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稱,央行8月進行3000億元定向逆回購操作,爲何在此時重啓逆回購?


9月5日下午,國內多家主流媒體援引博消息說,

中國央行在8月份向部分大型銀行開展了定向正回購,向市場收回的流動性規模約3000億!

無獨有偶,也就是消息傳出的當天,上證指數大跌1.68%,不敢說與這個消息絕對無關。

或許是因為影響太大,當天晚間,又有媒體報道稱,央行明確回應財聯社記者,“該消息不實”。

也就是說如果財聯社的報道屬實,那麼這將證明央行3000億的正回購是一場烏龍,市場因此在這傳聞間上下波動。

什麼是正回購?為什麼這麼嚇人?

正回購是央行傳統的貨幣政策操作工具,至今已經有3年沒有動用,最近一次是2015年5月,當時央行向大行定向正回購收回部分流動性。

正回購是央行公開市場業務的一種,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包括回購交易、現券交易和發行央票。這當中回購交易又分為正回購和逆回購。正回購是央行向一級交易商賣出有價證券(一般國債、金融債、央票等),同時約定在未來某一個時間買回來,所以當央行開展正回購的時候意味著市場當中的錢被央行回收,從而達到收緊流動性的目的。

與現券交易不同的是,回購交易和現券交易雖然都是央行買賣證券、調節市場流動性的一種的操作,但現券交易主要是在二級市場當中進行,而回購交易(正回購和逆回購)主要是在一級交易商當中進行。

在2014年之前,正回購是央行常規貨幣操作工作,以2014年為例,當年全年開展的正回購操作達30210億,而開展的逆回購操作才5250億元。如今時過境遷,央行的回購交易正好反過來,數據顯示:2017 年,央行累計開展逆回購操作達 21.2 萬億元,而正回購是零!

正回購可以理解為央行對市場“抽水”,而逆回購則是央行對市場“充水”,也就是說自2015年以來央行在回購交易當中對市場“充水”多於“抽水”。原因在於對沖2014年外匯佔款(通過美元換人民幣方式創造貨幣)下滑後市場流動性不足。

2002年至2014年,受益於中國加入世貿後外貿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資的快速增長,中國的外匯佔款快速膨脹,人民幣通過美元換人民幣的方式不斷進入市場,央行為了調整市場流動性,在2002年6月25日開始進行正回購操作。

而到了2014年中國進出口貿易增速見頂,外匯佔款下滑,通過外匯佔款印鈔的模式越來越行不通,隨即逆回購開始替代正回購走向臺前!

所以當市場突然傳出正回購操作重啟消息的時候當然會引發重大關注,主要原因在於當前時段很特殊:

六七月份,央行貨幣政策中關於流動性的表述由之前的“合理穩定”調整為“合理充裕”,而財政政策的表述則由之前的“積極”調整為“更加積極”。結果是地方增發國債、各地的基建項目上馬。不少評論甚至預測,貨幣政策已全面寬鬆,央行開閘放水!

當如今正回購消息的傳出明顯給這些人打臉,我認為:無風不起浪,雖然央行對正回購的消息進行了澄清,但起碼了反映了目前各層面對貨幣全面寬鬆是有很大反制力量的。

早前的8月27,央行公佈了“2018年中央國庫現金管理商業銀行定期存款(九期)招投標結果”,中標利率比“第八期”和“第七期”上升了10個基點。國庫定存操作是說白了就是財政部在央行的幫助下借錢給商業銀行,利率上升隱含了當時央行引導利率上行的含意。

所以“正回購傳言”+國庫定存利率上行的消息傳來,預示著近期資金面正在邊際收緊,但可以也必須承認,6月份以來貨幣政策和財經政策確實比以往更加偏松和積極,那麼當前的貨幣收緊是臨時性的嗎,還有待接下來的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