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太陽是第二代恆星,那上一代恆星的殘骸哪去了?

寧靜廣闊


說太陽是第二代恆星,那上一代恆星的殘骸哪去了?

其實說太陽是二代或者三代恆星不是空口無憑的,因為以太陽的質量,最多隻能核聚變至碳、氧,之後由於溫度不夠無法再聚變,失去聚變輻射壓的內核坍縮成白矮星,而外殼則擴散成行星狀星雲!既然如此,那麼我們來看看太陽光譜分析後的成分:

含有大量太陽無法通過自身產生的元素,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太陽是一顆二代或者三代恆星,根據太陽形成的時間,比較有可能的是太陽是一顆三代恆星!

一代或者二代恆星殘骸雲氣能形成太陽的,目測至少也是能形成超新星爆發的恆星,其質量至少在太陽的8-10倍以上,甚至25-30倍以上,形成太陽的奧爾特雲規模也就1光年直徑,因此這上一代的這個天體應該不會太大,很有可能在10-15太陽質量之間!這個天體的上一代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我們已知的即奧爾特雲!

直徑一光年的上一代恆星殘骸-形成太陽系的奧爾特雲!

另一部分是一顆中子星,那麼這顆中子星去哪了呢?當年超新星爆發後即與擴散的星雲氣體分道揚鑣,經過數十億年的運行也許根本就無法找尋,不過距離地球最近的中子星是位於小熊座的一顆叫“卡爾維拉”的孤立中子星,距離約250-1000光年,這個誤差實在有些大!為什麼稱孤立中子星呢?因為其附近找不到超新星爆發的痕跡,但中子星又不會憑空產生,因此唯一的解釋就是在其他天區超新星爆發後運動到這個位置的!最近的天區很久以前爆發過超新星的太陽系也是一個選擇.....那麼非常有可能是形成太陽的上一代爆發的超新星另一部分殘骸!

當然這個結論非常不靠譜,僅僅是一個猜測,如果您有更好的意見,不妨留言!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首先一點,太陽肯定不是宇宙中最早出現的恆星,但也很有可能不是第二代恆星。

太陽是富金屬恆星,並且地球上的生命也依賴於重元素,所以太陽肯定不會是第一代恆星。這是因為在宇宙剛形成之後,只有氫和氦被大量合成,其他重元素基本上都不存在。到了宇宙誕生一兩億年後,氫和氦氣體雲聚集形成了第一代恆星,重元素在恆星內部以及恆星爆炸過程中被合成出來。由於第一代恆星的質量極高,所以它們的壽命很短,在數十萬年到數百萬年內就會燃燒殆盡而爆發成超新星,從而把重元素散播到宇宙空間中。

此後,宇宙形成了包含一定量重元素的第二代恆星。與第一代恆星相比,第二代恆星的質量更小,核聚變反應速率更慢,所以它們的壽命更長。考慮到太陽中包含著較高丰度的重元素,所以給太陽提供重元素的是一顆大質量恆星。而第二代大質量恆星的壽命最多隻可能達到上億年,太陽是在宇宙誕生92億年之後形成,所以太陽應該不會是宇宙中的第二代恆星,而更有可能是第三代恆星。

由於給太陽提供元素的恆星是大質量恆星,它們經過超新星爆發之後,所剩下的殘骸不可能是白矮星,而是中子星或者黑洞。至於這個殘骸去哪裡了,我們目前還不得而知。這是因為經過46億年後,當年那顆太陽系附近的超大質量恆星殘骸隨著繞銀心的公轉已經與太陽分開。就像太陽一樣,這個殘骸很有可能還在繞著銀心旋轉,只是我們不知道它如今在哪裡。


火星一號


一種觀點認為太陽是第二代恆星,也有人認為是第三代恆星,但不會是第一代恆星,因為科學家們發現太陽裡含有重金屬,那些重金屬正是上一代恆星的產物!

話說太陽的上一代恆星(暫且認為是第一代)的殘骸去哪裡了呢?其實瞭解現有的恆星死亡後殘骸的去向就知道了!

太陽質量大小的恆星在燃料耗盡之後會膨脹成為紅巨星,然後體積縮小成為白矮星,仍舊發出微弱的光線,在經歷漫長的時間夠,最後成為黑矮星!

而大質量恆星(通常達到太陽質量3倍以上),在走向死亡的過程中會成為超新星,由於沒有足夠的燃料支撐聚變產生的向外作用力,超新星在強大萬有引力的作用下急劇坍縮,內部溫度壓力迅速增高,到了一定程度形成超新星爆發,伴隨著巨大的能量,超新星本身的物質也噴發到浩瀚的星際空間,成為下一代恆星的原料!

超新星爆發的殘骸是中子星或者黑洞,那是超新星最核心的部分,其他物質都被噴發到周圍空間。而中子星會在之後的漫長歲月中通過其強大的引力吞周圍氣體雲甚至恆星,質量和引力逐漸變大最終成為黑洞,或者兩個中子星通過碰撞融合在一起形成黑洞!

黑洞會是宇宙中最後一批天體,它的質量也會通過“霍金輻射”一點點減少,但這個過程極其極其漫長,甚至會漫長到宇宙的末日!某種意義上講,黑洞的末日預示著宇宙末日的到來!


宇宙探索


有發現第一代恆星的?按現在理論,越大的恆星壽命越短。本人意識到,宇宙中幾十萬倍太陽的恆星不少,按現行理論,這些超大恆星絕不是第一代,應是N代了,可問題來了,俗話說一代不如一代大,太陽的前世絕對比現世大,否則不符合熵變定律。所以超大恆星的前世也絕對是超超大巨星,可是按黑洞學說,這麼超的巨星怎麼不形成洞洞?天文學,現有理論太幼稚,當然有總比沒有好,不過不要以絕對真理公理的形式科普,會約束到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