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時報」袁隆平不該被遺忘

「科普時報」袁隆平不該被遺忘

科普時報記者 馬愛平

“這個統計數據是正確的。但這不代表袁隆平院士沒有在雜交水稻方面做出原創性的關鍵貢獻。”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肖國櫻告訴記者。

從8月7日開始,微信公眾號“魔都囡”的《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文章在朋友圈開始刷屏,引起了廣泛關注。

該文稱,根據國家的水稻數據中心的檢索查詢,“袁隆平的水稻品種較少,而且沒有大面積種植”,應該如何看待這個數據檢索的結果?

“第一,這些大面積推廣的三系雜交稻中,汕優系統和威優系統雜交稻的不育系的不育系基因來源於袁隆平領導的課題組發現的野敗細胞質。沒有野敗細胞質,就沒有汕優系統和威優系統雜交稻。第二,袁隆平院士培育的不育系二九南1號A和南優2號等雜交稻在雜交水稻發展初期發揮過重要的引領作用。”肖國櫻說。

該文說:“雜交水稻不是袁隆平的發明,中國真正的水稻之父,堪稱奠定了水稻這一門學科的另有其人。”文章中提到了幾位科學家:丁穎、趙連芳、黃耀祥、李必湖、顏龍安、謝華安等,這幾位科學家的貢獻是什麼?袁隆平和他們之間的科研貢獻是怎樣的關係?

肖國櫻說,這些科學家在中國水稻發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貢獻,這和袁隆平院士發明雜交水稻並不矛盾。

在袁隆平發明雜交水稻之前,國內外專家均認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雜交種沒有優勢。國外雜交水稻不成功的研究經歷也似乎印證了這種觀點。

“袁隆平課題組在發現野敗細胞質資源之後,把資源贈送給全國各地的協作組成員進行研究。之後,湖南率先培育出二九南1號A不育系,廣西和湖南在同年實現三系配套,研發出具有較強雜種優勢的三系雜交稻。”肖國櫻說,丁穎、趙連芳、黃耀祥是研究常規水稻的,與雜交水稻沒有關係。

袁隆平確定把野生稻和栽培稻雜交作為培育水稻不育系的技術路線之後,李必湖作為袁隆平課題組成員,和馮克珊一道在海南發現了雄性不育的野生稻。顏龍安和謝華安院士當時作為雜交水稻協作組成員,分別培育出了著名的不育系珍汕97A和恢復系明恢63。他們均為雜交水稻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該文章還稱:“袁隆平主要是一篇論文1966年《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但這僅僅只是一篇開端論文,並沒有實際可操作的東西出現”“三系雜交法也不是袁隆平發明的”“兩系雜交法也不是袁老爺子的成就”“第一個搞‘海水稻’的也不是袁隆平……”應該如何看待這些說法?

“中國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是社會主義大協作的結果。”肖國櫻說。

《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發表得到了中央科技主管部門的重視,指示湖南省支持這項研究,是中國雜交水稻的開篇之作,由此發明了秈型三系雜交水稻。

兩系雜交稻確為石明松發明,但石明松去世太早,去世時兩系雜交稻尚不具備生產應用價值。特別是1989年的盛夏低溫顛覆了原來對兩系雜交稻的一些重要認識,兩系雜交稻研究遇到嚴重問題。

肖國櫻說:“袁隆平院士帶領大家頂住非議,提出了培育光溫敏核不育系的技術策略和防止不育臨界溫度飄移的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原種生產程序,湖南率先培育出了不育臨界溫度低的不育系培矮64S,並採用冷水灌溉技術解決了不育臨界溫度低的不育系的繁殖問題。”由此實現了兩系法雜交水稻的大面積生產應用。

該文章還稱:“雜交稻的口感就我們目前吃的真的是比較一般,和日本的越光米比起來差距不是一星半點”“超級稻不管是否適用,我們全國的科研人員都在搞,並不是袁老爺子一個人的成就,但是我們現在提到超級稻,能想到的只有袁隆平,這顯然是對其他科研工作者極大的不尊重”“袁隆平的都是試驗田的量產,拿海水稻為例,甚至只是小範圍的產量的換算”……

肖國櫻解釋:“越光是粳稻米,北方人喜歡吃,但南方人不一定喜歡吃。雜交稻的米質在不斷提高,現在很多雜交稻也是國標優質米。而耐鹽鹼水稻研究前人已經做了很多工作,耐鹽鹼雜交稻研究也還處在研究初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項目,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和鼓勵。”

水稻是個大作物,是我國65%以上人口的主食,水稻科研工作者有很多。“他們畢生精力均投身於水稻研究,值得大家尊重,也值得宣傳和鼓勵。要形成群雄競技、人人爭先的大團結、大協作的局面,要杜絕負能量。”肖國櫻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