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太原解放前——國民兵軍官教導團、軍事幹部學校與天オ軍官學校

國民兵軍官教導團

1936年秋,抗日浪潮瀰漫全國,閻錫山為了迎合全國人民抗戰的要求,表示感與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合作,於10月初在太原成立了犧牲救國同盟會(簡稱犧盟會),開展了山西的抗日救亡運動。

太原解放前——國民兵軍官教導團、軍事幹部學校與天オ軍官學校

犧牲救國同盟會


同時在國民師範學校內成立了軍政訓練班,設有軍訓、政내兩處:軍訓主任杜春沂、攻訓主任梁化之,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先後訓練過全省小學教師、公道團和犧盟會幹部共三四千人。當時參加練工作的有不少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土,如楊獻珍、韓、魯言等均在攻調處擔任過訓練工作。

日軍在華北侵佔冀東、察北後,積極進窺纓東,直接威脅到閱錫山統治的晉、綏兩省的安全。閻錫山接受了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的要求,提出了“組織民眾,調練民眾,武裝民眾”的口號,於11月間在祁具、太谷兩縣成立了兩個“軍士訓練團”,作為國民兵軍官教導團班級軍士幹部的基礎。又於1937年4月間,調用了晉綏軍軍官教導團學兵隊的學生和軍土訓練團的軍士,成立了8個國民兵軍官教導團,把全省各地招來的學員加以訓練,作為將來訓練全省18歲以上適齡國民兵的軍事政治幹部。原定訓練期限為6個月。

各團團、營長等主官,系由杜春沂提名經楊愛源同意後由閻錫山委派,如朵珍、王輔、李廷秀、崔鬱、武玉山、趙址玲等,均充任過團長;政工人員,系由軍政訓練班內挑選充任,如劉現、張文昂、韓鉤等共產黨人,均在各團充任過改治主任。

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這些團僅僅訓練了三個多月的時間。9月,日軍大舉進犯山西,駐在晉北和晉中之各,於太原失守前,利用太原庫存武器充實了自己,先後轉移到晉東南和晉南地區繼綾訓練。當時,在各團內由於閻錫山委派的舊軍官與堅決杭戰的進步青年共產黨人之間,開展了進步與反動、民主與專制的尖銳鬥爭,於是1938年春在臨汾進行整軍時,閻錫山就將少效由舊軍官控制的團並編,充實了王靖國、陳長捷、郭宗汾等舊軍部隊。多數團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參加了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簡稱決死隊),即抗日新軍國民兵軍官教導團的政工人員和學員,絕大多數成了以後各決死隊的中堅骨幹。決死隊共有4個縱隊,後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部分了。

太原解放前——國民兵軍官教導團、軍事幹部學校與天オ軍官學校

七七事變

山西軍事幹部學校

“七・七事變”後,日軍大舉進犯山西,於1937年11月到1938年3月,太原、臨汾相繼失守,錫山退據黃河兩岸之山西吉縣和映西宜川ー帶。當時山西軍隊堅決抗戰的,只有新軍一一決死隊,在敵後進行遊擊戰,不斷予日軍以打擊。閻錫山感到舊軍軍官統馭無方,土兵鬥志不強,不足以維持其統治;又感到新軍日益擴大,戰鬥力強,但不為己用,於是在他的所謂“新能存在,舊必滅亡”的思想支配下,想另成立一支“新軍”為己利用,乃於1938年夏季在吉縣的馬家河成立了“山西軍事幹部學校”,自兼校長,副校長於鎮河,教育長韓文斌,政治部主任宋振衰。下設3個總隊(相當於師),總隊下3個大隊(相當於團),每大隊有4箇中隊,每中隊有4個分隊,毎分隊約50人。全校計劃招收高小畢業及與相當高小程度之男女學生七入千人。在吉縣、鄉寧一帶將3個總隊編組成立後,即分赴各地招生。

太原解放前——國民兵軍官教導團、軍事幹部學校與天オ軍官學校

閻錫山


第一總隊長朱大純,率全總隊軍士以上幹部赴第一行政區晉東北地區五臺、繁峙、大同、渾源以及冀西一精招牧學生;第二總隊長陳泮喜赴第六行政區晉西鄉寧、吉縣、縣以及洪洞、趙城一帶招收學生;第三總隊長鄔志賢赴第三、五行政區之晉東南長治、晉城、沁源、沁縣一帶招收新生。

各總隊到達招生地區後,由於淪陷區內日軍控制嚴密,遊擊地區己被八路軍和決死隊組織起來,招生不易。經過數月,在五臺一帶招生之第一總隊招有千餘人向吉縣集中時,大多數沿途逃散,有的參加了決死隊,僅有於部百餘人回到青縣;第二總隊招收2000餘人;第三總隊招收學生千餘人。全校所招新生尚不足預計之半,且程度參差不齊。

1939年夏,各總隊新生到達吉縣、鄉寧後,第二總隊即在鄉寧縣屬之劉家溝附近村莊集訓;第三總隊在西原上附近村莊集訓,後因學生人數、質量不敷擴編計劃,且以日軍壓追過急,為了便於參戰,將學校改稱“軍事幹部敦導縱隊”,於鎮河兼縱隊長(當時於任暫編第一師師長),政治部主任由師參謀長韓文斌兼任。

不久,第三十三軍軍長郭宗汾調任第四十三軍,於鎮河接任第三十三軍軍長,即以縱隊部人員編成第三十三軍軍部骨幹,第二縱隊學生補充到該軍暫編第四十一師陳震東部充任下級幹部;第三縱隊學生撥歸該軍第七十ー師樊釗部充任下級幹部,其餘另編為一個團,繼續整。軍事於部學校,原計劃訓練一個軍的幹部,結果在培訓幹部的名義下,補充了部隊的名額。學校從此結束。

第二戰區天オ軍官學校

1939年春,山西內部新、舊軍之間的摩擦日趨尖銳,新軍力量日益增強,舊軍則土氣消沉,日漸削弱。閻錫山借抗日為名,實行抑新扶舊之實,提出“大膽任用,破格提升”的口號,對各部隊中有些下級軍官或士兵,儘管沒有學過軍事,甚至有些還不識字,但在作戰中,卻能在某一點或某一方面能幹,例如,用品槍射擊比瞄準打得還準;用集束手榴彈能打準敵人的戰車;或利用各式各樣的地形巧炒地破壞敵人的交通、通信等。

諸如此類的軍官或士兵,錫山稱之謂“天才軍官”,將這些人由各部隊中選拔出來,集合一起,參加訓練深造,授以新的戰術常識,創設第二戰區天才軍官學校。這個學校於1939年3月,在陝西省宜川縣屬秋林鎮南之張李村成立,閻錫山自兼校長,委派樊折桂為教育長,李景陽為政治主任(李系楊貞吉特務系統之人物)。

學校歸戰區司令部直接領導,內設校本部及所屬各隊,教育長以下設政治、軍事、事務三個主任,分掌全校政治、軍事訓練以及生活事務。政治主任李景陽,負政治專責,各隊另設政治指導員,負各隊政治教育責任。政治課目

以“物產證券與按勞分配”為主課,兼授一些時事教育,另有政治專職教員如郭福年等人。

軍事主任王繼昌,專管軍事訓練計劃和指導演習,由於學員文化程度太差,以第二戰區所編的“民族革命戰法”為主課,兼授一些軍事常識。時以“物產證券與按勞分配”為主課,兼授一些時事教育,另有政治專職教員如郭福年等人。時間分配上,軍事課佔2/3,政治課佔1/3,擔任軍事教官的除各隊幹部外,另有專職軍事教官,如李彥炯、覆雲鵬、李友植、曹之鼐等。

事務主任田之源,主管全校軍需、文書及生活管理之責。第一期設有軍官隊一,軍土隊一,每隊學員定額為100名。但因條件限制,部隊選送困難,每隊僅有80餘人。大部來自第二戰區各部隊,其中行伍出身者佔90%,學習期限原定為10個月,後又改為1年。學習期間,學員一律支原部隊工資,性士兵被選為學員後,在校期間軍士按准尉、兵按軍土待遇支薪。

1940年夏第一期畢業後,又由各部隊選送第二期學生,編為軍官隊二,軍土隊二,共學員300餘人。1941年第三期縮編為軍官隊一,軍士隊一,學員共100餘人。斯時,教育長樊折桂離職,由王繼昌繼任。1942年併入青軍團內,學校停辦,前後共培訓出學員約500餘人學員畢業後,多數仍回原部隊服務,少數被編入政衛師(屬於敵工系統)和狙擊隊中作戰時臨時配屬於各部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