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丞相和宰相是一樣的官嗎?

用戶58532485446


首先需要釐清的一個概念是,古代的丞相確實是官職,但宰相卻並非官職。或者嚴格來說,除遼代曾明確將“宰相”定為官職名之外,歷代宰相一直都只是對輔佐君主、統領百官的最高權力官員的一種代稱。

一、丞相

丞相作為正式官名是從秦國開始的,自打秦朝建立以後,就開始正式設置丞相制了。丞相是輔助皇帝處理一切軍國大事的職官,即所謂的“掌丞天子,助理萬機”。這其間,歷朝歷代斷斷續續都設置有丞相,直到明洪武十三年(1380 年),明太祖朱元璋宣佈廢除丞相制。此後,丞相一職便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那麼宰相之名又是從何而來呢?

二、宰相

宰相併非具體官名,它可以指代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從文獻記載來看,“宰”和“相”有明顯區別,商代有伊尹為相,周朝有周公為太宰。《說文解字》中解釋“宰”說:“辠人在屋下執事者。”宰最早是職掌膳食等事務的宮廷官吏,起初權力並不大,但因常伴君側而使其地位變得日益重要。

再說“相”的解釋:“省視也。”“相”的本義是“察視”,後來引申為“輔助”之意。“宰”與“相”的連稱是從戰國開始的,如《韓非子·顯學》:“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

後世所稱“宰相”,皆是指那些輔助君主處理國事的重要官員。

三、宰相與丞相

宰相與丞相雖不是同出一意,但一直以來都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

自秦朝確立丞相制以來,西漢承襲秦制,也設有丞相。直到哀帝元壽二年(前 1年)改丞相為大司徒,這其間的 220 年時間,是歷史上丞相一職設置最久的時段。

又因為漢代有一段時間宰相常設一人,所以在漢代時,“宰相”又成“丞相”一職的代稱。正如《新唐書》所說,丞相一職,“自漢以來,位號不同”。哀帝所置的大司徒還可稱為“宰相”,卻不能再叫“丞相”了。所以,歷朝歷代的文獻大多選用“宰相”一名來代稱,這反倒使“丞相”這一正式官稱被掩蓋了。

自哀帝后至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朝廷沒有再設置丞相,只是在漢末,曹操曾復設並擔任過丞相一職。後來的魏晉南北朝到唐宋,其間也只有短暫時期復設過丞相一職 。實際上,秦以後的1600餘年間,作為官名的丞相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並不長,相反宰相的稱呼卻一直存在。明初丞相制雖被廢除,但“宰相”之名卻依然被後世所沿用,直到清朝時,還有人將軍機大臣稱為“宰相”的。

參考資料:《說文解字》、《新唐書》、《中國曆代宰相設置與名稱變化情況綜述》、《“丞相制”還是“宰相制”——略論人教版和嶽麓版高中歷史教材相關章節的不足》、《宰相和丞相不是一回事》


我們愛歷史


乾貨又來了,要搞清楚丞相和宰相的區別必須對古文化進行破解,否則不可能明白為什麼會有兩個稱呼。

其實也很簡單,因為丞相和宰相來自兩個體系。就像年和載以及歲是一個意思,但來源不同。為了讓讀者容易理解,我還是用羅列知識點的方式敘述。

第一、龍圖騰的群體目前可以鎖定為黃種內陸支,也就是黃種老三苗蠻與老大極北基因支系。沿海支老二支系九黎。更多保留蛇圖騰。

龍在屬相里是辰龍,古代同一個語音都有關聯性。內陸支就與漢族有關,所以姬姓為女臣。神話傳說裡與沉香發生關聯的也是三聖母,這就附會了黃種老三體系。關於苗瑤的傳說是盤瓠氏娶了三公主,還是與三有關。這與二郎神完全不同。可見,沉香代表的是老三支系的類似故事。沉香其實就是秤象的意思,也是丞相的由來。這個體系還是蓮花崇拜,與沿海支的百合花崇拜不同。蓮花就是年,寶蓮燈就是這個意思。其聯姻對象也是蓮花崇拜,比如印度人。哪吒三太子必然出自蓮花。

第二、苗蠻這個體系是負責稱量的群體嗎?我們先看,苗蠻的盤瓠是一個狗形象,稱畜狗。畜狗不是罵人的,而是指養狗人。古籍記載南方赤帝以狗肉為食,祭祀使用狗肉。

由於二郎神暴動時黃種全體都參與了,所以二郎神有了哮天犬,所謂哮天犬指的就是苗蠻。是指對天咆哮的意思。哮天犬改還成了古希臘冥神的三頭地獄犬。咆哮還是饕餮的另外一個名字,其實就是因為咆哮支系後來成了西戎牧羊人,所以饕餮為羊影像,也就是犬戎。戎就是龍的意思。在古埃及負責稱量心臟的就是狗頭神阿努比斯。



而把公羊和大鵝作為聖獸的則是古埃及最高神阿蒙神,阿蒙神就是犬戎。他們是一體多面。阿蒙神在古希臘就是眾神之神宙斯。也是閃電和公羊為代表的撒旦。為什麼它之前會是哮天犬和地獄犬,那是因為一開始由二郎神主導,所以地位不高。後來則發生了本質改變。



第三、宰相真的就是負責屠宰大象的。就是說古代是有分工的。各司其職。稱量的稱量,屠宰的屠宰。宰與沿海支的養豬人身份有關,所以豬稱豬崽。包括災害,都是源自沿海支自稱海和崽。

第四、丞相在左,宰相在右。因為內陸支就是左邊的陣營,沿海支是右邊的陣營。所以後來內陸支尚左就是這麼來的。當然後世其實是很混亂的。


國病


所有人都知道“宰相”,卻很少有人知道古代從來沒有“宰相”這個官職。宰相的稱呼最早見於《韓非子·顯學》,是“太宰”與“相”的合稱,卻不是一個官職。


宰相,是“百官之長”的通俗稱呼,也就是政府首腦,類似於現代國家的總理,號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令人稱奇的是,歷朝歷代從來沒有“宰相”這個官職,履行“宰相”職責的官職先後有幾十個,如:丞相、中書令、尚書令、中書門下平章事、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太宰、少宰、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軍機大臣等等。

1、上古三代,“大麓”、“太宰”、“冢宰”等官職為宰相之職。春秋之前,雖然出現了“相”這一詞,但多為輔助天子的意思,還不是官職的專有名稱。顧炎武說:“三代之時,言相者,皆非官名”。

2、春秋時期,“相”逐漸成為官職的名稱,但仍沒有“宰相”這一官職,而是稱“丞相”、“相國”。這一官職開始於秦,屬於君主專制的產物。秦始皇“尊呂不韋,為特置相國,則相國在丞相之上”,此後一直沿襲到秦統一六國,仍以李斯為“丞相”。

3、兩漢時期,君主集權專制進一步加強,宰相職權被削弱,漢武帝時又設“丞相”,履行“宰相”職責,有時仍沿襲秦制,稱“相國”。如《漢書》稱“相國、丞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漢成帝時建“三公”(大司馬、大司空、丞相),又分散宰相權力。

4、晉朝開始建立省事,實行多相制,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三省長官開始具有宰相地位,逐漸取代丞相為代表的外朝官,掌握了中央行政權力,南北朝大體沿襲。

5、隋唐正式實行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侍中,參議政事的中書侍郎、門下侍郎都是宰相。由於李世民曾擔任過尚書令,以後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書左右僕射為長官任宰相職。唐高宗以後,不管本官如何,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真正的宰相,參議朝政的百官加“參議政事、參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銜的也是宰相。

6、五代沿襲唐末之制,仍以加銜為宰相之職,但出現了首席宰相制度。

7、宋朝宰相制度最為複雜,明顯分為兩個階段,元豐官制改革前和改革後。

(1)宋初沿襲晚唐五代,直到神宗元豐年間,設“中書門下”為宰相治事之所,又稱“政事堂”,平時簡稱“中書”。同樣以他官行使宰相之職權,加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才是宰相(若只加銜,不負責中書門下事則不是真宰相)。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都成了掛牌機構,名存實亡,實際上成了“中書門下”一省。設三相時,首相兼昭文館大學士,稱昭文相;次相監修國史,稱史館相;末相兼集賢殿大學士,稱集賢相。通常只設二相,往往首相昭文館大學士兼監修國史。

(2)神宗元豐五年 (1082年),神宗改革官制,恢復“三省”體制,讓三省首長成為名符其實的宰相,不再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但由於三省首長“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官位太過崇高,實際上並不授人,而是以尚書省的次長官“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其中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為門下省首長;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為中書省首長。

(3)其後,宋朝宰相名稱仍有多次變化,但基本制度沒有實質變化。

遼實行南北兩面官制,設北、南兩樞密院,北院掌軍事,南院掌內政,南院又下設北、南宰相府,因此有北府宰相、南府宰相,這是歷史上惟一以“宰相”為名的官職,但必須和“北府”、“南府”相連使用,而且職權遠遜,並非像真正的宰相一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9、元朝以中書省為中樞,主官中書令常由皇太子兼領,下為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副職左右丞及參知政事皆是宰相,職權比較分散。

9、明初沿元制,亦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罷中書省,廢丞相,重六部,也徹底廢除了一千年多年的宰相制度。後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逐漸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

10、清沿明制,設內閣大學士,雍正時又設軍機處,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晚清實施新政,設內閣總理大臣為政府首腦。

綜上所述,宰相是中國古代對於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行政權力的官員的一種通稱、合稱或俗稱,從來沒有過“宰相”這一官職官名;而“丞相”則是發源於秦,主要流行在秦漢時期的一個具體官職,承擔的正是“宰相”的職責,是“宰相”在某一歷史階段的具體載體。


狄飛驚


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記住,是統稱,不是具體的官職。而丞相是具體官職。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職對應。

最早的丞相,出現在秦悼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史記·秦本紀》說: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秦國的時候,設相國和丞相,丞相是相國的副手。相國可以認為是宰相,則丞相是宰相的副手。所以先秦時期有相、相邦等之名。西漢撤銷相國位,丞相為百官之長,其官階是最高的。宰相和丞相是相同的。

古代一直存在皇權、相權爭鬥的情況,丞相的權利很大,可以跟皇帝分庭抗禮。明太祖朱元璋殺掉專權的丞相胡惟庸後,徹底廢除丞相制度,同時還廢除了中書省,皇權與相權的鬥爭以皇權勝利而告終。

唐朝的宰相們合影

蜀國丞相


鳳凰花兒開


從年代上看宰相職務出現的比丞相要早很多。

商朝時期是掌管家務和奴隸的官職,稱為“宰",注意沒有“相"喲。

到了周朝時期,設掌管國家政務的官職稱為“太宰";掌管一邑的官員又稱“邑宰";各大貴族把管理家務的人又稱為“家宰",可見此時的宰只是官名的統稱,關鍵要看他是掌管什麼事務的宰……

春秋時期開始有了“宰相"一職,其中以齊國的管仲最為有名。宰相的“宰"指主宰,“相"為官職。春秋時期宰相的權力僅次於君王,掌管國家的行政事務。

秦統一後把國君改稱為“皇帝”,也把宰相改稱為“丞相",第一次從國家立法上確定了丞相這個職務,為避免權力過於集中,後來又分設左、右丞相,以右為上,如果此職由宦官擔任,又稱為“中丞相"。

漢朝基本上沿用秦朝官位制度,只是在名稱上稱為“相國",相國的權力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喲,又設御使大夫為副職。之後又把相國改為“大司徒"。到了東漢行政權力由司徒、司空和太尉共同管理。到了漢獻帝時丞相由曹操來擔任,故稱曹操為曹丞相。那個時期丞相的權力也是最大的。

到了唐代,尤其是到了太宗,將丞相權力進一步削弱,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幾乎各個地方長官都可以稱為丞。

從上可見,歷史上的丞相和宰相沒有多大區別,真正的區別只是看所處的朝代。

總結一下的話,春秋、戰國時期宰相的權力最大。秦朝以後的丞相雖然與春秋、戰國時宰相的職能差不多,只是把一個“宰相"的權力分給了兩三個丞相而矣。

如果真要較真兒的話,宰相的權力要大於丞相的。

但是,東漢時期,也就是曹操擔任的丞相是個例外喲。


大可151753208


宰是主持,相是輔佐,宰相是指輔佐皇帝和參謀決定國家大事的最高官員,所謂“百官之首”。宰相是對承擔這種重擔之人的通稱,也是一種制度。歷朝歷代,承擔宰相功能的機構和官名並不完全一樣,丞相只是其中的一種叫法。
簡單來說就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宰相(身份通稱)>丞相(某朝官名)。所以,如果不記得某個朝代的宰相的具體官職稱呼,直接說宰相就對了。
皇帝需要宰相的輔佐,但又擔心相權過大威脅到皇權,所以歷朝的相權在原則上都不是由一個人獨自佔有,更多時候是一個宰相群體。
秦朝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西漢沿置丞相, 與太尉、御史大夫合稱三公, 主持國家最高政務,這三位都是宰相身份。西漢武帝時, 為防止臣下專權將政務中樞從三公府移入內廷, 尚書檯便成了皇帝的機要秘書處, 尚書檯長官尚書令直接對皇帝負責, 總攬一切政令, 成為實際上的宰相。三國兩晉南北朝, 行使宰相職權的人分別叫過丞相、相國、司徒、尚書令、中書令、侍中等等名號。
隋唐確立三省制度, 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的長官中書令、 侍中、尚書令就是宰相。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前當過尚書令, 為了避諱,就讓原尚書令的副職左右僕射執行宰相職務。唐後期及五代至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實際的宰相。遼代設立北南兩個官制,其中北面有設宰相,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將宰相作為正式官名。
元代實行一省制, 以中書省為政務中樞, 其中設左右丞相、平章、參政等, 行宰相職權。明初沿襲元制, 設中書省左右丞相,後因胡惟庸案而被廢除,權歸六部。明成祖即位後,正式建立內閣制度,內閣大學士開會時坐在中間,又稱“中堂”。清初沿用內閣制度,直到雍正設立軍機處,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宰相制度在中國古代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歷代也有各種演變,梳理起來實在複雜……

生猛歷史


朱元璋當時想集權,故意姑息養奸,縱容胡惟庸循私枉法,貪汙受賄,威脅到王權,最後一網打盡。同時昭告天下,從此廢除丞相,永遠不會設立了。朱元璋這麼牛掰的人,也不敢明目張膽的廢除丞相。因為相權是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如果相權大了,隨時隨地廢除皇帝,改朝換代。比如曹操,司馬懿,王莽等等。

宰相,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泛指的職官稱號。宰是主宰,相是輔助之。通常宰相和丞相是一個概念,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職對應。

丞相,該制度起源於戰國。秦從武王開始,設左、右丞相,但有時也設相邦,魏冉、呂不韋等都曾居此職。秦統一後只設左、右丞相。西漢初蕭何為丞相,後遷為相國,何死,曹參繼任。惠帝、呂后到文帝初年,設左、右丞相,以後只設一丞相。漢初各王國擬製中央,也在其封國中各設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改稱為相。



總體而言,丞相和宰相沒有什麼區別,他們和清朝的大學士一樣,基本都是差不多的官職;

唯一有區分的,在於朝代,早期的封建王朝設丞相、中後期的封建王朝設宰相;在有一個就是封建制度的發展,隨著王權的漸漸集中,相權也在慢慢削弱,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宰相的實權沒有丞相大。


醉劍書


丞相和宰相,在古代被稱為百官之首。主要職責:佐皇帝,統百官,事無鉅細皆要管,國之大管家,與今天的總理相仿也。據文獻載,春秋時始有宰相一說,始皇立改為丞相,李斯即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丞相也。明初被廢,明中期到清末,雖無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實,如明之嚴嵩即被稱為首輔,即丞相(宰相)也,清朝劉墉等亦有宰相之實。晚清總理衙門的總理大臣均同理也。說到丞相與宰相的區別,得看什麼朝代什麼皇帝了,如明朝嚴嵩獨攬朝政二十幾年,可謂大權獨攬,一人之下也,明代魏忠賢弄權之時,號九千歲,首輔形同虛設,張居正當政,大力革新,位高權重,有丞相之實,楊一清(雲南人)亦為首輔,合力驅除劉瑾,為民除害,後代傳頌。


魏德雲



酒鬼918


中國的封建史是家天下沒有錯。但長期並存皇權和相權。相權在國家的治理和管理上權利很大。大到什麼程度呢?白痴做皇帝或者殘暴荒淫者坐帝位,國家仍然能夠得到有效治理。前提是兩權各行其事。是不是很像現代的職業經理人制度?所以,這個眾官之首的宰相是執掌天下的人。當然,皇帝是擁有天下的人。後來,皇帝要增加存在感。於是分相權。宰相分為左右丞相,再後來有首輔,那就是丞相不止兩個了。宰相和丞相都是最大的官了。細品有區別,實質上可能區別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