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十二帝的稱呼與其宿命

清朝入關前

清朝十二帝的稱呼與其宿命

天命

清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清朝十二帝的稱呼與其宿命

另有一說認為努爾哈赤(字意)原意為“野豬皮”,據金啟孮先生箋示:

唯幼時曾聞滿文專家翁松賢前輩說過,努爾哈齊系“野豬皮”之義,舒爾哈齊為“小野豬皮”,雅爾哈齊為“豹皮”。其說必有根據。後聞西伯利亞通古斯各族民俗,小兒多喜以所穿之某種獸皮之衣,以為乳名,可反證松賢之說確實無誤矣。

注:在我國東北方言中,“齊”與“赤”同音,滿文體nurhaci應音譯作努爾哈齊,現從歷史傳承,仍稱作努爾哈赤。

“天命”,顧名思義,即順天承命,意指自己起事是受命於天,勢必要替代明朝。實際上,努爾哈赤歷經多年征戰,不僅統一了女真族,還為日後攻破明朝奠定了堅實基礎。

努爾哈赤25歲時,承襲父、祖遺甲13副,騎兵討尼堪外蘭,開始了統一女真的征戰,爾後命額爾德尼等人創制滿文、初建旗兵制。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始稱覆育列國英明可汗,定國號金,建元天命,天命三年(1618)以七大恨誓師攻明。

天聰、崇德

清太宗 愛新覺羅·皇太極

清朝十二帝的稱呼與其宿命

天聰——天賦聰穎,多少有些“炫耀”的嫌疑,在改國號為“清”之後,改年號為“崇德”——崇尚德化,充分反映了皇太極的治國理念。

清太宗在政治上實行改革,接受漢族政治制度,軍事上增加漢、蒙軍旗,擴充了八旗軍事力量,經濟上將淪為農奴的漢人編為農戶,滿、漢分別屯居,緩和民族矛盾,使漢人安心生產……

天聰十年(1636)稱帝,國號清,改元崇德。在位期間,促進滿族社會迅速向封建制轉化,為清朝向中原乃至全國的發展開創了良好的開端。

清朝入關後

清朝十二帝的稱呼與其宿命

順治

清世祖 愛新覺羅·福臨

清朝十二帝的稱呼與其宿命

順治——順利治國,創業易守業難,有如其父的“崇德”一般,“順治”也反映了他的治國理念。

順治帝襲父位時年僅6歲,親政前(順治七年)實際的統治者是多爾袞。順治元年八旗入關,佔領北京,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並逐步完成對全國的統一。

此間民族矛盾尖銳,軍事、經濟問題依舊突出,在順治帝的治理下逐漸緩和了種種鬥爭,為康雍乾時期的發展奠定了堅固的基礎。

康熙

清聖祖 愛新覺羅·玄燁

清朝十二帝的稱呼與其宿命

康為安寧,熙為興起、興盛,康熙則指的是百姓康樂安寧,天下興盛。康熙帝也的確為此做出了重大貢獻。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成年後先後取得了對三藩、明鄭、準噶爾的戰爭勝利,驅逐沙俄侵略軍,以尼布楚條約確立中國在黑龍江流域的領土主權,舉行“多倫會盟”取代戰爭,懷柔招撫喀爾喀蒙古……

康熙帝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尊為“千古一帝”。

雍正

清世宗 愛新覺羅·胤禛

清朝十二帝的稱呼與其宿命

雍正帝在即位之前身為雍親王,雍正就像是告示天下自己登基的正當性、合於禮法。不論世人關於“正”的種種傳言,雍正帝真真正正的為前朝後世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雍正帝在位期間重整機構並且對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製度等。特別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同時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雍正帝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

乾隆

清高宗 愛新覺羅·弘曆

清朝十二帝的稱呼與其宿命

乾表示天,乾隆表示天道昌隆,充滿了自信十足的“霸氣”感,就如乾隆帝本人的性格一般,在前人的鋪墊之下,迎來了中國封建社會史最後一次盛世高峰,此後清朝卻開始由盛而衰,昌隆難保。

乾隆皇帝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

乾隆皇帝武功繁盛,在平定邊疆地區叛亂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績,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併拓廣了領土,並且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佔領了新疆,正式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清朝的版圖由此達到了最大化。其在位期間,民間藝術有很大發展,如京劇就形成於乾隆年間。但是在位後期奢靡,吏治有所敗壞,多地爆發起義。並且閉關鎖國政策也達到了最高,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使清朝統治出現了危機。文字獄之風比康熙、雍正時期更加嚴酷。

嘉慶

清仁宗 愛新覺羅·顒琰

清朝十二帝的稱呼與其宿命

嘉慶帝即位前身為嘉親王,可能是受康乾盛世影響,年號嘉慶意在自己即位後,普天同慶,卻沒能掩蓋住盛世之下的種種陰暗。

面對乾隆末年危機四伏的政局,嘉慶帝打出“鹹與維新”的旗號,整飭內政,整肅綱紀。誅殺權臣和珅,罷黜、囚禁和珅親信死黨。詔求直言,廣開言路,祛邪扶正,褒獎起復乾隆朝以言獲罪的官員。詔罷貢獻,黜奢崇儉。要求地方官員對民隱民情“纖悉無隱”,據實陳報,力戒欺隱、粉飾、怠惰之風。但其對內政的有限整頓,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清朝政局的頹敗。

嘉慶帝在內亂頻仍、外患漸逼中,傾力企圖維護清王朝的穩定鞏固,然而不可逆轉的歷史發展趨勢,使清王朝的敗落於嘉慶末年已完全表面化,並從此日漸走向衰亡。

道光

清宣宗 愛新覺羅·旻寧

清朝十二帝的稱呼與其宿命

道光即大道光輝,想要剷除陰暗、重迎光輝,道光皇帝雖為此做出了努力,卻無力迴天。

道光帝在位期間清朝日益衰弱,為挽救清朝衰落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頓吏治,整釐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嚴禁鴉片,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他本人力行節儉,勤於政務,但社會弊端積重難返,清王朝在此時期進一步衰落,和西方的差距也越來越大,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清朝戰敗,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此後十年道光帝苟安姑息,得過且過,沒有任何學習西方、振興王朝的措施。

咸豐

清文宗 愛新覺羅·奕詝

清朝十二帝的稱呼與其宿命

鹹為普遍之意,咸豐則指的是普天之下,豐衣足食。表明了咸豐皇帝的執政志向,但反過來看,此時清朝已破敗至難以豐衣足食了。

咸豐皇帝即位後便勤於政事,大手筆的對朝政改革。為了挽救統治危機,他頗思除弊求治,任賢去邪,企圖重振綱紀。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依靠其訓練指揮的漢族地主武裝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提拔敢於任事的肅順,支持肅順等革除弊政。同時,罷斥了道光朝軍機大臣穆彰阿、耆英等。但此時的大清帝國內憂外患不斷,最後以簽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收場。咸豐朝以後也因企圖重新扭轉對內交外困的局面而開啟洋務運動。

同治

清穆宗 愛新覺羅·載淳

清朝十二帝的稱呼與其宿命

區別於先前各位皇帝的年號,同治沒有體現一種治國理念、願景或是自身的政治告示,而是暗指東、西兩宮太后共理朝政之意。

同治皇帝在位期間清朝先後平定陝甘回變,同時興辦洋務新政,清朝後期出現了一個政治穩定的時期,史稱“同治中興”。然好景不長,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親政,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公曆1875年1月12日)崩於北京紫禁城養心殿,終年19歲。

光緒

清德宗 愛新覺羅·載湉

清朝十二帝的稱呼與其宿命

光指光大,緒指未竟之功業,光緒意為光大未竟之功業。反映了清廷意欲重振國力、真正實現一次“中興”大舉。

光緒皇帝被兩宮皇太后立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後由慈禧太后一人垂簾。光緒十五年(1889年),載湉親政,此後雖名義上歸政於光緒帝,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光緒帝極力主戰,反對妥協,但終因朝廷腐敗,而以清朝戰敗告終。痛定思痛,他極力支持維新派變法以圖強,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帝實行“戊戌變法”,但卻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對。光緒帝打算依靠袁世凱牽制住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這一股勢力,但反被袁世凱出賣,從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臺。政變後大權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對外宣稱光緒帝罹病不能理事,實將他幽禁於西苑瀛臺,成為無枷之囚。“光緒”終是黃粱一夢。

宣統

愛新覺羅·溥儀

清朝十二帝的稱呼與其宿命

宣統即宣示大統,值此頹敗之際,清廷依舊在極力宣告自己正統地位,似與先祖努爾哈赤的“天命”遙相呼應,但時日不多便徹底消亡了,一代帝王,最終輾轉成為一名公民。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統治結束。九·一八事變之後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年號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稱“康德皇帝”。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溥儀在瀋陽準備逃亡時被蘇聯紅軍俘虜,被帶到蘇聯。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