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第七屆魯迅文學獎說開去

由第七屆魯迅文學獎說開去

魯迅文學獎

備受矚目的第七屆魯迅文學獎日前揭曉了。“7個獎項共34篇(部)作品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獲獎名單另發)。這是對34名作者、譯者辛勤勞動的肯定,更是對走進新時代的中國文學滿懷信心的回顧與展望”。

魯迅文學獎,是以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先生命名的文學獎項。與老舍文學獎、茅盾文學獎、曹禺戲劇文學獎並稱中國“四大文學獎”。

作為文學愛好者和傳播者,筆者對這些獲獎作品和作者表示虔誠的祝賀與膜拜。

與八九十年代相比,如今的文學越來越走向時代的角落,倍顯落寞。與當年的“一文出名”天下知,“一作獲獎”紙變貴相比,即便是出了“大作”獲了“大獎”也是淪落街頭無人問。

這是時代的進步,還是時代的悲哀?我只有問蒼天了。

市場大潮的沖刷,文學走向邊角是必然。中國改革開放40年,市場經濟波起雲湧,巨浪滔天。經濟建設成為核心,成為主流。隨之而來,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發生了鉅變。大家想得更多的是如何發家致富,膜拜更多的是李嘉誠、曾憲梓、馬化騰、馬雲、許家印,關注更多的是馬蓉、王寶強、馮小剛、劉震雲、范冰冰、崔永元、袁立,追求更多的是“華盛頓”“孫中山”“毛爺爺”,魯迅、茅盾、巴金、曹禺們的作品早已淡出或者正在淡出教科書的聖地和普羅大眾的視野,如今誰還在看文學,談文學?莫非他瘋了?

連飯後茶餘的談資都輪不到“文學”了,文學不失落誰失落?

“大家”相繼凋落,“毛孩”粉墨登場,文學無人扛大旗。茅盾、巴金、曹禺、錢鍾書、孫犁、汪曾祺們這些耳熟能詳的“大家”“名家”早已作古,相對厚重的路遙、陳忠實、史鐵生、沙葉新們也悄然到了另一個世界,鐵凝、賈平凹、王安憶、梁曉聲、馮驥才們早已江郎才盡,或與高官結緣,或與美女相擁,或者乾脆遁入各類大學之門,許許多多年未見大作問世,早已“泯然眾人矣” 。別的且不說,就是本屆獲獎的作者,有幾個是大家熟知的、厚重的、深刻的?我真擔心今日獲獎明天就被人們忘卻了。縱觀文壇,大家、名家日益凋零遠去,郭敬明、韓寒、蔣方舟等“小毛孩”們倒是紛紛登場,個個紅得發紫發亮,不只賺足了眼球,還撐爆了口袋,登上了各種各樣的作家富豪榜。可是仔細搜一搜,看一看,有幾個、幾部、幾篇經得起讀者的推敲和時間的檢驗?

名家冷落,“小猴”唱大戲,文學後繼乏人,無人扛大旗,鮮有大作、傑作問世,怎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和關注?

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自媒體野蠻生長,文學繼續淪落不可避免。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電腦、手機、電視等視聽設備的升級更新瞬息萬變,蹦迪、K歌、廣場舞等豐富多彩的大眾娛樂形式風起雲湧,抖音、小視頻、頭條號、百家號、企業號、微博、空間等各色自媒體野蠻生長……

凡此種種,無不在在擠佔人們的生存空間和休閒空間,大家都在為“茅屋”“廁所”奔波,為生存打拼,剩下的時間和空間本來就有限,那還能擠出閒暇時間去閱讀、去欣賞那些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的所謂的“當代文學作品”?

我們還有文學嗎?是我們拋棄了文學,還是文學遠離了我們?

救救孩子,也救救文學。

但願本屆魯迅文學獎的揭曉能夠驚醒我們:這世界上還有一種藝術叫做:文學。

由第七屆魯迅文學獎說開去

救救孩子,也救救文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