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高梁河之敗到君子館之敗,宋軍精銳部隊損失殆盡,都是他造成的

清詩人袁枚路經澶淵,想象當年寇準率師抗遼的情景,有感而作了《澶淵》這首詩。宋師本應該利用抗遼將士首戰告捷、情緒高昂的有利時機,乘勝打敗遼軍,收復燕雲十六州。然而宋真宗卻甘受屈辱,草草罷兵,定下“澶淵之盟”。後來北方之敵正是以燕雲十六州為基地入侵中原、滅亡宋朝的。實際上,收復十六州一直是宋初最高統治集團北向用兵的終極目標,是終宋一朝的難解情結。

自高梁河之敗到君子館之敗,宋軍精銳部隊損失殆盡,都是他造成的

袁枚

高梁河之役

幽雲十六州又稱燕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之事須從五代時後晉石敬瑭說起。公元936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後唐所攻,遂向契丹求援,自稱兒皇帝,並把幽雲十六州割給契丹。宋太祖和宋太宗對此耿耿於懷,在平定南方諸國後,便把目光轉向幽雲地區。

自高梁河之敗到君子館之敗,宋軍精銳部隊損失殆盡,都是他造成的

石敬瑭

高梁河(今北京城西北)之戰是宋遼正面衝突的第一次大戰。在開寶元年(968)、二年和九年,北宋都曾出兵北漢,皆因遼對北漢救援,無功而返。太平興國四年(979)正月,以潘美為北路都招討使圍攻太原;同時以驍將郭進為太原石嶺關都部署,以遏制契丹之援。三月,郭進在白馬嶺(今山西孟縣東北)大敗遼耶律沙救北漢之軍,遼監軍冀王敵烈等戰死。五月,北漢降宋。宋太宗趙光義想乘勝進攻遼國,奪取幽薊。當時宋軍將士皆十分疲乏,且糧餉已盡,都不願再攻遼朝,然而無人敢反對太宗。太宗命樞密使調發屯兵,六月從鎮州出發,北上攻遼。宋軍在沙河首戰告捷,大敗遼軍北院大王奚底的軍隊,接著進圍幽州。七月,遼主命大將耶律休哥率五院軍前往救援。宋遼兩軍在高梁河一帶激戰,結果宋軍大敗,遼兵追殺30多里,斬首萬餘,宋軍拋棄的兵杖、器甲、符印、糧饋不可勝數。太宗兩箭中股,僅以身免,至涿州才乘驢車逃回。

自高梁河之敗到君子館之敗,宋軍精銳部隊損失殆盡,都是他造成的

趙光義影視扮演者

宋遼大戰

高梁河之役失利後,太宗命劉延翰、李漢瓊率兵屯駐真定(今河北正定)、崔彥屯關門(今河北河間)、崔翰駐定州以防禦遼兵進攻,形成守勢。太平興國四年冬,遼兵果然大舉南侵,劉延翰等將領按照太宗所授陣圖于徐河(今河北滿城北)軍分八陣,準備與遼軍會戰。此時,右龍武將軍趙延進認為:布八陣而戰,宋軍兵力必然分散,勢力懸殊,於宋軍不利;不如集中兵力,可以決一勝負,以求較大勝算。趙延進還願主動承擔違詔之罪。於是宋軍分為二陣,首尾相連,與遼軍大戰。結果宋軍三戰三勝,遼軍敗走西山,士兵跌落坑谷不計其數;宋軍斬遼軍萬餘級,俘虜三萬多人,獲馬千餘匹,擒獲遼軍酋長三人,獲得兵器、車帳、羊畜無數。這就是徐河大捷。

自高梁河之敗到君子館之敗,宋軍精銳部隊損失殆盡,都是他造成的

趙延進影視扮演者

太平興國五年三月,遼軍十萬進入代州(今山西代縣)、雁門關以北地區。當時知幽州行府事並三交(今山西太原北古城村)都部署潘美到代州巡撫,當即與代州刺史楊業共定南北夾擊的作戰計劃。由楊業率數千騎兵從西陘迂迴到遼軍背後,潘美自率大軍,出雁門關北,二軍猛烈夾擊,遼軍大敗,遼節度使蕭咄李被殺,生擒馬步軍指揮使李重海,殺傷無數。這就是雁門之捷。楊業本來是北漢節度使,入宋後,鎮守代州,驍勇能戰,屢立戰功,號稱“無敵”。他與士卒同甘共苦,為政簡易,深受郡裡愛戴。

自高梁河之敗到君子館之敗,宋軍精銳部隊損失殆盡,都是他造成的

楊業劇照

雍熙北伐

雍熙三年(986)正月,宋朝知雄州賀令圖等相繼上書說:“契丹的皇帝年紀幼小,國家大事皆由太后決定,遼大將韓德寵用事,遼人憤恨,請聖上趁遼國內部不穩的時機發兵奪取幽薊。”宋太宗就派三路大軍,兵力超過三十萬,北伐遼國,聲勢浩大,勢圖奪取幽雲,史稱“雍熙北伐”。宋軍初戰告捷。但東路曹彬為了邀功,輕敵倖進,不聽指揮,在岐溝關慘敗;七月,遼國蕭太后親率大軍十萬乘勝反攻,從宋軍中奪回寰州,直逼雲、朔、應三州,形勢危急。宋太宗命令潘美、楊業率軍護四州之民南遷。潘美部將王侁、劉文裕等妒忌楊業屢立戰功,對楊業挖苦諷刺。楊業被迫出戰,並請求潘美在陳家谷(今山西朔縣南)設伏救援。楊業於狼牙村遭遼大將耶律斜軫伏擊,寡不敵眾,退至陳家谷口。然而此時援兵已撤,楊業見況,撫膺大慟,率部再戰。楊業受創數十處,墜馬被擒,絕食三天而死。

自高梁河之敗到君子館之敗,宋軍精銳部隊損失殆盡,都是他造成的

潘美雕塑

​十月,遼承天后和遼聖宗以耶律休哥為先鋒都統,領兵南侵。十二月,遼軍在君子館(今河北任丘南)一戰,大敗宋將劉延讓、李繼隆的部隊,生擒宋軍先鋒賀令圖、高陽關部署楊重進等將領,殺死宋兵數萬人,劉延讓僅以身免。遼軍乘勝攻下邢州、深州,並且放縱兵丁大肆掠奪,鄴城以北,千里蕭然,一片淒涼。自高梁河之敗到君子館之敗,宋軍先後損失兵力不下三十萬,精銳部隊損失殆盡。從此宋北部邊防門戶大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