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雲南普洱七子餅茶的由來,這可能是你能查到的最早的文獻!

普洱餅茶通常是七餅為一筒。這一包裝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什麼時候呢?

關於雲南普洱七子餅茶的由來,這可能是你能查到的最早的文獻!

筍殼包裝的七子餅茶


我們通常能看到這樣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七子餅茶原先是從唐代開始由邊境貿易而得來的,簡稱茶馬市,交易的時候是七張餅捆紮好外加一張餅一共八張過數的。另外那張分離的餅做啥用?用來上稅。一餅茶為357克,一筒七餅;357克×7餅茶=2499克,約2.5公斤。一件12筒約30公斤。一匹馬馱2件約60公斤,剛好可以負重前行,舊時馬幫就是這樣運茶的。

第二種說法:普洱緊壓茶是在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特殊的時間下誕生的。在老的度量衡中一斤有十六兩,當時為了運輸方便。把普洱茶“蒸而團之,緊壓成型。”因七兩重一餅,七餅裝一筒(筍殼包),七子餅從而得名,現摺合度量衡每片357克。

關於雲南普洱七子餅茶的由來,這可能是你能查到的最早的文獻!

普洱茶餅

第三種說法:在雲南少數民族文化中,“七”是吉祥數字,象徵多子多福,七子相聚,圓圓滿滿。因此,在雲南少數民族中,七子餅茶常作為兒女結婚時的彩禮和逢年過節的禮品,表示“七子”同賀。七子餅茶暢銷於港、澳、臺及東南亞地區,在海外華人中被視為“閤家團圓”的象徵。普洱圓茶是寄託,因此七子餅茶又稱為“僑銷圓茶”、“僑銷七子餅”。

其實,這三種說法中,前兩種說法有類似之處,但並沒有確切的文獻支持。第三種說法則更像是事後的解釋,並沒能說清楚七子餅茶的來歷。

這裡有一份文獻,讓你瞭解雲南七子圓茶、也即是後來的七子餅茶的由來的歷史。

據《欽定大清會典則例 十六.卷四十九》記載:

雍正十三年題準,雲南商販茶,系每七圓為一筒,重四十九兩,徵收稅銀一分。今每百斤給一引,應以茶三十二筒為一引,每引收稅銀三錢二分,於十三年為始,頒給茶引三千,飭發各商行銷辦課,作為定額造冊題銷。

關於雲南普洱七子餅茶的由來,這可能是你能查到的最早的文獻!

關於雲南七子餅茶來歷的重要文獻

雍正十三年即1735年,距今280多年。由此可見,“每七圓為一筒”,是在那個時候作為定製明確並沿襲下來的。作此規定,主要的考慮還是為了方便計量、便於管理茶葉銷售與納稅。我們還可以略作合理的假設,在雍正皇帝題準之前,民間可能就已經有了“七圓為一筒”這樣或者類似的做法。

清朝還是一個“半斤八兩”的時代,也即那時一斤是16兩,約合現在的590克,而一兩約合現在的36.9克。由此可見,那時候的一餅茶,大概是258克。

在“每七圓為一筒”成為定製後的兩百多年時間裡,其每“一圓”的重量經歷了各種變化,“圓茶”的名稱也發展為了“餅茶”,直到目前的每餅357克成為主要規格,但七個一筒的形式一直保留至今。7個357克茶餅,正好是2499克,約合2.5公斤。所以,不同於一些從易經角度來解釋357這個數字由來的觀點,在筆者看來,這個數字,可能恰恰是從便於計量的2.5公斤一筒反推而來的——2500克除以7,等於357.14克,取整即為357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