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語境下的「大」視野——專訪尤達

“微”語境下的“大”視野——專訪尤達

尤達,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影視攝影與製作系主任,2000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廣播電視新聞系,獲學士學位。2009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廣播電視專業,獲碩士學位。目前南京藝術學院博士在讀。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會員。作品獲得全國攝影藝術展多媒體類金、銀、銅獎;亞洲微電影藝術節金海棠獎;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學院獎”;四川電視節“金熊貓”獎;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國際微電影展映優秀作品;江蘇省電視金鳳凰獎等諸多獎項。主持並完成省部級、省廳級課題多項,榮獲得中國攝影教育優秀教學獎。

問:您創作的微電影作品均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您對此有何看法?

尤:微電影背後巨大的商業價值,讓這個行業短時間內成為大眾矚目的熱點。但於我而言,商業價值之外,大眾評判作品好壞的標準,與傳統的藝術領域其實是有分歧的。微電影是一個出生於草根的產物,能否為大眾所接受,其實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在這樣一個全媒體時代,人們能夠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太多了,而觀眾的口味也變得更加“刁鑽”。這就促使著我們的創作必須走在時代當中,而不是閉門造車。

我在創作之初,就會思考一個問題,我的目標與目的。目的就是我所表達的主題,目標就是如何被受眾所接受。曲高和寡在這樣一個時代並不是一個褒義詞。作品是否能傳達給觀眾,這種傳達,是通過聲音和畫面實現的,我既然作為創造者,就承擔起讓更多人接受作品的責任。所以首先我會考慮拍出來的作品是不是言之有物,然後就是懷著一顆謙卑的心去創作。大到一個場景,小到一個鏡頭,我必須做到尊重觀眾,也尊重我自己。而對於最後作品的呈現,我把它當作一張答卷,去接受大眾的檢閱。

“微”語境下的“大”視野——專訪尤達

四川電視節“金熊貓”頒獎現場

問:您覺得您的作品對微電影創作行業有哪些方面的推動作用?

尤:人才培養的可能性與作品創作的藝術性。首先我覺得是為高校的影視創作和教學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就是高校的藝術創作,也能夠與市場掛鉤。過去許多藝術院校的目標是為了培養藝術家,或是為了傳統影視行業輸送人才。但在互聯網時代,微電影巨大的商業價值讓我們有了更多機遇。我認為一個好的藝術教育,是要與時俱進的。去探討藝術作品的商業性,本身並不衝突。

另一層面,微電影這些年發展太快,關於草根化和商業化的爭論太多,而我則更多以學院派的視角,站在草根化和商業化之間去追求微電影創作的藝術化。武俠、科幻、兒童、諜戰,當微電影能夠類型化,讓電影質感在微電影中完美呈現,我想我做的更多的是探索微電影創作商業化外的另一種可能,精品化,藝術化。不過這與商業性並不違背,我認為只有讓作品得到大眾認可,才能更好地談商業性。我想哪怕好萊塢商業領域開拓性人物斯皮爾伯格,也得首先追求作品的藝術性。

問:您是如何平衡微電影作品中的藝術性和觀賞性呢?

尤:這是一個永恆的難題。導演是戴著鐐銬跳舞的人,我們在作品中,既要表達自我,又要隱去自我。表達自我是為了拍出有深度有熱度的作品;隱去自我是為了拋開說教的形式,讓觀眾更好的觀賞作品。

微電影的表現方式是特殊的。我們必須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迅速抓住觀眾的眼球,所以故事性很重要。電影可以留白,可以徐徐展開,但微電影想要精彩必然是短小精悍,環環相扣的。但除此以外,它是靈活的,表現方式更多樣化。我們去剖析微電影的文化肌理,會發現許多很有意思的東西。包括與傳統不相容的,與藝術不相容的,甚至是和電影美學大相徑庭的,都是微電影可以表達的一部分,這本身就為微電影的創作帶來了更多的空間。

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目前全面迎來了移動互聯網媒體時代,這也成為微電影發展的重要契機。

一部好的微電影不僅會吸引受眾用戶的關注度,同時也會保障受眾用戶群體對微電影時刻保持著高漲的活躍性和積極的參與性。

與傳統電影不同的是,微電影的受眾群體自身也充當著傳播平臺與溝通橋樑的作用

問:您總是在突破自我,是什麼給您不斷前進的動力?

尤:可能是和我的性格相關,我是一個愛鑽牛角尖的人。做微電影研究的這些年,中國的微電影產業在不斷地蓬勃發展,每天都會有相當多的信息湧來。這就迫使我不能停下腳步,因為一旦你停下,就會被時代甩在身後。所以在我的創作生涯中,常常會有焦慮感。但也正是這種焦慮,讓我一直維持著一種前進的姿態。這些年從武俠到科幻再到兒童、諜戰,每一次新的嘗試和突破,都是在挑戰自我。這種狀態很好,使人年輕。

問:您的微電影創作之路似乎都是一帆風順的,有碰到過難題嗎?

尤:難題很多,無論是一開始還是現在。最開始的微電影創作,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當時並沒有太多的經驗可以借鑑,只能用最笨的辦法,不斷反覆的試驗,力求完善每一個細節。比如拍攝《浮沉誰主》的時候,一個小小的圍棋道具,我們花了半個月的時間去做舊,就是為了讓觀眾們產生代入感。而到拍攝《流風日》的時候,我們的團隊已經相對完善了,可對於諜戰片節奏的把握,還有整體故事的架構,我們都是再三斟酌,反覆推敲。

其實一部優秀的作品,說到底沒有什麼技巧,無非是把每個細節做到最好。但要把事做好,就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你專注才有可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其次就是團隊的磨合,有一個好的團隊,做起事來事半功倍,我很慶幸我有這麼一個團隊。

“微”語境下的“大”視野——專訪尤達

武俠微電影《浮沉誰主》

問:導演和導師,您是如何在這兩種身份之間切換的呢?

尤:過去我們談電影創作,總是把它和教學一分為二。因為傳統影視行業的資本投入是巨大的,在高校層面很難去創作真正意義上的影視作品。而我的微電影作品,均是帶領學生團隊,利用極少的資金,去追求專業級的影視效果。在創作的過程中,學生就像一張白紙,他們的潛能是巨大的,不斷給我帶來驚喜。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在影視行業尤為重要。我覺得學生在參與創作後,對影視製作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專業技能也得到了提升。但藝術教育不是為了培訓流水線工人,課堂上,我需要教他們“登高望遠”,用藝術的眼光和創作思維去看待問題;片場上,我需要教他們“腳踏實地”,用紮實的功底和認真的態度去做事做人。

“微”語境下的“大”視野——專訪尤達

微電影《尋美張渚》拍攝現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