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聪明人,从不活在别人眼里

庄子:聪明人,从不活在别人眼里

别人怎么看,是别人的事

《庄子》里有个叫士成绮的人,自认学识渊博,听到时人常常夸赞老子的智慧,于是跋山涉水,来拜访老子。

到了老子的住处之后,却发现老子家里乱七八糟,像个老鼠洞一样。

于是他愤愤然地说:“别人都说您是有超凡智慧的圣人,我慕名而来,却发现你跟老鼠差不多”。

老子就像没听到一样,完全没有反应。士成绮只好走了。

第二天,士成绮觉得自己昨天做得有些过分,于是来找老子道歉。

谁知道老子对他说:“我如果有获得大道的实质,你骂我是猪、狗、老鼠又有什么关系,我还是我。”

你说什么,是你说什么,并不能影响我,也不能改变我。

庄子有句名言:“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一个人,全社会的人都称赞他,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勤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

他就是他,所有的荣辱是非,在他眼里都是身外之物,这样的人才能守住内心的安宁。

人生在世,我们是活给自己看的,不是活给别人看的,别人怎么看我们,是别人的事,安心做好自己,就是最大的修行。

专注自己,才能更优秀

庄子在《田子方》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宋元君打算画些东西,于是召集全国的画师,画师们来了之后,无不毕恭毕敬,行礼作揖之后安安静静地站在一边。

只有一个画师迟到了,行礼作揖之后,慢慢悠悠地走进画室,解开衣襟,坦露上身,盘腿坐下,不顾及别人的目光,自顾自地调墨。

宋元君看到之后,选择让他为自己作画。

《世说新语》里,郗鉴和王导都是朝廷大员,郗鉴有个女儿到了出嫁的年龄,于是想在王家挑选一个女婿。他派了一个使者前去,考察王家的公子。

使者回来禀报郗鉴说:王家几位公子都是可取的人才,他们听说太傅派人来选女婿,个个表现得庄重沉稳。

只有一位公子露着肚子躺在东厢房的床上,好像没有听说这件事一样。打听那人是谁,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他了。

庄子:聪明人,从不活在别人眼里

宋元君选择了不拘小节的画师,郗鉴也选择了不拘形迹的王羲之,因为他们不循规蹈矩,不会因为别人的目光而轻易改变自己。

俗话说:有本事的,一般都有脾气。这个脾气,就是他们的真性情。

一个人唯有真性情,才能有所成就。

太在意别人的想法,就会有所顾忌,心思就不能完全投入。不在意别人目光的人,做事的时候不会分心,往往更专注,更投入,成就自然也就有了高下。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修行

惠子是庄子的好友,也是辩论的对手。

有一次,惠子对庄子说,有一颗大树,树干歪七扭八,还有很多疙瘩,完全不能用来建造房屋,这种树大而无用,生长在路边,木匠也不会多看他一眼。

庄子说,这样一棵树,它虽然不会有什么用处,但是同样的,他也不会遭到砍伐,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伤害他,他可以自由自在地生长,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楚国的大王听说庄子很有才,派两个人去聘请他为相,庄子说,和被供奉在庙堂之上的枯骨龟甲相比,自己更愿意在烂泥里摇尾巴。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修行,各有各的活法。

一个人真正的智慧,是用积极的心态,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

不为功名富贵,不为和别人攀比。

别人怎么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坚持活出自己。

按照自己的意愿,洒脱而又真实的一生,才不算白活。

两大人生定律,看完什么都看开了

定律一:

你的格局和所处盘子的大小,决定了你的心量

我们的烦恼,源自内在拥有的不够。

一个拥有全息宇宙观、内心世界丰富、内在自我满足感比较强的人,是不屑于在琐事上进行辩论解释的,他也不太愿意去刷存在感,多一点儿也不觉得多,少一点儿也不觉得少。

为了说明这点,庄子设计了一个故事,主人公是尧和舜,舜是尧的接班人。尧做皇帝的时候,舜就在他旁边辅佐他。有一天,尧跟舜说:“我一直想把宗、脍、胥敖这三个小国给灭了,每次上朝的时候一想到这几个小国还没灭掉,心里就觉得不舒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舜说:“这三个小国的国君,就好像生存在蓬蒿艾草之中,您何必放心不下?过去听说有十个太阳一同升起,普照万物,更何况大道的光辉更胜过太阳。”

庄子:聪明人,从不活在别人眼里

我以前读这段故事的时候有点儿不知所云,字面上的意思都知道,但庄子到底想说什么呢?我们把这个情景放到现在,假设你是一个只有十个员工公司的老板,有个同事突然提出要离职,你一定觉得很难受。但是,如果你拥有一个十万人的公司,这一天有一百个人离职,你可能也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事了。

所以,你的格局和你所处盘子的大小,决定你心量的大小。

舜真正想说的其实是:“哥,您多大的人物啊,还为这点儿小事烦恼?您是与大道同齐的人,您就像是同时拥有十个太阳的能量场一样的人,怎么会为这点儿小事而烦恼呢?”

定律二:

精神等级的差别,在于愿不愿意花时间在喜欢但无用的事上

《庄子》曾经提到过两个人,一个叫作“啮缺”,一个叫作“王倪”,他们都是神仙级的人物,啮缺是王倪的学生。

啮缺问王倪:“你知道万事万物共同的地方吗?”他似乎是在问老师知道天下那个底层的原始代码——可以支撑一切并幻化出一切的东西吗?

在读《庄子》的时候,我会很羡慕古人的生活,他们活在一种对那些似乎无用的知识的追求当中。只有在古代,没有微信刷、没有房子要炒、没有学区房要买、没有大笔的钱可以花、大家都穷得叮当响的年代,才会有一些人去问这些无用的问题,做一些无用的事儿。

有些时候,有些人太过于直接地想要答案,想要知道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用。我认识很多朋友,他们总是直接问:“有什么用呢?”其实,当一个人在研究到底电子和磁力线之间有什么关系、怎么切分、怎么转换时,他怎么知道后来会发明出电灯?最开始的人研究点、线、面的时候,他怎么知道这些东西对于后来盖房子,甚至是制造航天飞机,有什么用?

其实,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在灵魂上的等级差别,只在一件事情上,就是他是不是能够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去享受那些无用或者暂时看不出来有什么用的事儿。

好的人生,就是把一系列惊悚、痛苦以及抱怨,最后变成笑话的过程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