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時代的那些漢人之陶侃

陶侃(公元259年--公元334年),字士行,江西都昌人,後遷至江西九江。與兩晉時期的士族門閥為高官的風氣截然相反,陶侃出身貧寒,別說士族,連庶族都算不上,他的顯達則完全靠其自己的努力奮鬥和卓越才能獲得,另外還有個有意思的小常識,東晉著名詩人,桃花源記的作者陶淵明是陶侃的曾孫。


五胡時代的那些漢人之陶侃

陶侃雖然是貧寒出身,但很注重自身的休養和與他人的交往,這兩個優點是造就他能成功的關鍵。一次,他家鄉的孝廉範逵路過他家,他為了招待範逵,竟減下母親的長髮換得酒肉,範逵食用後大為滿意,於是推舉他出任縣吏,陶侃因此而進入仕途。
五胡時代的那些漢人之陶侃

出任縣吏督郵後,由於陶侃為人正直,能力非凡,很快得到賞識,被推舉為孝廉,有了這層身份,陶侃得以來到首都洛陽,並且見到了當時的中書監張華。張華雖然也非士族出身,但覺得陶侃來自偏遠的江南,又是貧寒出身,所以並不看重他。當他和陶侃交談過後,他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馬上推舉陶侃出任郎官。
五胡時代的那些漢人之陶侃

陶侃雖然獲得不少人的認可,但是他畢竟是寒族出身,在士族橫行的西晉政府沒有立足之地,真正讓陶侃擺脫身份束縛,功成名就的是八王之亂。八王之亂的爆發,不僅成為五胡亂華的開端,也是陶侃治亂平叛,顯達名望的開始。


五胡時代的那些漢人之陶侃

公元303年,陶侃首先擊敗了湖北的義陽蠻張昌,又擊敗了自行割據揚州的揚州刺史陳敏,成為常勝將軍。公元306年,陶侃迎來了人生第一次政治站隊,當時陶侃身為東海王司馬越的參軍,原本應該聽江州刺史華軼的調遣,而華軼與琅琊王司馬睿矛盾很深,陶侃的侄子陶臻認為站在琅琊王司馬睿一邊,陶侃起初並不以為然,然而陶臻的堅持,愣是把陶侃給拉到司馬睿一邊,司馬睿非常高興,封賞了陶侃很多官職,陶侃無奈,只得和華軼斷交。

五胡時代的那些漢人之陶侃

公元311年,司馬睿擊殺華軼,升任陶侃為龍驤將軍,武昌太守。隨後陶侃便開始治理荊州。當時江南地區有一支大的流民---杜弢的亂軍,到處燒殺劫掠,給司馬睿帶來巨大威脅,因為陶侃的聲望,司馬睿任命陶侃為討伐杜弢的大將,將士族門閥下的周訪作為他的副將,共同剿殺杜弢。周訪因此與陶侃接姻。
五胡時代的那些漢人之陶侃

公元313年,經過反覆爭奪,陶侃先是在武昌大敗杜弢,接著又在長沙擊潰杜弢,杜弢本人逃亡外,他的部眾非死即降,作鳥獸散,杜弢亂事被平定。

五胡時代的那些漢人之陶侃

陶侃的一系列軍事勝利,引來了琅琊士族門閥王敦的猜忌和不滿。他不顧眾人的反對,硬是將陶侃調離武昌,將他調到廣州任職,當時的廣州,還是一片經蠻之地,等於就是發配了。但即便如此,陶侃到任後,不忘中原,贏得了陶侃運磚的美譽,還平定了交州(今越南)亂事,朝廷只得又加封他為都督交州軍事。


五胡時代的那些漢人之陶侃

公元322年,王敦叛亂爆發,王敦執掌政權後,加封陶侃為散騎常侍。公元325年,東晉政府平定王敦叛亂。晉明帝司馬紹為了不在重蹈王敦亂政的覆轍,開始平衡朝內各士族門閥大家的勢力,因為陶侃是寒族,得以出任都督荊、湘,雍,梁四州軍事,這就等於陶侃又重新回到了荊州任上,成為東晉重臣。
五胡時代的那些漢人之陶侃

公元328年,蘇峻叛亂爆發,東晉首都健康再次被攻破。當時朝廷的門閥代表溫嶠極力邀請陶侃帶兵平定叛亂,陶侃因為自己並非明帝託孤重臣,不想參與亂事,但得知自己的兒子陶瞻也被蘇峻殺死後,便答應出兵,在陶侃出任平定叛軍的總盟主後,東晉各支勤王部隊意氣風發,緊密合作,蘇峻叛亂很快被平定。
五胡時代的那些漢人之陶侃

公元330年,將軍郭默殺掉江州刺史劉胤,割據一方。朝廷對此事竟然是縱容態度,陶侃明顯看到這是朝廷害怕自己的權勢過重,想用郭默來制衡自己的權力,便主動出兵攻擊郭默,因為世人皆知道陶侃的厲害,還未及陶侃動手,郭默的屬下便綁了郭默送到陶侃處投降。陶侃便斬殺了郭默,平定了江州。北方的羯族雄主石勒聽說這件事後,對陶侃大為敬畏,因為郭默曾與他多次作戰,並多次打敗過他,他的很多將軍都很害怕郭默,沒想到竟被陶侃如此就幹掉了,實在出人意料。


五胡時代的那些漢人之陶侃

公元334年,陶侃病重,他將自己的官印符節交還朝廷,並將荊州的一切打點好後,準備去長沙,但還未成行,便發病身亡,享年七十六歲。有人評價他能懷止足之分,不與朝權,這樣既保住了自己的名節,家產,也成全了子孫的前途,是一種非常明智的選擇。
五胡時代的那些漢人之陶侃


從古至今,都有人評價陶侃,不一而足,本文就用房玄齡的一句話結尾:士行望非世族,俗異諸華,拔萃陬落之間,比肩髦俊之列,超居外相,宏總上流。布澤懷邊,則嚴城靜柝,釋位匡主,則淪鼎再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