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映像·細數吉縣軍事關隘要地

吉縣河山險阻,有侍為固,易守難攻。清光緒版《吉州全志》載:“西跨長河之壯:東連鄂壘之雄,疊嶂層巒,蜿蜒萃嵂。車騎不能並進,一夫可以守險”,東從臨汾入境,只有金崗嶺一徑可通。北由大寧來此,除經桃園鋪無第咽喉。境內毎一寨堡,都可自成防禦體系,四面石崖陡立,壘級以登,一人梔守,萬夫莫上,有天造之險。因而,自古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抗日戰爭時,山西省政府和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部得以在此堅持8年。

臨汾映像·細數吉縣軍事關隘要地

吉縣衛星地圖

金崗嶺;地處縣城東北65公里,為鄉寧、吉縣分界地,是吉縣至臨汾必經之地。東北緊連鄉寧紅石洞山,西北依託鄉寧馬頭山,是吉縣東部主要屏障。

臨汾映像·細數吉縣軍事關隘要地

金崗嶺衛星圖

和尚嶺:距縣城17公里,東西走向,深谷處為吉(縣)、臨(汾)通道。南連毛家莊,北靠十畝圪塔,是吉(縣)、臨(汾)公路進入吉縣境內第二道屏障。

三堠村:地處縣城東南10公里處,是吉縣境內主要關隘和屏障,東可控制吉(縣)鄉(寧)公路一線,西可控制石泉塬,南可控制中垛、白額塬,北可控制城關(吉昌鎮),歷代多於此地設防守禦。

臨汾映像·細數吉縣軍事關隘要地

三堠村衛星地圖

管頭山:距縣城15公里,是城關(吉昌鎮)至文城、城關至黃河渡口公路交叉處,東南可控制城北垣,西北可控制文城一帶,歷代均於此設立哨卡。

臨汾映像·細數吉縣軍事關隘要地

管頭山衛星地圖

雲臺山:是吉縣南面主要屏障,亦是吉縣與鄉寧的分界山峰。東南緊連高天山,西南可控制鄉寧平塬,北可控制曹井川、馬家河和三教、窯科等村,西可控制馬連灘。北魏胡人五萬之眾,依託此地起義,堅持數年之久。

演武場:縣城東祖師廟村,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建,今廢。

縣城:北魏延興四年(474)建,明景泰初(約1451)復修,嘉靖初創建外城,後於西城建敵臺5座,今廢。

臨汾映像·細數吉縣軍事關隘要地

今日吉縣縣城衛星圖(局部)

清長城:同治七年,淮軍提督太原總兵張樹屏率軍3500人,用四年時間沿黃河東岸,修築北至平渡關(現屬大寧),南到麻子灘(鄉寧界),全長75公里的城牆。

碉堡、暗道:民國24年(1935)秋,山西省政府徵集民工,沿黃河東岸修築碉堡,妄圖堵截紅軍東征。民國28—33年第二戰區部隊在縣境內遍築碉堡,並在錦屏、油坊、小府、祖師廟等山腰,挖有暗道,內置對外射孔和屯兵區。民國35年,各鄉公所所在地,普遍修築石碉,這類碉堡內分三層,高約10米,可容一個排的武裝。堡底設有暗洞、可通鄉公所和村外,今多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