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攤面積這本爛帳必須購房者承擔?業主有話說!

有利的時候就緊跟國際潮流,無利的時候就談特殊國情。

這不是實事求是,這就是耍流氓。

01:購房者的痛

買房,目前已經成了中國老百姓最大的困難,而公攤面積更是不合理房價制度下的吸血蟲,既不符合實際,也不符合趨勢,更無法做到公開透明。

公攤面積這本爛賬必須購房者承擔?業主有話說!

最近,網絡上的一篇文章火爆網絡,標題是《買100平方米的房子只得70平方米,這麼坑的“公攤面積”到底怎麼來的?》,瞬間擊穿了眾多購房者的底線,群情激奮,毫無意外的成為網絡上的熱門話題。

公攤面積這本爛賬必須購房者承擔?業主有話說!

掏空6個錢包,所有的家底都空了,買了套100平的房子,如今交房了,你告訴我只有70平的房子,我其餘的30平房子去哪兒了?幾十萬進去,連個響都沒有,這效率可以說是堪比搶劫了,問題是搶劫都沒這來錢快啊,還是普遍搶劫,沒有人能跑得掉!

02:沒有道理的道理

有人也許會說,公攤面積是合理的,因為使我們公共用的部分,樓梯,電梯,公共走廊,乃至遇到了物業用房等等,這些歸我們承擔,可是問題是,為什麼?

傳統?

問題是這玩意才出現多少年啊?

向國外看齊?

問題是除了中國還有誰是按照所謂的建築面積計算的?

答案是沒有!

即使我們咬牙忍了,可是一般的公攤係數在0.18-0.25之間,但現實中公攤係數卻屢屢超過這個範圍。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這個數據並沒有一個固定值,也沒有什麼約束?

一系列新聞曝出的消息不難看出,所謂的公攤已經成了不少開發商對於業主權益的大肆侵佔。

看看8年前的新聞,有沒有一種驚悚的感覺。

公攤面積這本爛賬必須購房者承擔?業主有話說!

樓市火熱,一口氣兩套房,建築面積85平,結果收房的時候,套內面積不到50平,業主只能欲哭無淚。

問題是人家是合規的,即使你問,別人說個大概區間,你又能如何判斷?等個兩年以後,你才發現,想象與現實之間,隔了整個太平洋的距離。

公攤面積這本爛賬必須購房者承擔?業主有話說!

最關鍵的是這個並不是個例,比如去年鬧的沸沸揚揚的南京,40平的房子,得房率42%,套內面積只有17平。結果業主去理論,可以啊,我們又不違規,你可以退房不過定金不退。

03:公攤以外

事實上,即使是專業人士,你能說清這個面積是如何算出來的嗎?

更何況老百姓,小白領?

電梯是我們出的錢,算進公攤。那麼電梯廣告,道閘廣告收入,社區水箱,快遞櫃……

這些都是佔用的共有空間,錢又去哪兒了?

更離奇的是還有開發商公然將公攤面積中的車位出租,甚至於出售,業主都沒有參與權!

公攤面積這本爛賬必須購房者承擔?業主有話說!

重複公攤、重複收錢,不僅體現在出售車位上,目前公攤面積的物業費、暖氣費、電費、裝修費……都是堅定不移地按照建築面積來收費。實際住房70平方,卻得交100平方的費用。

就拿暖氣費來說,一個業主不僅要為房子裡的實際取暖面積交錢,還要為電梯、管道、樓梯、設備間、門廳、地下室和門口的警衛室交暖氣費。

公攤面積這本爛賬必須購房者承擔?業主有話說!

這公平嗎?肯定不公平!

04:中國特色?

總結來說們無論從哪方面來計算,公攤計算方式都是不公平的。

除了被物業公司和開發商用來謀錢之外,沒有任何意義。

至於如此坑爹的制度從何而來,說法不一,但是流傳最廣的就是李嘉誠率先在香港發明的。

公攤面積這本爛賬必須購房者承擔?業主有話說!

是的,憑藉著樓花的預售制度,再加上公攤一說,香港的樓市一飛沖天,然後呢?

除了少數家族的暴富,於國於民,有產生了什麼後果?

從1998年進入商品房時代開始,中國的購房者就開始分攤購買的共有建築面積。

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國內地和香港使用公攤面積計算房屋。在國際上,房價的計算都是按套內面積計算。

因為不符合國際慣例、現有法律法規沒有設定上限等問題,公攤面積一直為人詬病。

我也說的是,這些關係到民眾切膚之痛的細節服務不到位,再多的中國特色也是難以服眾的。

05:寫在最後

不要說什麼一帶一路,也不要談什麼大國理想,先做到居者有其屋,公平公正即可。

我們可以接受我們不努力,買不起房;卻很難接受我們依靠自己的努力,一家人三代的積蓄買的房,莫名其妙的少了1/3。

公攤面積這本爛賬必須購房者承擔?業主有話說!

中國特色,可以有,但是不應該在這一點出現,這本爛賬,更不應該由購房者承擔。

雖然我們走了一些彎路,可是我們應該學會改進,學會反思。

在這錯誤的道路上,有時候停下來,就是另一種形式的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