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的日軍爲什麼總喜歡拼刺刀?

第一軍情


二戰時期日軍的白刃衝鋒其實就是彼時日軍的步兵戰術規定的內容,跟喜不喜歡沒什麼關係。

更確切地來說,在具有連發射擊功能的半自動/自動武器投入戰場之前,在輕重機槍掩護下的步兵小群突擊戰術成熟之前,傳統的輕步兵突擊戰術就是以火力戰開始,以白刃戰結束的——雙方在較遠的距離上使用步槍火力實施齊射以最大限度地殺傷敵人的有生力量,迫近到近戰格鬥距離後,由於非自動火器射擊動作比較複雜,且長度較長,千鈞一髮之際,最好的戰術動作無疑就是上刺刀捅過去。

從七年戰爭後期到拿破崙戰爭,再到克里米亞戰爭、南北戰爭,各國步兵基本的突擊戰術都是如此。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塹壕作戰,由於交戰距離極近,突發性的近戰格鬥頻發,因此法、德兩軍依然沿用了這種步槍齊射-近戰白刃格鬥的戰術。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隨著自動武器逐步配發到各國軍隊,且步兵突擊往往是在直瞄、間瞄火力的支援下進行,雙方的近戰也變成了互相潑灑子彈,而不再使用刺刀白刃戰了。當然,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白刃格鬥依然是存在的,只不過相比之前大大減少了。

作為一支裝備與戰術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軍隊,二戰時期的日本陸軍一分隊及以下的支援火力十分孱弱(當然是相對中國軍隊而言),二單兵自動火力更是聊勝於無(一直到戰爭後期才在太平洋戰場投入了百式衝鋒槍與四式半自動步槍),這種情況下,鬼子兵們衝鋒上去以後到了迫近距離,使用刺刀進行白刃格鬥無疑就成了最佳選項。至於鬼子由於傳統的“武士道”帶來的“精神萬能論”以及數次白刃戰戰例而產生的對於“銃劍術”的迷信,對於日軍的戰術風格也產生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軍武次位面


有網友問:二戰期間的日軍為什麼總喜歡拼刺刀?其實恰恰相反,日軍並不是特別喜歡拼刺刀。在我軍記載當中就說過,日軍一般情況下都會盡量避免拼刺刀。

日軍說的白兵主義和我們理解的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可以從關東軍演習來看,日軍的基本戰術思路。首先是氣象研究,研究戰場附近氣象,隨後是情報演練,負責收集相關情報。

最後是在艱險複雜地區進行行軍的訓練,連續突破艱險地段,包括沼澤地,突然出現在對手面前。然後是諸兵種協同,突破堅固設防陣地,首先就是大規模煙幕演練,掩護師團級部隊進入攻擊位置。

然後是炮兵演練,主要是打擊突破口和對手第二道陣地。最後這個時候才進入到白兵階段,其實就是近戰階段。強調刺刀衝鋒是為了提振進攻精神,要求士兵敢於冒著槍林彈雨進行堅決的衝鋒。

其實真正的殺傷對手的武器是步兵聯隊和步兵大隊所屬的迫擊炮、步兵炮、擲彈筒、輕重機槍這些武器。而且日軍強調在最後進入到衝刺距離的時候,所有擲彈筒和迫擊炮都要急速射擊。

並且輕重機槍都要在兩翼發動射擊壓制對手,掩護步兵搶佔陣地,一旦進入超近距離作戰,日軍也規定必須投擲手榴彈,同時步兵開槍射擊以後才進入白刃戰。與此同時,迫擊炮和擲彈筒射擊不停止,繼續轟擊對手。


深度軍事


很簡單,面對吃不飽飯,訓練差的中國軍隊,可以拼刺刀練習新兵,老兵就更是可以發揮武士道。面對美蘇軍,日本陸軍的武器不佔優勢,當然就想近戰和美軍拼刺刀發揮優勢了。

再隨便說幾句二戰日本陸軍,日本陸軍的弱點其實也是東方國家陸軍的一些通病:不注意戰場上各兵種的火力協同作戰,對坦克和裝甲部隊的運用遠比不上西方軍隊。高級軍官有的思想僵化,主動性差,習慣於墨守成規。菲律賓戰役期間,日軍坦克第三旅團長重見伊三雄少將在美軍的打擊下屢戰屢敗,驚慌失措,竟然自作主張把坦克埋進土坑裡作為固定炮臺使用,結果當然被美軍飛機非常“舒服”地一一炸燬,重見少將本人也在乘坐指揮車逃跑時被連車帶人一炮打飛。這也算是二戰史上一大笑料。

日本陸軍敗於美、蘇軍隊的原因是日軍是一支按照第一次世界大戰模式作戰的軍隊,而其對手已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模式作戰的軍隊。日本沒有裝備大量坦克(中重型坦克),更沒有組建高速機動能力的獨立坦克、機械化兵團,其坦克師團主要還是配合步兵作戰,根本沒有接受持續、大縱深快速打擊的新軍事觀念。日本的基礎作戰分隊的指揮官、士官和士兵具有頑強的戰鬥精神和軍事素養,但不少數高級軍官指揮能力一般。再加上所謂皇道派和統制派的軍內派性糾紛,使部分優秀的軍官也無法得到應有的提升和重用。


李三萬的三萬裡


受到日俄戰爭和一戰塹壕戰的影響,二戰時的日本軍隊非常迷信於刺刀決勝,雖然步兵操典中明明要求士兵在實戰當中儘量避免貼身近戰,儘可能發揮步槍的威力,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日本軍隊仍然經常會陷入到白刃戰當中。在中國戰場,由於中國軍隊普遍素質較低,火力也和日本軍隊差了好幾個等級,為了儘快的結束戰鬥和避免彈藥消耗,快速的白刃戰自然成為了主流。

而在太平洋戰場上,由於美軍不善於貼身近戰,並且美軍一直都保持著火力優勢,晝夜不斷的白刃戰自然成為了第一選擇。日本之所以在擁有大量槍械的情況下還選擇貼身近戰,根本原因還是因為環境的變化和實時的需求。當然了,武士道精神也是日本熱衷於拼刺刀的的因素之一。此外,戰爭後期日本主動發動的一系列自殺式衝鋒也給人們烙上了日軍熱衷於白刃戰的思想。


貞觀防務


在抗戰題材的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中日雙方的戰鬥進入到一定程度後,雙方士兵會出現直接肉搏的場面,但反觀同時期的歐洲戰場,這種情況就很少出現了。

其實,日本軍隊喜歡拼刺刀是受其傳統觀念的影響所致,沒有緊跟世界軍事潮流。日本陸軍學習的是十九世紀末的法國軍隊,而那會法國軍隊特別強調火力掩護下的集團刺刀衝鋒。就像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的八里橋之戰,英法聯軍的炮火併沒有打垮清軍,但2個步兵連的刺刀衝鋒卻徹底擊垮了幾萬清軍。榜樣的力量是有了,但日本人也確實利用白刃戰確定了不錯的戰績。就比如在日俄戰爭中,還處於半殖民地狀態的日本,在裝備不如俄軍的情況下,靠著視死如歸的精神利用白刃戰恁是打贏了老牌資本主義俄國。最讓日本人自豪的黑溝臺會戰,日軍的第八師團在彈藥打完的情況下,發起了近代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白刃突襲戰,在戰場上擺出了一副同歸於盡的亡命姿態,就直接嚇退了強悍的哥薩克騎兵。正因為在白刃戰中表現出來的無畏戰鬥力,讓日本軍對贏得了日俄戰爭的勝利,並使得日軍一下子躋身於世界一流強軍的國家,從此造成了日軍在往後的三十多年裡,狂熱重視白刃戰的作用。

而且,日軍狂熱崇拜白刃戰,也與當時中國軍隊的戰鬥力有很大的關係。二戰時期中國軍隊的裝備水平甚至不如一戰時期的有些國家,火力水平基本可以說很差,而且兵員身體素質也很低,在火力無法阻止日軍的情況下,加上日軍極端殘忍的心態,他們最希望的白刃戰就緊接著又上演了。


第一軍情


這絕對是假命題,這種所謂的愛拼刺刀現象不過是被抗日神劇給渲染出來的。在真實的抗戰中,日軍用到拼刺刀的這種情況實則並不多,日軍基本上都是用槍解決戰鬥的。在大部分時候,用刺刀只是在清理戰場的時候用刺刀屠殺俘虜,一是節約子彈,二是防止跳彈。

日軍並不是天生戰鬥力強的,他們之所以在亞洲戰場橫行靠的還是武器的優勢,假如都去拼刺刀則傷亡人數必然大增。以滇緬戰役為例,日軍前期戰鬥力強的時候與後期被碾壓就差在彈藥供應上面,日軍入緬甸時候彈藥是後期的五倍以上。輪到後期彈藥告竭需要拼刺刀的時候基本就是被碾壓的份了。

當然,日軍拼刺刀的時候還是有的,那就是在彈盡糧絕的時候!由於日軍的武士道精神,使得他們寧可戰死也不投降。這時候,刺刀是他們唯一的武器,他們就會選擇拼刺刀到戰死為止。這種情況大多出現在太平洋戰場上,由於美軍取得制海權,封鎖了島嶼,日軍彈藥極度匱乏。這時候除了拎刀打仗,別無他法。


優己


日軍喜歡拼刺刀是有著多個方面的原因的。

首先當然是武士道的影響。二戰期間,日軍對武士道的推崇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武士道強調以不惜命的覺悟為根本,為實現個人於集體、團體的價值,儘可能的發揮自己的能力,強調“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白刃戰無疑是勇敢、不惜命、敢於犧牲的最直接體現形式。

其次,白刃戰也是近現代軍隊對於軍隊組織性、紀律性和勇敢程度的一種體現形式,尤其是近代軍隊。事實上,火器時代的初期,由於滑膛槍的射程和精度都有限,當時的戰爭形式被戲稱為“排隊槍斃”,即雙方軍隊排成一列或多列橫隊,在幾十米的距離上拼命互相開槍。這種戰鬥方式對於紀律性、組織性和士兵勇氣的要求是很高的,而且這種情況下轉入白刃戰往往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由此延續下來,到了線膛槍、後裝槍乃至19世紀近代步槍盛行,但機槍還沒有大規模使用之前,單靠步槍隊互射很多時候是無法決定戰鬥勝負的,往往需要依靠最後的白刃戰來解決戰鬥,因此,歐洲列強的軍隊對於白刃戰的重視程度也相當高。

近代英國在鎮壓殖民地起義時,面對各個民族的起義軍,經常會出現以白刃戰解決戰鬥的情況。而清朝的那些裝備近代火器的練勇則往往在遠距離對射時還能維持住戰線,一遇到白刃戰衝擊就迅速崩潰。類似的記載在西方侵華軍隊成員的回憶錄中多有提及。日本明治維新的時候正值19世紀後半葉,引入的西方教官對紀律性、組織性以及進而對白刃戰的重視也影響了日本軍隊。而且,日本在二戰前的侵華戰爭中,也多次發生依靠白刃戰擊敗中國軍隊的戰例,這也讓日軍更加相信白刃戰對中國軍隊士氣的打擊作用。

最後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則是由於日軍的現代化程度其實並不高,具體表現就在於軍隊自動火器的裝備量不足,後勤補給方式原始且效率低下。整個二戰期間,日軍基本上就沒裝備什麼衝鋒槍,主要裝備的機槍在各主要交戰國裝備中性能也是倒數,這就造成日軍的火力投送能力和其他大國相比嚴重不足。再加上後勤供應困難,更加劇了火力不足的程度。日軍的火力在面對有足夠經驗和作戰技巧的中國軍隊(如八路軍、新四軍)時尚且不能表現出足夠的壓制能力和殺傷能力,一旦對上火力佔據絕對優勢的美軍或者蘇軍,就更加被打得抬不起頭來。這種情況下,靠火力跟敵人對射顯然是不明智的行為,最好的辦法自然就是接近到近距離和對手展開白刃戰。畢竟白刃戰靠的是單兵素質和兵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掉敵人的火力優勢。


聯合防務


這應該從日本陸軍所奉行的“白兵主義”和“豬突衝鋒”說起。

白兵主義就是白刃格鬥精神,這來源於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自不必多說。豬突衝鋒來源於日本文化中對野豬的理解。日本人認為,野豬是兇猛剽悍、成群結隊橫衝直撞的群體,運用到陸軍作戰就是成群結隊的步兵發動決死衝鋒。

因此,日本陸軍過分迷信精神力量,嚴重影響了軍隊的現代化建設。在美蘇英等國緊跟內燃機革命的趨勢、大力發展裝甲師時,日本陸軍還是以騾馬編組的步炮兵主義,機動、火力、防護力均遠遠落伍!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有兩點:一是日本是個資源缺乏的國家,工業水平也達不到歐美水平,所以不造衝鋒槍,而選擇手動步槍。

二是傳統的武士道的精神影響,認為戰爭中人的意志能戰勝一切。

回答不專業,請各見諒。


非你莫屬欽


並不是日本軍人喜歡拼刺刀,而是戰場形式的發展需要。在冷兵器時代,刺刀近站肉搏常常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能用大炮、機槍解決的問題,為什麼還要去犧牲寶貴的生命呢。

日本陸軍師曾經特別強調,在火力掩護下的集團刺刀衝鋒第二次鴉片戰爭八里橋之戰,英法聯軍的炮火沒有打垮清軍,2個步兵連的刺刀衝鋒徹底打垮了幾萬清軍。二戰時期中國軍隊步兵火力羸弱,僅靠火力無法阻止日本軍的靠近而雙方靠近之後,由於火銃不適合近距離發射,雙方也就只剩下刺刀來搏鬥了。而太平洋戰場上,面對有大量自動武器和手銃的美軍,刺刀也變得沒有多少作用了,是否用刺刀,主要還要看裝備屬於典型的有什麼裝備打什麼仗。

作為鮮明的對比,德軍進攻特別重視裝甲部隊,近戰的機會不多,防禦重視工事和裝甲部隊的配合,近戰的機會不是沒有,卻多發生在狹窄的工事,建築裡,比如斯大林格勒會戰,這時,德軍多用爆破,掃射來清除敵人,比用刺刀的機會多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