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兩位皇帝御駕親征,戰爭一觸即發,卻遭遇突然變故

宋太宗接手帝位以後,雖然完成了哥哥的心願,快速收復了北漢,但是他急於求成,想借著收復北漢的士氣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在全軍上下毫無士氣的情況下,硬是要挑戰契丹鐵騎。導致大宋自開朝以來最大的一次失敗,歷史上把這次戰役稱之為“高梁河之戰”,這場戰爭拉開了宋朝和遼國近百年的恩怨史。而就在太宗在失敗的慘痛中還沒有恢復過來,契丹人就出兵前來挑戰了。小編今天就跟大家講講在高梁河之戰以後,宋遼兩國是怎麼開始他們的邊界戰火的。

宋遼兩位皇帝御駕親征,戰爭一觸即發,卻遭遇突然變故

公元979年九月,契丹人率領眾位大將率軍南下,就是為了報幽州被圍之仇。這次是大宋建國以來第一次遭受契丹人進攻,這讓宋太宗心裡想這次若不應戰,如果不收拾一下契丹人,怎麼對得起自己哥哥開創的大宋朝。宋太宗不但積極備戰,還十分注重這次挑戰的政治影響。而前線的將領要也都拿出渾身膽魄,設出詐降的計謀。宋軍將領給契丹人主帥寄了一封投降信。

宋遼兩位皇帝御駕親征,戰爭一觸即發,卻遭遇突然變故

契丹人以為高梁河之戰讓宋軍嚇破了膽,就相信了投降是真的,宋軍藉著投降的勢頭,一舉反撲,殲滅遼國軍隊一萬餘人,幸虧遼軍有援軍到來,才護送大軍撤出西山。而此次的勝利讓宋軍士氣大振,太宗的心情也得到了舒緩。但是遼國也吸收了失敗的教訓,更換了新的統帥。從這時候開始,兩國交戰的次數越來越頻繁了。而他們劃分戰線的地方就是在古代聞名歷史的雁門關。雁門作為中原的大門,總領天下大勢,中原地區的所有朝代,都會是當代最強的將領來把守雁門關。

宋遼兩位皇帝御駕親征,戰爭一觸即發,卻遭遇突然變故

太宗也派出了宋朝最強的將領就是楊繼業,也是楊家將原型人物。楊業也歸降了宋軍旗下,立刻便得到宋太宗的賞識。而遼國當時也多次用榮華富貴來誘惑他,但都被他嚴詞拒絕,雖然他是北宋的降將,但是作為華夏民族,他的民族情感還在,願意作為宋朝的將軍,來抵抗外族的侵略。他的這種民族情結也是面對太宗誓不投降的原因。

宋遼兩位皇帝御駕親征,戰爭一觸即發,卻遭遇突然變故

而這次進攻北宋的失敗,讓遼國的耶律皇帝也頗為惱火,於是增兵十萬,出幽州向雁門關開去。這次對大宋來說,真正的挑戰開始了。公元980年年初,潘美在雁門關佈下重兵,楊業則率領數百騎兵從小路迂迴到雁門關北側,準備伺機攻擊。潘美和楊業通力合作,僅僅一戰就把一舉擊潰了遼國十萬大軍,並斬殺遼國新換的元帥。

宋遼兩位皇帝御駕親征,戰爭一觸即發,卻遭遇突然變故

這次絕對是一次大勝,北宋以為這一戰會徹底擊潰遼國的信心。但是好戰的契丹人是絕不容忍自己一敗再敗,僅過了兩個月,整頓好的遼國軍隊再次前來挑戰。而這一次,遼國皇帝御駕親征。而這消息讓整個宋朝又一次震盪。這次開戰遼國吸取了戰敗的教訓,避開了楊業鎮守的雁門關,他們把重點兵力向東移,把目標放在了幽州通往開封的瓦橋關。而這次宋太宗讓所有駐地將領不可妄動,然後調兵遣將,重新集結兵力來抵抗遼國這次的侵略。

宋遼兩位皇帝御駕親征,戰爭一觸即發,卻遭遇突然變故

而這次也可能是遼國國君御駕親征,也可能是因為宋太宗臨陣換將,在宋軍剛剛抵達瓦橋關就遭到了遼軍的突襲。幸虧宋太宗及時調整戰略,讓瓦橋關的守將堅守城池,不和遼國軍隊發生證明衝突。至此耶律休哥的攻城只能告一段落,退至瓦橋關城外河對岸,和宋軍隔河對峙,以此威懾宋軍。但這種對峙僅過了十天,再次調整好的遼國再一次對瓦橋關發動總攻,久等援兵不到的瓦橋關最終抵擋不住遼國的兇猛之勢,瓦橋關失守,所有軍隊被迫退到了莫州。

宋遼兩位皇帝御駕親征,戰爭一觸即發,卻遭遇突然變故

此時宋太宗也御駕親征,迅速集結了京師的精良部隊,速度趕往前線,來到莫州抵抗契丹。對契丹人來說,瓦橋關突破,中原百里一片坦蕩,可以長驅直入的殺到開封城下。當兩位皇帝在莫州城外剛剛對壘起來,因為兩個國君都知道,這一戰關乎自己國家的社稷安危,兩個皇帝都為了此戰抱著必死的決心。但是決戰即將開始,契丹卻突然退兵了,這次沒有任何徵兆的退兵,讓大宋滿朝文武和全軍士兵都摸不著頭腦,反正是皇帝御駕親征了,就把功勞記在了是宋太宗親征的威懾力讓契丹人撤退了。

宋遼兩位皇帝御駕親征,戰爭一觸即發,卻遭遇突然變故

不管什麼原因,至少契丹人退兵了,宋朝算是鬆了一口氣,太宗也班師回朝了。小編認為,不管什麼原因讓契丹人退了兵。但是,這次兩位皇帝雖然沒用針鋒相對,但是不代表就可以和平相處了。連續幾次的宋遼交鋒,都沒有佔到上風,這也是讓兩國國君都不甘心的一點,於是讓宋遼戰爭幾乎成為了北宋時期的主旋律。只要是歷史上出名的事件,幾乎都和宋遼戰爭有關聯。而宋朝開始進入積貧積弱的時代,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