能性。

歷史風雲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643000dde7c0e0b9373\

看鑑


項羽得過了天下,在攻進咸陽後,殺死秦帝子嬰,自立西楚霸王!後世都以為哇,好霸氣的名號!

可結果為什麼只敢叫做西楚霸王,只有楚國的西邊的地區,那時秦亡後,六國剩餘諸侯紛紛乘機而起,他們回到故地,繼續秦朝之前的貴族統治!天下重歸大一統之前的各自為政狀態!



要知道秦始皇及秦國曆代國君費了多大力氣?才讓天下一統!項羽可倒好,自己只要當個西楚霸王就好,原來的大家都各回各家!要知道秦朝最大的貢獻就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設立郡縣,統一文字與度量衡!維護了華夏子孫各支系的團結!


如果項羽得了天下,很可能把秦始皇的大統一貢獻給弄沒了,那是歷史的倒退!而劉邦建立漢朝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繼承秦制,維護了大統一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