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最大的軍閥混戰-1930.5-11

民國最大的軍閥混戰-1930.5-11

1928年國民黨進行二次北伐,6月北京張作霖安國軍政府垮臺,結束了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但很快國民黨新軍閥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其中蔣與馮關於河北省和北平、天津兩市地盤的問題,軍隊的編遣問題矛盾逐漸激化。

民國最大的軍閥混戰-1930.5-11

1929年的中國,國民黨新軍閥混戰的炮聲不斷,神州大地,戰雲蔽日,硝煙瀰漫。其中打著“護黨救國軍”旗號的就有李宗仁、張發奎、俞作柏、唐生智、石友三等部,先後發動了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的戰爭。然而這些人卻都被蔣介石一個一個的擊敗,只有善於投機的閻錫山的晉綏軍沒有遭到打擊,但是閻錫山知道,總有一天,蔣介石也會向自己開戰。1930年4月1日,閻錫山就任“中華民國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就任副總司令,3人分別在太原、潼關、桂平宣誓就職,同時調集軍隊向蔣軍發起進攻。4月5日蔣介石撤免閻錫山本兼各職並於5月1日在南京舉行誓師11日下達總攻擊令,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模最大的軍閥混戰-中原大戰正式爆發。

民國最大的軍閥混戰-1930.5-11

討蔣聯軍的組織系統和作戰方略是:

(1)閻錫山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為副總司令,以劉驥為總參謀長;

(2)桂軍為第一方面軍,由李宗仁統率,出兵湖南,進趨武漢;

(3)西北軍以第二方面軍,由馮玉祥統率,擔任河南省境內隴海、平漢兩路作戰任務,分向徐州、武漢進攻;

(4)晉軍為第三方面軍,由閻錫山統率,擔任山東省境內津浦、膠濟兩路作戰任務,與第二方面軍會攻徐州,然後沿津浦線南進,直搗南京;

(5)石友三為第四方面軍,以主力進攻濟寧、兗州,以一部協同第三方面軍會攻濟南;

(6)內定張學良為陸海空軍副總司令(並擬定東北軍為第五方面軍),積極爭取共同討蔣。內定四川的劉文輝為第六方面軍,湖南的何鍵為第七方面軍。為了鼓勵非直屬部隊的將領,任命石友三為山東省主席,萬選才為河南省主席,孫殿英為安徽省主席。在這以後,又加派樊鍾秀為第八方面軍總司令。

蔣軍

(1)任韓復榘為第一軍團總指揮﹐在魯西阻閻軍南下﹔

(2)劉峙為第二軍團總指揮﹐由徐州沿隴海鐵路西進﹔

(3)何成浚為第三集團軍總指揮﹐在河南許昌以南地區牽制馮軍﹔陳調元為總預備兵團總指揮。

民國最大的軍閥混戰-1930.5-11

 戰爭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蔣軍雖攻佔河南歸德(今商丘)等地﹐但總的形勢不利。歸德旋為馮軍收復﹐長沙﹑濟南先後被桂軍和閻軍佔領﹐蔣軍撤守魯西南和豫南漯河地區。7月至9月中旬為第二階段。反蔣各派在北平(今北京)召開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宣佈成立以閻錫山為主席﹐閻錫山﹑汪精衛﹑馮玉祥﹑李宗仁等七人為委員的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但戰局每況愈下﹐7月4日﹐桂軍退守廣西﹐8月14日﹐閻軍放棄濟南。馮玉祥的“八月攻勢”也遭到失敗。蔣軍在兩湖﹑津浦﹑隴海﹑平漢各戰場取得全面勝利。持觀望態度的張學良9月18日通電擁蔣後為第三階段。張率東北軍入關佔領平﹑津﹑河北﹐反蔣聯軍迅速瓦解﹐擴大會議遷至太原舉行﹐不久即風流雲散。11月4日閻﹑馮通電下野﹐取消太原陸海空軍總司令部﹐所屬軍隊被張學良﹑蔣介石改編。

民國最大的軍閥混戰-1930.5-11

中原大戰歷時七月,雙方動員兵力110萬人以上,戰線綿延數千裡中原,支出軍費5億元,死傷30萬人,戰火波及20多省。蔣介石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反蔣勢力仍然存在,但已失去了問鼎中原,與蔣介石一決勝負的形式與實力。而從1930年底開始,蔣便以重兵向中共領導的紅軍和根據地發動進攻。

民國最大的軍閥混戰-1930.5-11

中原大戰後形勢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