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奮鬥者—國科微:跳躍的「中國芯」

3月24日下午5時40分,剛剛結束了境內外多地輾轉工作的張柏堅,匆匆趕回位於長沙經開區的國科微電子總部。

出生在臺北、工作在硅谷的他選擇回到祖籍地長沙前,只常常從父親口中聽說長沙:“遷居臺灣之前,就住在湘江邊上。”

剁椒魚頭、辣椒炒肉、臭豆腐……這是張柏堅從小在臺北家中就吃過的長沙味道。

“對長沙的飲食和生活特別適應。”只是前年初到長沙,他還是驚訝了:“沒想到父親口中的那個老長沙已經成為一個這樣的大都市。”

從美國美滿科技公司(Marvell)副總的職位上辭職,受聘國科微電子,張柏堅是看準了一個機遇。

新時代的奮鬥者—國科微:跳躍的“中國芯”

(工作中的張柏堅。)

“半導體行業的未來10年一定在中國。”

為什麼有這個判斷?

2017年,中國市場消耗了全球30%的NAND Flash存儲芯片(固態硬盤的一種),而我國存儲芯片、主控芯片幾乎完全依賴進口,因此,芯片的國產化替代,已從國家戰略層面開始佈局。

張柏堅和他在國科微電子的團隊主攻固態硬盤的主控芯片。

主控芯片對於一個固態硬盤而言,相當於一個倉庫的“管理員”,負責把要存儲的數據分配到各個存儲顆粒上,也負責從各個顆粒上讀取存儲的數據。

“所以存儲芯片的自主和可靠,在國家的信息安全中尤為重要。”張柏堅說。

當時,他們團隊面對的情況是芯片的物理實現、關鍵器件的研發都是空白,還有一個最大的難題——適配軟件。

新時代的奮鬥者—國科微:跳躍的“中國芯”

(工作中的張柏堅。)

2016年,為了研發出符合國際標準的軟件,張柏堅一邊在美國設立了研發子公司,延攬有研發經驗的專家;一邊帶領著內地的研發團隊,在四川簡陽的一個湖心小島住了5個月,幾乎不曾出門,天天面對電腦和代碼,不斷改進糾錯算法,大量適配不同廠家的顆粒,做到廣泛的兼容。

最終,經過反覆地設計改進,GK2301的固態存儲控制芯片順利流片,傳輸速度達到500兆每秒,打破了國外芯片製造企業的壟斷。成為國內首款獲得中國信息安全測評中心、國家密碼管理局雙重認證,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不過,一款存儲控制芯片如果沒有經過長期的驗證,就無法確定穩定性,廠商也不敢輕易更換合作很久的國外芯片。

剛剛上市的4個月裡,市場部門跑了20多家固態硬盤生產廠商,但是,銷售不盡如人意。張柏堅只能頻繁地飛來飛去跑廠商:“就免費送給他們去測試吧。”

4個月過去,廠商測試發現,各項指標都與國外芯片無異,數據加密水平甚至更勝一籌。終於,這款國產芯片引起了業內注意。

“目前已經在某些領域開始出貨,總量雖不大,但是個非常好的開端。”張柏堅認為,GK2301針對那些對安全性有要求的應用場景有很強的競爭優勢,比如金融等高端行業應用中。

新時代的奮鬥者—國科微:跳躍的“中國芯”

(GK2301主控芯片。)

現在,張柏堅的工作重心則放在了公司的管理機制和人才引進上。 他的團隊分為了三塊,在硅谷的研發團隊將作為導師跟架構師的角色,負責規劃未來5年的產品;臺灣的團隊將研發設計最近3年內的產品;長沙團隊將負責現在的產品研發。目前,GK2301的升級版也正在研發當中,這是國科微電子首顆美國硅谷、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研發團隊共同研發的芯片,數據傳輸速度將會比GK2301大幅提高。


而張柏堅還依舊不停地在長沙、成都、臺北和硅谷來回奔波。

“為什麼選擇回來?”

“在美國的職位已經到了華人的天花板,生活也很安逸。我就想,40歲,還要不要再奮鬥一下?”

張柏堅選擇:回到祖國,回到家鄉,奮鬥一次。他說,現在工作節奏比過去快得多,但自己在這裡找到了“活著的感覺,心還在跳躍”。

或許,這也成就了國科微電子這顆跳躍的“中國芯”。


分享到:


相關文章: