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慶:關愛空巢助老模式 溫暖千餘名困境老人

人民網北京9月3日電 (尹星雲)近日,延慶區舊縣鎮舉辦“慈善+志願+社會組織經驗交流會”,由鄉土志願服務隊孵化成的3個鄉鎮助老服務協會領取了社會組織銅牌,10名志願者被評為“最美善行人”。

在延慶區慈善協會的推動下,目前,養老服務隊不斷壯大,從最初大莊科1個鄉的123名志願者服務170名老人,發展為15個鄉鎮全覆蓋。現在全區有137個村的902名志願者為1163位空巢老人提供專業化的上門服務。民間的“草根”服務隊蛻變成了具有延慶本土特色的專業化養老“正規軍”,打造出“慈善+志願+社會組織”的“造血式”山區農村養老模式。這種模式解決了延慶山區農村養老難,也讓更多空巢老人從中看到的了能安度晚年的希望。

看得見人 讓愛走到老人內心

902名“提燈人”照亮夕陽紅

一處空落落的院子,屋裡只有一位老人,是大多數農村孤寡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養老難,農村的養老更難。農村老人收入水平低、身體狀況差,導致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成問題。濃重戀家戀鄉情結,讓老人拒絕走進養老機構。“孤獨、抑鬱、沒安全感,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很多老人內心極度渴望被關心,又排斥陌生人走進他們的生活。”慈善協會負責人說,“解決農村的養老問題,關鍵是服務者要走進老人內心。”而本土的助老志願服務隊恰恰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志願者們都是土生土長的村裡人,濃濃的鄉情是志願者服務的源泉。“我們幫助的都是看著我們長大的街坊四鄰。”大莊科鄉思語志願服務隊的高穩榮說。志願者們大都和老人有著幾十年共同生活的經歷,他們以親人的情懷融入老人世界,給老人生活上的照顧和精神上的慰藉。也正是相似的生活環境,讓志願者和老人之間形成了一種默契,“老人需要什麼我們就幹什麼。”除了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理髮等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服務,志願者還能根據老人的需求提供春耕、應急、農收、暖冬等個性化的服務,讓每一項服務都做到老人的心坎上。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老人有什麼需求作為鄰居的志願者能趕到他們身邊,提供精準的服務。“365天隨時能出現在老人面前,根據老人的需求精準的服務,這是任何一家第三方服務機構都比不了的。”農村養老依靠的就是自身的力量,而這股力量的核心就是本土的志願者。

幹得成事 22項制度成為共同的約定

“草根”升級為“正規軍”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發現在每位志願者手裡,都有一本小冊子——《延慶慈善“1+1”關愛空巢助老項目制度彙編》,志願者告訴記者這是開展助老服務工作的“法寶”,“制度彙編的內容簡單易懂,都是志願者經驗的總結,比如理髮服務一般每月1次,助農服務每次至少3小時等等。有了這22項制度,心裡就有了標準,工作也就有方向。”舊縣鎮志願者王連月表示。

一支902人的隊伍要想向前發展,管理制度得跟得上。延慶慈善“1+1”關愛空巢助老項目依託的是鄉鎮的“草根”服務隊,為了解決“草根”服務隊組織程度不緊密,自由隨意發展的問題,建立了三級管理體系,區級以慈善為引導,鎮級由志願服務隊隊長內部管理,村級有小組長分片管理,而小冊子中的22項制度是大家工作中遵守的“約定”。“根據約定,慈善協會為每位志願者都買了意外傷害保險,還提供免費工具。”舊縣鎮志願者盧淑琴告訴記者。為推動志願服務更好的發展,慈善協會為志願服務提供資金保障,讓志願者“幹活不貼錢”。2016年至2017年慈善協會使用了“共產黨員獻愛心”所得捐款60萬元,2018年承接延慶農村居家養老工作試點項目,為志願者開展助老服務爭取了177萬元。

定立制度是為了更好地提供規範性服務,在服務老人的同時,慈善協會開展志願者養老護理、家政保潔、理髮等專業技能培訓,提高志願者服務水平。“老人的洗腳水水溫在35-40℃,我以前都不知道,多虧了專業培訓,不然就好心辦壞事了”舊縣鎮志願者羅紅利說。據悉,慈善協會分3期、23批對全區800多名志願者進行全員輪訓,打造一支有愛心、負責人、懂老人、專業化的農村居家養老服務隊伍。

2018年,慈善“1+1”關愛空巢助老項目成功孵化了3個社會組織。這標誌著延慶區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以慈善協會為引領、志願者為骨幹、社會組織為載體,以滿足農村老人生活和精神需求為導向的“慈善+志願+社會組織”助老服務模式。由本土農民組成的“草根”服務隊正悄然向著有制度、有組織、有管理、有要求的“正規軍”不斷邁進。

記得住鄉愁 用“孝道”治理鄉村

推動農村治理現代化

延慶張山營鎮下營村的劉大爺是位獨居老人,因為聽力不好,說話有些吃力,平時很少與人交流。“我剛到劉大爺家的時候,他有點牴觸,連著給劉大爺家幹了三天活,大爺一句話都沒說。第三天我轉身出門時,大爺輕輕叫了我一聲閨女,當時心裡暖暖的。”張山營鎮海坨之子志願服務隊的馬樹榮說。在志願者中,很多人和馬樹榮一樣,最初是憑著一腔熱血參與志願活動,在服務中漸漸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志願者,從老人的感謝中獲得了幸福感,也找到了自我的價值。

舊縣鎮志願者羅紅利的孫子在外上學,每到放假回到家都奶奶一起為村裡的老人服務。“因為親身參與志願服務,感觸特別深,以後無論走到哪都會牢記‘孝敬’兩個字。”羅紅利的孫子說。母親帶著孩子為老人服務,丈夫以包攬家務的方式支持妻子的志願行為;王殿寬老人在接受志願服務的同時,利用自己的理髮技能參與志願活動......“孝道”已經體現在生活的細節當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志願者的為老服務成為鄉村裡最美麗的一道風景,為鄉村敬老愛老起到了很好的榜樣作用。“我們將優秀的志願者事蹟編訂成書,每年評選出優秀的志願者,頒發‘最美善行人’獎盃進行表彰。就是要調動大家的積極性,讓農民參與到農村的建設中,更好地推進農村治理現代化。”“慈善+志願+社會組織”關愛空巢助老模式,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農村地區養老的現實問題,更培育了敬老愛老文化,使敬老愛老的鄉風紮根農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