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食文化——品味大自然

日本食文化——品味大自然

前些天,日本川口市的公園裡出現這樣的告示牌:“禁止捕捉、食用蟬的幼蟲。”一時在網絡上成為議論的話題,告示除了日語,還有英文和中文。日本網民之間有這樣的傳說:有在日中國人深夜去公園裡捕蟬。公園附近的西川口地域,已經形成新的“中國城”,“蟬的幼蟲”是用來做中華料理的。

在吃的方面,中國人的創意確實比日本人大膽多了。之前在千葉海邊,也有許多中國人挖蛤蜊,本來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偏偏有人就在原地搗騰,在海灘上留下了一大攤垃圾,汙染了環境。

關於吃的意識,如果只停留在看到什麼都想把它變成食品,看到什麼都想吃的層次,那是悲催的。

說說在日本所體會到的食文化,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把食品和大自然聯繫起來。

關於飲食,日本人有這樣一種觀念,食材與大自然是息息相關的。有一個概念叫做“旬”,就是當下時新的東西,“旬的食材”是人們所追求的美食生活。因為講究“旬”,從食物中感知大自然,身心同時享受美食。《論語》中有“不時不食”之語,非時令的東西不吃,古人先賢早已貫徹“旬”的飲食方針。

日本著名作家、電視主持人黑柳徹子的書《窗邊的小豆豆》中有一個關於食物的細節,讀後讓人感動。小豆豆所在學校的校長跟家長小這麼說孩便當的事:“你們讓小孩帶海里的東西,和山裡的東西。”所謂山裡的東西就是蔬菜、肉等,海里的東西就是魚、海帶等。這樣的說法很新鮮,既能讓小孩營養均衡,又能告訴小孩食物和大自然的關係。有關食物的教育寓教於樂,體現在了細節裡。

日本食文化——品味大自然

剛來日本留學時,我曾經去山區長野縣南佐久郡南相木村住在農家體驗生活,那個地方的蔬菜特別美味。記得當地人帶我去看他們的菜園,他們自豪地說:“我們這兒的海拔是東京塔的三倍,所以我們蔬菜特別好吃。”看得出,他們深情地愛著那片土地,愛自然之心溢於言表,對待自己栽培的菜就像對待孩子一樣有一種深深的迷戀。如此蔬菜怎能不甘美?直到現在我一遇上好吃的蔬菜,就會想起那個清新純淨的長野縣的高原。

中國和日本一樣講究食文化,中華美食比起日本料理花樣更多。但是總有一些國人,不管看到什麼都想讓它變成食物,太有冒險精神,慾望太深,不該吃的山珍海味也吃了。

我不大喜歡自助餐這種形式,因為是自助,人們很可能沒有節制地把多餘的東西吞下肚。因為對飲食的慾望而迷失了自己。食慾過旺,易暴飲暴食,物慾太深則爆買。

大自然、食品、人,是緊密相連的,吃,就是感受大自然的愛。日本各地時常舉辦農業體驗活動,讓人們體驗栽培、收割農作物,而後製作當地料理,感受自然和食物的通路。許多外國遊客也參加了這樣的體驗。日本食文化相較於中國食文化,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把吃和品味大自然結合起來。(黃文煒)

日本食文化——品味大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