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也是我們的

Internet也是我们的

本文寫於2000年。

這是一個驚人且“老實巴交”的互聯網計劃,制定這個計劃的人原本都不是幹IT的,都不是IT圈子裡的人。但是,他們現在向Internet發起了衝鋒,發誓一定要打入IT圈,不因為別的,就因為IT現在最熱,機會最多。

他們說,Internet屬於全世界,當然也屬於他們,他們企圖將互聯網從天上拉到地下,再從地下壘到天上……他們很踏實,很老實,也很狂妄……在他們看來,熠熠閃亮的互聯網明星亞馬遜也只相當於他們龐大計劃的一小部分……他們說,他們不只是網上書店……他們已經開始成名,業已成為傳統人士進軍互聯網的典型。

—— 題記

1998年初秋的一個夜晚,北京亞運村一家臺灣茶館裡,許劍秋和黃先生(黃不願意自己的名字見報)見面了,這是他們第一次會面。

在黃饒有興味的目光注視下,許劍秋開始滔滔不絕地描繪自己的互聯網計劃與理想,這是許劍秋近一年來屢次融資演說中的一次,雖然這一次他的聽眾只有一個人,但黃顯然是一位友好的聽眾,黃聽得很認真。

許劍秋時任人民出版社電子出版中心總經理。許平日不苟言笑,不擅言辭,但一段時間以來,一談到互聯網,他便滔滔不絕,無邊無際。

黃專心致志地傾聽了4個小時,偶爾插問幾個問題。這天,他們是這家茶館最晚走的客人。

這天晚上,許已經將黃說動了,但久經商場歷練的黃表面上依然不動聲色,沒做任何承諾。倆人握手道別,黃飛回深圳。許心裡嘀咕:“這個晚上是不是又白費了?”

黃先生來了電話

半個月後,許劍秋意外地接到了黃先生的電話,電話那頭,黃言辭簡練:“我決定投資了,投資數額由你定,但我要求儘快推進此事。”

黃先生做證券出身,他說:“穿越紛繁蕪雜的表面現象,搜尋真實的機會,然後,在恰當的時機,閃電般迅疾而準確地切入。”這是他的立身之本。雖然,許劍秋所描繪的互聯網計劃和他的外表一樣樸實無華,但這並沒有妨礙黃看中的:許劍秋行業出身,親自做過出版以及有著豐富的業內資源。許劍秋樸實無華的外表和語言,在那個晚上反而給了黃一種可信的感覺。現在“玩”互聯網的人都太前衛了,滿嘴都是聽不懂的新詞和新概念,許劍秋的“老實巴交”更讓投資感到踏實。

1998年底,人民時空(www.peoplespace.net)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人民出版社、武漢一家電力公司、部分職工以及黃先生所代表的深圳某投資公司共同成為人民時空原始股東。這之後,又有多家出版社加盟人民時空,成為人民時空股東。許劍秋出任人民時空總經理。

這些合同最值錢

2000年“五一”前夕,人民時空接待了海外某交易所的上市科總監。鬚髮花白的總監先生作為職業經理人,年薪幾百萬元。仔細考察過人民時空,總監先生小聲對許劍秋說:“如果我不是一位與人民時空IPO相關的職業經理人,那我一定會成為你們的策略投資夥伴。”

人民時空一時成為資本“追捧”的對象最直接的原因,是許劍秋手裡攥著近一千份沉甸甸的合同。這些合同涉及幾百家出版、發行、印刷和儲運等部門、二百多名音樂人和音樂機構、三百多個文化領域內可以數字化的產品。

基於這些合同,人民時空與署直聯、社科十聯、美聯以及京版九聯結成了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在技術支持、網站建設、網絡出版和電子商務等領域進行全方位的合作。

基於這些合同,商務、大百科、北大、清華、法律等著名出版社,業已通過人民時空,開始進行網絡出版服務,推出了中國首批網絡出版物。

基於這些合同,人民時空業已與招商銀行、建行簽訂了特殊商戶協議,建立了健全的網上支付體系。

許劍秋手指中國互聯網第一代“寵兒”分析道 :“他們正在從空中往地面走,我們是從地面往空中走。”“從空中往地面走,風險大,但最省事;從地面往空中走,風險小,但這條路是一條長期、細緻、艱苦的路。”

Nasdaq震盪,中國網絡股縮水一半以上,讓更多的人清醒了。Internet作為一個產業才剛剛開始,離成熟期還非常遙遠,所以,“慢慢來,持久戰”將會成為中國Internet下一階段最鮮明的主題。在這種氛圍下,人民時空這種較為穩妥的模式會更容易被投資者接受。

是出版.net,不只是書店.net

許劍秋現在最怕別人將“人民時空”定義為“網上書店”,最怕記者問他,如何和8848、科利華等的競爭。每當遇到這樣的問題,許劍秋總是很煩地說:“我做的和他們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網上書店”一度是“電子商務”的代名詞,亞馬遜CEO去年更被《時代週刊》評為年度風雲人物,出盡風頭,但時下“網上書店”、“亞馬遜”卻成了“虧損”加“倒閉”的概念。所以,許劍秋現在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一定要將“人民時空”與“網上書店”區分開來,這涉及到人民時空的發展定位和戰略方向問題,不容馬虎。許劍秋最主要的理由是:“網上書店只做了出版的一個銷售環節,而人民時空要做的是整個出版鏈條的Internet化。”在許劍秋構架中,人民時空包括四個平臺:

1.出版社社區平臺。目前已經有三百餘家出版社加入了這個平臺,這為人民時空集中讀者、銷貸店和作者的注意力提供了足夠多的材料。作為回報,人民時空開發的“出版社網站建設與維護系統”免費提供給這些出版社使用,並免費為這些出版社上網提供技術支持和培訓服務。這部分人民時空虧錢在做。

2.網絡出版平臺。在人民時空看來,以產品數字化、流通網絡化和交易電子化為特徵的網絡出版必將掀起一場出版形式的革命。“網絡出版物即可以供讀者在計算機上閱讀與檢索,又可以供讀者在閱讀器上使用,同時,也還可以根據讀者要求,實現按需印刷。”人民時空開發的“網絡電子出版物製作系統”及其內含的電子防盜技術,能為出版社提供這方面的技術支持與培訓服務。

3.出版信息平臺。為出版社、書店、讀者和作者提供出版發行方面的信息服務,相當於一個讀書媒體。人民時空目前已經拿到了佔有寬帶網兩個圖書信息頻道的合同,這意味著人民時空掌握了圖書媒體的力量。

4.電子商務平臺。人民時空開發的“書店網上訂貨系統”、“讀者網上購書系統”和“讀者集體議價系統”,現在已經開始為出版社、書店和讀者提供服務,實現了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順暢流動。

在人民時空整個體系構架中,“電子商務平臺”這部分最像網上書店,人民時空上有新書15萬種,但是,鑑於配送方面受到成本等因素的制約,人民時空目前並不主推其網上銷書業務,現在其每月的成交量被嚴格控制,僅為數千冊。對此,許劍秋實話實說:“目前的狀況是賣一本,虧一本,不可能有利潤。”“在美國,高速公路四通八達,物流體系十分健全,亞馬遜仍舊必須為配送付出高昂的資本投入—這種付出有時甚至已超越了銷售書籍本身的價值。一些網上書店賣出標價15元的圖書,其連書帶配送的成本就需要20元,不得不賠本賺吆喝。”

這樣做,完全違背了許劍秋信仰的互聯網的精神,“我們理解的互聯網精神應當是,通過Internet使原有的資源配置達到最有效,消耗和成本降到最低,從而擴大贏利,而不應是為了維持運作而增加成本”。作為書業宿將,許劍秋堅信:“在交通並不發達的中國,網上書店之類的嘗試,步履必然更加艱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很難帶來現實的利潤。”

但是因為網上書店是目前讀者已經接受的概念,人民時空還不得不做這些業務。Internet有時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儘管人民時空也做網上書店,但許劍秋清楚,它的概念決不僅僅是一個網上書店的概念,它既是一個交易的平臺,也提供技術支持服務,還是經營管理解決方案的提供商。“人民時空需要做的是為整個出版行業互聯網化提供服務,只有瞭解這個行業的人才可能設計出這樣的方案。”“我們不僅相當於應用服務商ASP,我們更相當於一個OSP即營運服務商。”

許劍秋認為,中國出版行業的互聯網化大約需要3至5年,他認為,“只有當出版社能夠通過互聯網賺錢的時候,作為替出版社提供網絡技術支持、儲運支持、管理顧問和交易平臺的人民時空才能緊隨著賺錢。”

出版.net是出版界自己的事

人民時空成立之前,許劍秋在出版界內部找了好幾個月投資,在許劍秋和十幾家出版社融資談判處於拉鋸戰的時候,有出版界外的資金願意介入,許劍秋搖頭拒絕了,許劍秋最想出版社給投資,讓他幹Internet。在1998年,出版社對Internet還看不清楚,都不願意介入,許劍秋最後不得已才選擇了出版界以外的部分投資。

許劍秋從上大學起就和出版社打交道出書,研究生畢業後進入人民出版社當編輯,從自己寫書編書到為別人編書出書,許劍秋對出版很有感情,也很熟悉,知道這裡面“水很深”,所以,許劍秋寫好人民時空商業計劃書,沒有像很多Internet企業創業者那樣立即從原單位跳槽,自己創業,拉風險投資進來,用自己“偉大的設想”佔“乾股”。

許劍秋“老實”,是因為他覺得,自己離開了人民出版社就像“大地之子離開大地”,就沒有力量了;許劍秋“老實”,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價值、人民時空的價值必須建立在出版界廣泛資源的基礎之上。

第一次到出版界融資,許劍秋碰了一鼻子灰,但是,當許劍秋從出版社外拿到了第一批融資後,他第一件事就是返回頭來找出版社。許劍秋深信出版社是他的“大地母親”,是他和競爭對手較量的“殺手鐧”和落腳點。

許劍秋的“出版情結”體現在,人民時空有了資金後,馬上著手幫助中國三百餘家出版社實現電子化和網絡化,向其贈送“出版社發行管理系統、信息管理系統以及網站維護系統”,併為其提供免費的技術培訓和技術支持。人民時空賠錢做這些事情,一是為了培養和出版社的關係;二是出於人民時空整合出版界各個鏈條的需要。“出版社都不上網,出版內部都不信息化,如何實現出版的電子商務?”

和人民時空一樣有遠見的公司也有,他們也看到了中國出版界的電子商務必須由出版社的積極加入才行。但是,他們太不熟悉出版了,一開口就說,“要和全國1000家出版社合作”,全國一共才五百多家出版社,這種外行話,立即被業內人士認為“他是外人”,本能地產生牴觸情緒——“他是不是在利用我們的資源賺錢?便宜是不是都讓他給佔了?哼,我寧願等一等,也不能將資源白送給他。”

通行證

碰到出版界的人,許劍秋和他們說IT、Internet、數據庫;碰到IT的人,許劍秋向他們說出版,說出版流程,說人民出版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家官方出版機構,是“皇家”出版社,註冊號為“01”。

這是許劍秋的優勢,IT界沒人敢和許劍秋談出版,因為他們沒做過。在和別人談完“人民出版社是國內最大的出版機構,除出版《毛澤東選集》、《鄧小平文選》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著作和文獻外,還出版了《中國通史》、《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擁有一大批像曾彥修、張惠聊、範用、戴文葆、吳道弘、薛德震等中國著名的出版家、編輯家和社會活動家”,許劍秋的結束語會放在“人民出版社的背景資源,就是人民時空的背景資源”。

因為有人民出版社的背景,人民時空才得以舉辦 “中國經濟發展五十年國際互聯網大型博覽會”,此項目作為國慶五十週年獻禮的重點項目,江澤民總書記特為本次活動題辭“中國經濟發展五十年”並作了“總結過去,開創未來”的序言;因為有人民出版社的背景,人民時空才得以成為 “2000年北京圖書訂貨會”唯一的信息服務和技術支持商;因為,有人民出版社的背景,人民時空才會得到有關部門、行業組織和兄弟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正是這些資源和背景的支持,使許劍秋明白了:為出版行業的電子化、網絡化提供深度技術支持服務和經營管理解決方案服務,才是人民時空生存與發展之本,才是真正的通行證。

一向輕飄飄的Internet非常需要人民時空這些沉甸甸的“證件”,IT的人弄不來這些“證件”。中國Internet現在最稀缺的不是模式,而是通向傳統行業的“通行證”。Internet不為傳統行業提供服務,提高傳統行業的效率和效益,它自身的價值就無從表現和釋放出來。Internet作為一種商業,不可能“空裡來,空裡去”。

網絡出版

作者在家寫完稿,E-mail到出版社編輯手中,編輯編審完,再E-mail到人民時空網絡出版平臺,人民時空敲一個鍵,這本書就在異地的網絡印刷機上開始印刷了。廣州需要1000冊,就印1000冊,上海需要5000冊,就印5000冊。這不是虛擬的場景,在人民時空現在就可以演示這套系統。

IBM等公司都能提供這樣的設備,該設備連同裝訂機加在一起,每套一千多萬元。人民時空最終選擇了以色列的設備,因為,以色列的設備是彩色數字印刷機。最近,人民時空已與其代理商簽署了相互唯一合作協議。

按許劍秋計算,即使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印數在千冊數量以下的圖書,通過網絡印刷,各地裝訂成冊,其成本比傳統印刷略高,但是,圖書質量高於傳統圖書。這種按需異地印刷的服務對老版本圖書和科技圖書,具有重要的市場價值。

由於網絡印刷可確切地實現按照市場需求組織生產,最大限度地減少庫存等中間的環節,從而能極大地降低成本。隨著IT技術一日千里的發展,人民時空相信,網絡印刷大有可為。人民時空計劃在2至3年內,在全國地市級以上城市鋪滿網絡印刷機。

網上印刷只是人民時空網上出版的一個組成部分,人民時空的網上出版計劃更包括向最終用戶出售電子版圖書和音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