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流的前世今生:20年前守著韓劇哭 如今看著韓國綜藝笑

韓流”一詞最早由中國媒體提出,後被韓國媒體及學術界廣泛使用,用以指代本國文化產業的輸出。韓流現象在亞洲許多國家普遍存在,在亞洲以外的地區亦逐漸發展。

上世紀九十年代,韓流進入中國。1993年韓國電視劇《嫉妒》在中央電視臺播出,這是韓劇第一次登陸內地熒屏;1997年電視劇《愛情是什麼》在央視的熱播帶動了韓國娛樂文化湧入中國並以此為契機逐漸形成韓流;新世紀後隨著《藍色生死戀》《大長今》等經典劇集更是將韓流推向最高峰。

韓流1.0時代:看韓劇聽韓曲 哈韓多是非主流

時間跨度:1993年-2004年

1993年,崔真實主演的韓國電視劇《嫉妒》首次登陸內地熒屏,拉開了韓流席捲內地娛樂圈20年的序幕。想來你的記憶中未必有它的身影,因為初來乍道,該劇並未大紅。但是,你一定記得4年後《愛情是什麼》、《星夢奇緣》、《天橋風雲》等一大撥陸續被引進的韓劇。

韓流的前世今生:20年前守著韓劇哭 如今看著韓國綜藝笑

韓劇帶來各種“哥” 他們也曾是“殺馬特”

小民哥,你的頭簾該剪剪啦!試聽《永遠》小民哥,你的頭簾該剪剪啦!試聽《永遠》

“那時候我是冒著‘生命危險’,熬到家人都睡著了,偷偷摸摸打開電視,把音量調到最低才能看。”網友“雪碧瓶子”回憶起當年看《星夢奇緣》時的情景,還記憶猶新。在《嫉妒》之後,內地電視臺相繼引進了《愛情是什麼》等韓劇,不過要等到1997年的《星夢奇緣》,韓娛才真正成為一股潮流,引起了關注。

《星夢奇緣》由崔真實搭檔安在旭,高富帥男主加上灰姑娘美麗女主,標準的狗血劇情在當時擄獲了一眾女觀眾的芳心,“小民哥熱”也從韓國一路蔓延到中國。安在旭在劇中的髮型在今天看起來就是標準的“洗剪吹殺馬特”,但是當時卻迅速席捲了整個中國,成為追逐潮流的年輕人們最熱愛的髮型,安在旭也成為第一個敲開中國市場大門的韓流明星。網友“雪碧瓶子”說:“這是我愛上‘少爺’的源頭,從那時起腦子裡就是各種‘偶巴’,小民哥、小政哥、遠均哥。”

“白血病”流行了 女孩開始打男友了

這一幕,讓一種病流行,讓你哭溼了眼睛。這一幕,讓一種病流行,讓你哭溼了眼睛。

如果說《星夢奇緣》是韓流的先鋒,《泡沫愛情》、《冬季戀歌》則是韓流被引爆後乘勝追擊的典範。在《泡沫愛情》中,安在旭與金喜善這對金童玉女成為了當時韓劇中最經典的熒幕情侶,不僅賺足正處於青春萌動期觀眾的熱淚,更是讓“白血病”這一悲劇要素成為韓國編劇屢試不爽的萬金油。例如後來風靡內地的那部《藍色生死戀》,宋承憲跟宋慧喬迴天無力的愛情不知哭腫了多少少男少女的眼睛。

在韓劇異軍突起的同時,韓國電影《我的野蠻女友》在2001年被引入中國,颳起“野蠻女友風潮”,導致當時女孩都以打男友為榮,全智賢更是成為全民心中的女神。影片中,當車太賢向另一個男人交代全智賢的種種生活細節時,他瞬間變身“最佳男友”代言人。至於“如果她打你,一定要裝得很痛,如果真的很痛,那要裝得沒事。”這類臺詞幾乎也成了當時各類情書的常用金句。

韓國音樂也來了 H.O.T引萬人韓文大合唱

韓流的前世今生:20年前守著韓劇哭 如今看著韓國綜藝笑

伴隨著韓劇,韓國的流行音樂也在同一時期進入了中國。《星夢奇緣》的熱播,使得安在旭演唱的片尾曲《永遠》大受歡迎。最火的時候,他能在瀋陽、北京、深圳等地連開演唱會,由於粉絲太多,出動了大批警力,即便是這樣,安在旭演唱會還曾出現過多次被強行中斷的情況。

可以說H.O.T至今都是韓粉心中的頂級天團可以說H.O.T至今都是韓粉心中的頂級天團

但是,要說韓國音樂真正席捲了中國的標誌事件,就不得不提H.O.T這個韓國團體。2000年2月2日,北京各大報紙的文藝娛樂版頭條,幾乎都是前一晚H.O.T在北京工人體育場舉辦的演唱會,有媒體甚至用了《H.O.T燃燒工體》這樣的大標題。這是H.O.T在內地舉辦的第一場演唱會,在這之前內地的媒體和演出商都還在質疑,就這麼幾個韓國小孩,敢在能容納上萬人的工體開演唱會,票能賣出去麼?事實證明,H.O.T早已經“悄悄”地累積了大量粉絲,據粉絲回憶:“當時知道H.O.T要開演唱會,我們是自發地在學校裡貼廣告,幫忙賣票。”

2月1日演唱會舉辦當晚,被請去觀摩的內地媒體被現場的盛況“驚呆了”,幾萬人的尖叫,幾萬人用韓文大合唱,這都是以前絕少見到的。“港臺歌手(演唱會)也有叫的,但都是唱一會兒叫一會兒,這一場是從頭叫到尾”,京城不少資深娛記還記得當年的“盛況”。更有意思的,工體在H.O.T舉辦演唱會之前,不能算是個開演唱會的好場地,幾乎是辦一場賠一場;而在H.O.T之後,工體慢慢成了檢驗歌手人氣的標杆,能在工體辦一場演唱會,成為歌手實力的最好體現。

追星全靠手寫信 鬆垮衣服大頭鞋

粉絲小A當年蒐集的H.O.T照片。粉絲小A當年蒐集的H.O.T照片。

資深韓娛專家、韓國KBS國際部節目主持人馬雪曾經在2001年主持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一檔名為《聆聽韓國》的節目,雖然現在廣播早已不是主流媒體,但在當時可是觀眾瞭解韓國娛樂的唯一窗口。“絕大多數的歌迷都是通過廣播以及書信形式來獲取韓國娛樂資訊。”馬雪對騰訊娛樂記者說,“一天收幾百封手寫信都是稀鬆平常的事情。還有很多遠地兒的粉絲千里迢迢打飛的來看H.O.T演唱會。”

而據資深韓娛粉絲小A介紹,“當時北京西單華威6層的韓國城是個朝聖聖地,小夥伴們不吃東西也要攢錢去逛街。那會兒那的衣服特別貴,但即使買不起也一定要去溜一圈,看看老闆進了什麼新款式,然後讓家裡買布料找裁縫做。學校裡發校服,以前大家都愛選合身的,韓流開始之後,都選大幾號的,鬆鬆垮垮的,留洗剪吹的髮型,踏著大好幾碼的帆布大頭鞋。當時覺得那麼打扮酷呆了。”不止是服裝,只要跟韓流相關的小飾品都特別好賣,比如印有H.O.T照片的胸牌。“10塊錢一個,當時的零花錢1天才1塊。”實在沒錢消費怎麼辦?就挖心掏肺用誠意湊。小B就跟記者透露當時非常流行折千紙鶴,“我記得我用特別小的紙折了大概1000只千紙鶴,每一張紙打開都用韓文寫著‘H.O.T我愛你’。”

靠影視劇和流行樂打開娛樂匱乏的中國市場

談及這個階段,韓娛能在中國形成潮流的原因,某韓娛資深編輯分析道:“中韓兩國1992年才正式建交,中國觀眾對於韓國這個經濟發展迅速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鄰國並不熟悉,韓國電視劇中展現的生活方式,很容易就引起中國觀眾的好奇和關注。像《星夢奇緣》這樣標準的偶像劇,也是之前在內地熒屏上很少見到的,而H.O.T這種勁歌熱舞的唱跳團體,也是內地歌壇所缺乏的,在娛樂產品和娛樂明星匱乏的年代,韓流明星能走紅中國也是情理之中。”韓流1.0時代,可以說是韓娛在中國迅速普及和推廣的階段,為即將到來的韓流大爆發做了一個基礎紮實的鋪墊。

韓流2.0時代:韓星主動來中國 收入翻了20倍

時間跨度:2004年-2008年

2004年之前,雖然韓國明星在中國積累了不少粉絲,但是中國市場對他們來說並不是最主要的。2004年之後,韓國明星則開始成規模、有計劃地進入中國市場掘金。其中,有張娜拉這種以中國為家的,也有Rain這樣定期過來辦演唱會、歌迷會的。

唱3首歌,張娜拉就賺了20萬

張娜拉曾說沒錢了就去中國,陷“圈錢門”張娜拉曾說沒錢了就去中國,陷“圈錢門”

雖然此前安在旭和H.O.T都曾來中國短暫撈金,但真正將工作重心轉移到中國市場的典型代表則是張娜拉。在《明朗少女成功記》中,張娜拉以鄉下女孩造型成功演繹了一部愛情輕喜劇,並藉此上演了真實版“烏鴉變鳳凰”的故事。當時的張娜拉在韓國本土市場的影響力不及宋慧喬等人,只是二線女星,但張娜拉和她的團隊選擇了進軍內地市場。2005年,張娜拉和劉亦菲、徐靜蕾等合拍了電視劇《豆蔻年華》,正式拉開了自己闖蕩內地影視圈的序幕,在這之後的8年中,她總共參與了13部影視劇,只有3部是在韓國拍完的。

韓流的前世今生:20年前守著韓劇哭 如今看著韓國綜藝笑

據知情人透露,在韓星中,張娜拉的市場還算不錯,“她當時平均每場的商演費用在20萬元左右,唱3首歌。因為來中國比較早,她也有廣告,並上了不少電視節目,中國觀眾還比較認同她。”而在當時,韓國電視劇演員的平均月薪約合人民幣9800元,大部分普通演員要靠不足人民幣7000元的薪水維持生計。馬雪在談起這一階段,韓星扎堆來中國市場撈金的現象時表示,“張娜拉在沒人來中國的時候主動來了,在蛋糕分配中也就佔領了優勢地位。”

《浪漫滿屋》捧紅Rain 韓星成明星標杆

韓流的前世今生:20年前守著韓劇哭 如今看著韓國綜藝笑

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無人不識Rain。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無人不識Rain。

憑藉韓劇《浪漫滿屋》熱播,小眼睛的Rain紅遍全亞洲。紅到什麼程度呢?可以說“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幾乎所有的韓國人都知道Rain”,甚至還入選了《時代》雜誌“世界最有影響力的100人”。正當紅的Rain特意簽了中國代理公司,有意進軍中國市場,國內演出商也看好Rain的市場號召力,敢於砸錢,接盤他的內地演唱會。

“當時Rain的演唱會能坐滿3萬人,現在很多明星演唱會連3000人都坐不到。因為韓星普遍有感染力,他們來中國可以把不是自己粉絲的那部分潛在受眾變為自己的粉絲,這也從側面體現了當時追星的盲目性。”馬雪覺得,在那幾年,韓國明星的包裝製作都比內地要高出不少檔次,使得韓星成為了優秀明星代表,很多粉絲都是在周邊小部分粉絲的帶動下被同化的。

高速發展背後:每個環節都細緻到苛刻

這個時期,可以說是韓國娛樂在中國急劇膨脹的高速發展期,馬雪認為細節和專業是決定韓流能席捲中國的重要原因。“韓國產品包裝之所以成功的背後是專業,每個工種都細緻到苛刻,所有事情都以職業化態度來面對。都說,韓國的群眾演員是演員,但中國的群眾演員只是群眾而已。”

而除了本身質量精良外,媒體的開放性與日俱增,也是韓流得以在內地進一步擴大的重要原因:“2005年左右,內地放開了對電視臺的限制,就是說電視臺也可以做韓流的娛樂節目了。”東方神起、寶兒等韓國偶像團體和新人,也幾乎和韓國國內同時間介紹到內地,各類論壇也開始火爆,粉絲們紛紛替韓流明星建立個人中文網站。而在線下,以《COOL輕音樂》(現改名為《COOL當代歌壇》)為代表的韓流雜誌都用韓國明星的海報來吸引粉絲,賣到脫銷

韓流3.0時代:中國產韓國造到韓國產中國造

時間跨度:2008年-至今

經過了10多年的發展,中國市場對於韓國娛樂業來說,已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陣地了,隨著粉絲口味的變化,韓國娛樂業也開始深謀遠慮地培養起中國“生產”,韓國“包裝”的韓流明星,韓庚可謂是其中的前輩。同時,越來越多的韓國綜藝節目開始被引進內地,中韓兩國娛樂產業進入了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融合時代。

韓庚來了,鹿晗、宋茜等一大波中籍韓星也來了

2008年,主打華語市場的韓國王牌天團Super Junior子組合Super Junior-M(SJM)在中國正式出道,而其隊長就是一名中國籍明星——韓庚,中國的韓粉終於迎來了一位中國籍的韓流明星。2002年,在S.M娛樂的中國選拔中,來自中央民族大學的韓庚以出色的舞技和外貌為自己贏得了機會;2003年,19歲的韓庚獨自一人赴韓國進修,不僅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也為韓流3.0時代的正式到來做了很好的鋪墊。

左起:吳亦凡、鹿晗,宋茜,他們都來自中國。《貴圈》53期:鹿晗、宋茜、權志龍……他們都是誰?左起:吳亦凡、鹿晗,宋茜,他們都來自中國。《貴圈》53期:鹿晗、宋茜、權志龍……他們都是誰?

“韓庚的走紅讓韓國經紀公司看見了中國籍明星在本土的巨大號召力,他們開始更加積極的包裝推廣中國籍明星,針對中國市場做了很充分的準備,比如後來出現的EXO-M,完全是為中國市場量身打造。”在談起韓庚的走紅時,馬雪這麼分析道。

的確,韓庚之後,韓國公司開始“變本加厲”地炮製中國產韓國包裝的明星,S.M公司打造的EXO就分成了EXO-K以及EXO-M兩個小組,EXO-M就是專門針對內地市場而打造,6名成員中就有鹿晗、吳亦凡等4位是中國人。此外,時下正火的f(x)的隊長宋茜也同樣來自中國。如果你不知道他們是誰有多火,那一定沒有看《貴圈》第53期策劃!

賣完明星賣綜藝 娛樂節目火進內地

《X-MAN》首次被電視臺引進。《X-MAN》首次被電視臺引進。

韓流的前世今生:20年前守著韓劇哭 如今看著韓國綜藝笑

雖然韓庚的出現再度激活了內地市場,但隨著內地電視劇、偶像的崛起,韓娛市場被慢慢擠壓,沒有了前幾年那種的火爆局面,韓流在2008年以後進入一個緩慢的發展期。不過也就在這段時間,韓國的綜藝節目在字幕組的努力下,非官方地進入了內地,為之後電視臺正式購買版權打下了基礎。

“賣完了明星賣綜藝”,針對韓國綜藝節目在國內的興起,馬雪這麼評價道。“綜藝節目的紅火也是韓娛主動進軍中國市場的產物。在這一階段,中國的影視劇產業基本已經跟進上了,唯獨綜藝這一塊還是短板,有做大的空間。”

早在2006年,南方電視綜藝頻道就引進播出了韓國綜藝節目《X-MAN》,當時韓國綜藝節目走的還是“明星+遊戲”的路子。從2008年開始,韓國三大電視臺打著“真實類娛樂節目”的旗號推出各類節目,從單純的明星玩遊戲到展現明星生活,其中以明星戶外原生態對抗的《家族誕生》、真心告白類節目《強心臟》以及明星虛擬結婚《我們結婚了》為代表。而隨著內地視頻網站的興起,花錢購買正式版權的行為變得越來越普遍,也造福培養了範圍更廣的一批韓粉。

如今,韓國綜藝的引進方式已從早期的單純引進節目內容來播放,發展成了購買節目版權來本土化製作和包裝。2013年中國版《我是歌手》就是在這一模式下取得空前成功,並讓中國主流觀眾開始認可韓國綜藝節目。全部13期節目網絡視頻總播放量累計接近7億次,也足以讓《我是歌手》笑傲內地大多數歌唱類節目,黃綺珊等老牌歌手也紛紛借《我是歌手》完成了鹹魚翻身,喜迎職業生涯第二春。

繼《我是歌手》之後,《爸爸去哪兒》、《兩天一夜》、《奇蹟夢工廠》、《Running Man》相繼引進,而《不朽的名曲》、《花樣爺爺》等韓國綜藝也都有了引進的跡象,韓國綜藝有望成為繼韓劇、韓國流行樂後,中國觀眾的新寵。

韓流的前世今生:20年前守著韓劇哭 如今看著韓國綜藝笑

韓國綜藝走紅原因:水準高 文化近 更接地氣

“現在的狀況是,韓娛完全主動進軍中國,希望賣給中國節目和演出,恰好中國市場也缺這類型的產品。”談及綜藝的火爆,資深韓娛專家馬雪分析表示,“而且都屬於東方,彼此文化圈交融很多,呈現起來也比較方便。”

文化相近好操作 製作水平有保障

中韓類似的親子關係,讓節目接受度更高。中韓類似的親子關係,讓節目接受度更高。

韓國綜藝節目之所以能在內地熒屏走紅,最主要的原因是中韓有相近的文化,節目也更接地氣。以“好聲音”為代表的歐美節目,雖然也有固定的收視群體,但畢竟還是從歐美的流行文化體系出來,而且內地電視臺過度集中引進選秀節目,也造成了觀眾的收視疲勞。相比而言,韓國和中國的有相近的文化和思維方式,電視臺也希望尋求一種最保險的模式獲得最大效益。比如,選擇《爸爸去哪兒》,正是因為中韓家庭父子關係存在著很多相同之處,做起來順手;加上把習慣了光鮮生活的明星父子放到偏遠的農村,也能勾起中國觀眾的興趣。讓看膩了選秀的觀眾有了新菜可以嘗試,收視率走高也在情理之中。

另一方面,這也離不開韓國綜藝本身的高超製作水平。馬雪分析道:韓國綜藝本身就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比如策劃新穎,外景拍攝水平非常高,一檔節目就投入幾十臺機位進行拍攝。此外,韓國編劇也很強大,他們一般都有10幾年的經驗,腳本詳細到會預估出嘉賓可能會走的某條路。這些,都能給國內的製作團隊提供非常好的幫助和指導。”

中韓聯合創作或成為新趨勢

韓流發展到如今的地步,已經成了中國娛樂市場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兩地娛樂圈互相交流融合的程度也越來越深。不久的將來,單一的版權引進,肯定會變成中韓聯合制作節目,通過這種更接近普通觀眾的模式,韓國娛樂公司可以推廣更多的新人,內地電視臺也可以從中獲得節目製作經驗以及收視率等多方面的收益。

總結

20年過去了,當年的第一批哈韓族,如今恐怕都已經結婚生子,但韓流依然在影響著中國內地的娛樂圈,力度依然還是那麼大。這就不能不讓人思考,韓流真的只是靠一批長相出眾的俊男美女麼?顯然不是,對觀眾的尊重,對工作的認真,恐怕才是韓流長久不衰的秘密。內地的娛樂從業者們,除了單純的買賣之外,能不能把韓流真正的秘密領悟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