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的日军为什么总喜欢拼刺刀?

第一军情


二战时期日军的白刃冲锋其实就是彼时日军的步兵战术规定的内容,跟喜不喜欢没什么关系。

更确切地来说,在具有连发射击功能的半自动/自动武器投入战场之前,在轻重机枪掩护下的步兵小群突击战术成熟之前,传统的轻步兵突击战术就是以火力战开始,以白刃战结束的——双方在较远的距离上使用步枪火力实施齐射以最大限度地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迫近到近战格斗距离后,由于非自动火器射击动作比较复杂,且长度较长,千钧一发之际,最好的战术动作无疑就是上刺刀捅过去。

从七年战争后期到拿破仑战争,再到克里米亚战争、南北战争,各国步兵基本的突击战术都是如此。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堑壕作战,由于交战距离极近,突发性的近战格斗频发,因此法、德两军依然沿用了这种步枪齐射-近战白刃格斗的战术。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自动武器逐步配发到各国军队,且步兵突击往往是在直瞄、间瞄火力的支援下进行,双方的近战也变成了互相泼洒子弹,而不再使用刺刀白刃战了。当然,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白刃格斗依然是存在的,只不过相比之前大大减少了。

作为一支装备与战术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军队,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一分队及以下的支援火力十分孱弱(当然是相对中国军队而言),二单兵自动火力更是聊胜于无(一直到战争后期才在太平洋战场投入了百式冲锋枪与四式半自动步枪),这种情况下,鬼子兵们冲锋上去以后到了迫近距离,使用刺刀进行白刃格斗无疑就成了最佳选项。至于鬼子由于传统的“武士道”带来的“精神万能论”以及数次白刃战战例而产生的对于“銃剑术”的迷信,对于日军的战术风格也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军武次位面


有网友问:二战期间的日军为什么总喜欢拼刺刀?其实恰恰相反,日军并不是特别喜欢拼刺刀。在我军记载当中就说过,日军一般情况下都会尽量避免拼刺刀。

日军说的白兵主义和我们理解的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可以从关东军演习来看,日军的基本战术思路。首先是气象研究,研究战场附近气象,随后是情报演练,负责收集相关情报。

最后是在艰险复杂地区进行行军的训练,连续突破艰险地段,包括沼泽地,突然出现在对手面前。然后是诸兵种协同,突破坚固设防阵地,首先就是大规模烟幕演练,掩护师团级部队进入攻击位置。

然后是炮兵演练,主要是打击突破口和对手第二道阵地。最后这个时候才进入到白兵阶段,其实就是近战阶段。强调刺刀冲锋是为了提振进攻精神,要求士兵敢于冒着枪林弹雨进行坚决的冲锋。

其实真正的杀伤对手的武器是步兵联队和步兵大队所属的迫击炮、步兵炮、掷弹筒、轻重机枪这些武器。而且日军强调在最后进入到冲刺距离的时候,所有掷弹筒和迫击炮都要急速射击。

并且轻重机枪都要在两翼发动射击压制对手,掩护步兵抢占阵地,一旦进入超近距离作战,日军也规定必须投掷手榴弹,同时步兵开枪射击以后才进入白刃战。与此同时,迫击炮和掷弹筒射击不停止,继续轰击对手。


深度军事


很简单,面对吃不饱饭,训练差的中国军队,可以拼刺刀练习新兵,老兵就更是可以发挥武士道。面对美苏军,日本陆军的武器不占优势,当然就想近战和美军拼刺刀发挥优势了。

再随便说几句二战日本陆军,日本陆军的弱点其实也是东方国家陆军的一些通病:不注意战场上各兵种的火力协同作战,对坦克和装甲部队的运用远比不上西方军队。高级军官有的思想僵化,主动性差,习惯于墨守成规。菲律宾战役期间,日军坦克第三旅团长重见伊三雄少将在美军的打击下屡战屡败,惊慌失措,竟然自作主张把坦克埋进土坑里作为固定炮台使用,结果当然被美军飞机非常“舒服”地一一炸毁,重见少将本人也在乘坐指挥车逃跑时被连车带人一炮打飞。这也算是二战史上一大笑料。

日本陆军败于美、苏军队的原因是日军是一支按照第一次世界大战模式作战的军队,而其对手已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模式作战的军队。日本没有装备大量坦克(中重型坦克),更没有组建高速机动能力的独立坦克、机械化兵团,其坦克师团主要还是配合步兵作战,根本没有接受持续、大纵深快速打击的新军事观念。日本的基础作战分队的指挥官、士官和士兵具有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军事素养,但不少数高级军官指挥能力一般。再加上所谓皇道派和统制派的军内派性纠纷,使部分优秀的军官也无法得到应有的提升和重用。


李三万的三万里


受到日俄战争和一战堑壕战的影响,二战时的日本军队非常迷信于刺刀决胜,虽然步兵操典中明明要求士兵在实战当中尽量避免贴身近战,尽可能发挥步枪的威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日本军队仍然经常会陷入到白刃战当中。在中国战场,由于中国军队普遍素质较低,火力也和日本军队差了好几个等级,为了尽快的结束战斗和避免弹药消耗,快速的白刃战自然成为了主流。

而在太平洋战场上,由于美军不善于贴身近战,并且美军一直都保持着火力优势,昼夜不断的白刃战自然成为了第一选择。日本之所以在拥有大量枪械的情况下还选择贴身近战,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环境的变化和实时的需求。当然了,武士道精神也是日本热衷于拼刺刀的的因素之一。此外,战争后期日本主动发动的一系列自杀式冲锋也给人们烙上了日军热衷于白刃战的思想。


贞观防务


在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中日双方的战斗进入到一定程度后,双方士兵会出现直接肉搏的场面,但反观同时期的欧洲战场,这种情况就很少出现了。

其实,日本军队喜欢拼刺刀是受其传统观念的影响所致,没有紧跟世界军事潮流。日本陆军学习的是十九世纪末的法国军队,而那会法国军队特别强调火力掩护下的集团刺刀冲锋。就像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八里桥之战,英法联军的炮火并没有打垮清军,但2个步兵连的刺刀冲锋却彻底击垮了几万清军。榜样的力量是有了,但日本人也确实利用白刃战确定了不错的战绩。就比如在日俄战争中,还处于半殖民地状态的日本,在装备不如俄军的情况下,靠着视死如归的精神利用白刃战恁是打赢了老牌资本主义俄国。最让日本人自豪的黑沟台会战,日军的第八师团在弹药打完的情况下,发起了近代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白刃突袭战,在战场上摆出了一副同归于尽的亡命姿态,就直接吓退了强悍的哥萨克骑兵。正因为在白刃战中表现出来的无畏战斗力,让日本军对赢得了日俄战争的胜利,并使得日军一下子跻身于世界一流强军的国家,从此造成了日军在往后的三十多年里,狂热重视白刃战的作用。

而且,日军狂热崇拜白刃战,也与当时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有很大的关系。二战时期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甚至不如一战时期的有些国家,火力水平基本可以说很差,而且兵员身体素质也很低,在火力无法阻止日军的情况下,加上日军极端残忍的心态,他们最希望的白刃战就紧接着又上演了。


第一军情


这绝对是假命题,这种所谓的爱拼刺刀现象不过是被抗日神剧给渲染出来的。在真实的抗战中,日军用到拼刺刀的这种情况实则并不多,日军基本上都是用枪解决战斗的。在大部分时候,用刺刀只是在清理战场的时候用刺刀屠杀俘虏,一是节约子弹,二是防止跳弹。

日军并不是天生战斗力强的,他们之所以在亚洲战场横行靠的还是武器的优势,假如都去拼刺刀则伤亡人数必然大增。以滇缅战役为例,日军前期战斗力强的时候与后期被碾压就差在弹药供应上面,日军入缅甸时候弹药是后期的五倍以上。轮到后期弹药告竭需要拼刺刀的时候基本就是被碾压的份了。

当然,日军拼刺刀的时候还是有的,那就是在弹尽粮绝的时候!由于日军的武士道精神,使得他们宁可战死也不投降。这时候,刺刀是他们唯一的武器,他们就会选择拼刺刀到战死为止。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太平洋战场上,由于美军取得制海权,封锁了岛屿,日军弹药极度匮乏。这时候除了拎刀打仗,别无他法。


优己


日军喜欢拼刺刀是有着多个方面的原因的。

首先当然是武士道的影响。二战期间,日军对武士道的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武士道强调以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白刃战无疑是勇敢、不惜命、敢于牺牲的最直接体现形式。

其次,白刃战也是近现代军队对于军队组织性、纪律性和勇敢程度的一种体现形式,尤其是近代军队。事实上,火器时代的初期,由于滑膛枪的射程和精度都有限,当时的战争形式被戏称为“排队枪毙”,即双方军队排成一列或多列横队,在几十米的距离上拼命互相开枪。这种战斗方式对于纪律性、组织性和士兵勇气的要求是很高的,而且这种情况下转入白刃战往往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由此延续下来,到了线膛枪、后装枪乃至19世纪近代步枪盛行,但机枪还没有大规模使用之前,单靠步枪队互射很多时候是无法决定战斗胜负的,往往需要依靠最后的白刃战来解决战斗,因此,欧洲列强的军队对于白刃战的重视程度也相当高。

近代英国在镇压殖民地起义时,面对各个民族的起义军,经常会出现以白刃战解决战斗的情况。而清朝的那些装备近代火器的练勇则往往在远距离对射时还能维持住战线,一遇到白刃战冲击就迅速崩溃。类似的记载在西方侵华军队成员的回忆录中多有提及。日本明治维新的时候正值19世纪后半叶,引入的西方教官对纪律性、组织性以及进而对白刃战的重视也影响了日本军队。而且,日本在二战前的侵华战争中,也多次发生依靠白刃战击败中国军队的战例,这也让日军更加相信白刃战对中国军队士气的打击作用。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则是由于日军的现代化程度其实并不高,具体表现就在于军队自动火器的装备量不足,后勤补给方式原始且效率低下。整个二战期间,日军基本上就没装备什么冲锋枪,主要装备的机枪在各主要交战国装备中性能也是倒数,这就造成日军的火力投送能力和其他大国相比严重不足。再加上后勤供应困难,更加剧了火力不足的程度。日军的火力在面对有足够经验和作战技巧的中国军队(如八路军、新四军)时尚且不能表现出足够的压制能力和杀伤能力,一旦对上火力占据绝对优势的美军或者苏军,就更加被打得抬不起头来。这种情况下,靠火力跟敌人对射显然是不明智的行为,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接近到近距离和对手展开白刃战。毕竟白刃战靠的是单兵素质和兵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掉敌人的火力优势。


联合防务


这应该从日本陆军所奉行的“白兵主义”和“猪突冲锋”说起。

白兵主义就是白刃格斗精神,这来源于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自不必多说。猪突冲锋来源于日本文化中对野猪的理解。日本人认为,野猪是凶猛剽悍、成群结队横冲直撞的群体,运用到陆军作战就是成群结队的步兵发动决死冲锋。

因此,日本陆军过分迷信精神力量,严重影响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在美苏英等国紧跟内燃机革命的趋势、大力发展装甲师时,日本陆军还是以骡马编组的步炮兵主义,机动、火力、防护力均远远落伍!


20世纪战史大揭秘


有两点:一是日本是个资源缺乏的国家,工业水平也达不到欧美水平,所以不造冲锋枪,而选择手动步枪。

二是传统的武士道的精神影响,认为战争中人的意志能战胜一切。

回答不专业,请各见谅。


非你莫属钦


并不是日本军人喜欢拼刺刀,而是战场形式的发展需要。在冷兵器时代,刺刀近站肉搏常常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能用大炮、机枪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还要去牺牲宝贵的生命呢。

日本陆军师曾经特别强调,在火力掩护下的集团刺刀冲锋第二次鸦片战争八里桥之战,英法联军的炮火没有打垮清军,2个步兵连的刺刀冲锋彻底打垮了几万清军。二战时期中国军队步兵火力羸弱,仅靠火力无法阻止日本军的靠近而双方靠近之后,由于火铳不适合近距离发射,双方也就只剩下刺刀来搏斗了。而太平洋战场上,面对有大量自动武器和手铳的美军,刺刀也变得没有多少作用了,是否用刺刀,主要还要看装备属于典型的有什么装备打什么仗。

作为鲜明的对比,德军进攻特别重视装甲部队,近战的机会不多,防御重视工事和装甲部队的配合,近战的机会不是没有,却多发生在狭窄的工事,建筑里,比如斯大林格勒会战,这时,德军多用爆破,扫射来清除敌人,比用刺刀的机会多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