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實基金楊宇:從客戶出發,讓Smart Beta產品個性化

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髮展,Smart Beta被越來越多的專業投資機構重視。

Smart Beta可能對普通投資者而言比較陌生。然而,在相對發達的西方市場Smart Beta卻早已風靡。近日,嘉實基金董事總經理、SmartBeta和量化投資首席投資官楊宇詳解了Smart Beta在中國指數基金市場的運用。他認為Smart Beta在一定程度上兼顧了主動管理和被動管理的優勢,未來與金融科技相結合發展前景將更加廣闊。

興起於海外|α的β化成投資新趨勢

Smart Beta,是運用指數投資的方式,將有效的投資思想或者投資邏輯提煉成選股模型,構造的一種可進行指數投資的組合。該策略介於傳統Beta策略(被動指數)與傳統Alpha策略(主動投資)之間,相對於傳統被動投資,Smart Beta策略通過在特定因子上的風險暴露,可以獲得長期的超額收益。

這一投資方式興起於2000年的美國,此後快速地在全球發展。據瞭解,Smart Beta興起的一個原因是國外大部分的基金經理業績難以跑贏指數。而通過業績歸因分析,即便是少數跑贏指數的基金,它們的超額收益來源也是在因子上的風險暴露,Smart Beta就此興起並發展起來了。

投資的收益一般分成α和β兩個部分,α是超額收益,而β是指數收益。在楊宇看來,Smart Beta就是將實現超額收益的能力(α)用指數(β)的形式表現出來,用被動的方式做一個主動管理的基金。由於這種方式是主動和被動的結合,因此,這類基金既有被動基金成本低、費率低、容量大、風格穩定的特徵,同時又有能獲取超額收益的優勢,使之成為國內外投資行業關注的熱點。

此外,近年來投資行業出現了“α的β化”的趨勢。楊宇認為,很多投資帶來的回報都可以β化,無論是行業基金還是專注於中小盤的基金,均能通過一定方式提煉出相應的行業β或風格β。

策略標籤化通俗易懂講Smart Beta

Smart Beta兼具α能力和紀律性,雖然發展十年有餘,楊宇也坦承 Smart Beta的劣勢就是很難向投資人說清楚,即便費了許多口舌別人也不一定能明白。

對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他想出來的辦法是將深奧的事情簡單化。“要站在客戶的角度,用客戶聽得懂的語言來做Smart Beta。”楊宇認為,很多時候投資和市場之間的交流還不夠充分,投資的理念或許難以完全傳達到市場,市場也未必對產品把握得那麼精準,而標籤化是個好方法,能讓自己的產品與眾不同、並解釋清楚產品策略。

目前嘉實Smart Beta和量化投資團隊由三大業務部門構成:除了傳統的指數投資部門和量化投資以及指數增強部門之外,第三個是產品解決方案部門。而產品解決方案部門的成立正是為了解決產品與市場之間信息的不平衡、不對等問題。

搶灘聰明貝塔從戰略出發全力佈局Smart Beta

在國內市場還未熟知Smart Beta之時,嘉實就和美國的銳聯公司合作,2009年發行了國內第一個基本面指數的基金——嘉實基本面50指數,後來又發行了市場基本面ETF——嘉實深證基本面120ETF。經過多年的市場考驗之後,這兩隻基金脫穎而出,近期也成為晨星評級中為數不多的五年期五星級基金。

除擁有先發優勢、經驗豐富的投研團隊外,嘉實基金在投研團隊佈局上也作了重要的改變。楊宇認為,要取得α必須對行業、對投資理念和策略有深入的理解,而嘉實的Smart Beta正是基於此在全天候多策略投研體系基礎上升華,強調的是投研的精細化、投資風格更加清晰、更加關注投研過程,而Smart Beta也是嘉實投研升級的重要抓手。

“就像一個機械化的生產流程一樣,Smart Beta未來呈現的特點就是產品質量穩定、紀律嚴格,做出來的東西都有統一標準。這就要求團隊必須嚴格執行紀律和風控,而這也是指數、量化團隊天然的優勢。”楊宇說。

為了更好地發展SmartBeta以及升級投研體系,嘉實基金也調整了投研組織構架,形成了股票、固收、機構、海外、Smart Beta和量化等平行的投研體系。據瞭解,在實際的業務中,嘉實基金已經開始在機構投資中試水SmartBeta策略,未來也將不斷深耕前行。 文/九溪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