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袁隆平不该被遗忘

「科普时报」袁隆平不该被遗忘

科普时报记者 马爱平

“这个统计数据是正确的。但这不代表袁隆平院士没有在杂交水稻方面做出原创性的关键贡献。”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肖国樱告诉记者。

从8月7日开始,微信公众号“魔都囡”的《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文章在朋友圈开始刷屏,引起了广泛关注。

该文称,根据国家的水稻数据中心的检索查询,“袁隆平的水稻品种较少,而且没有大面积种植”,应该如何看待这个数据检索的结果?

“第一,这些大面积推广的三系杂交稻中,汕优系统和威优系统杂交稻的不育系的不育系基因来源于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发现的野败细胞质。没有野败细胞质,就没有汕优系统和威优系统杂交稻。第二,袁隆平院士培育的不育系二九南1号A和南优2号等杂交稻在杂交水稻发展初期发挥过重要的引领作用。”肖国樱说。

该文说:“杂交水稻不是袁隆平的发明,中国真正的水稻之父,堪称奠定了水稻这一门学科的另有其人。”文章中提到了几位科学家:丁颖、赵连芳、黄耀祥、李必湖、颜龙安、谢华安等,这几位科学家的贡献是什么?袁隆平和他们之间的科研贡献是怎样的关系?

肖国樱说,这些科学家在中国水稻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和袁隆平院士发明杂交水稻并不矛盾。

在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之前,国内外专家均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杂交种没有优势。国外杂交水稻不成功的研究经历也似乎印证了这种观点。

“袁隆平课题组在发现野败细胞质资源之后,把资源赠送给全国各地的协作组成员进行研究。之后,湖南率先培育出二九南1号A不育系,广西和湖南在同年实现三系配套,研发出具有较强杂种优势的三系杂交稻。”肖国樱说,丁颖、赵连芳、黄耀祥是研究常规水稻的,与杂交水稻没有关系。

袁隆平确定把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作为培育水稻不育系的技术路线之后,李必湖作为袁隆平课题组成员,和冯克珊一道在海南发现了雄性不育的野生稻。颜龙安和谢华安院士当时作为杂交水稻协作组成员,分别培育出了著名的不育系珍汕97A和恢复系明恢63。他们均为杂交水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该文章还称:“袁隆平主要是一篇论文1966年《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但这仅仅只是一篇开端论文,并没有实际可操作的东西出现”“三系杂交法也不是袁隆平发明的”“两系杂交法也不是袁老爷子的成就”“第一个搞‘海水稻’的也不是袁隆平……”应该如何看待这些说法?

“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是社会主义大协作的结果。”肖国樱说。

《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发表得到了中央科技主管部门的重视,指示湖南省支持这项研究,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开篇之作,由此发明了籼型三系杂交水稻。

两系杂交稻确为石明松发明,但石明松去世太早,去世时两系杂交稻尚不具备生产应用价值。特别是1989年的盛夏低温颠覆了原来对两系杂交稻的一些重要认识,两系杂交稻研究遇到严重问题。

肖国樱说:“袁隆平院士带领大家顶住非议,提出了培育光温敏核不育系的技术策略和防止不育临界温度飘移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原种生产程序,湖南率先培育出了不育临界温度低的不育系培矮64S,并采用冷水灌溉技术解决了不育临界温度低的不育系的繁殖问题。”由此实现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生产应用。

该文章还称:“杂交稻的口感就我们目前吃的真的是比较一般,和日本的越光米比起来差距不是一星半点”“超级稻不管是否适用,我们全国的科研人员都在搞,并不是袁老爷子一个人的成就,但是我们现在提到超级稻,能想到的只有袁隆平,这显然是对其他科研工作者极大的不尊重”“袁隆平的都是试验田的量产,拿海水稻为例,甚至只是小范围的产量的换算”……

肖国樱解释:“越光是粳稻米,北方人喜欢吃,但南方人不一定喜欢吃。杂交稻的米质在不断提高,现在很多杂交稻也是国标优质米。而耐盐碱水稻研究前人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耐盐碱杂交稻研究也还处在研究初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项目,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鼓励。”

水稻是个大作物,是我国65%以上人口的主食,水稻科研工作者有很多。“他们毕生精力均投身于水稻研究,值得大家尊重,也值得宣传和鼓励。要形成群雄竞技、人人争先的大团结、大协作的局面,要杜绝负能量。”肖国樱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